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效果。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微量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注射器滴入法,观察两组的平均吸痰次数、平均吸痰时间、痰栓形成及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吸痰次数、平均吸痰时间、痰栓形成及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微量泵控制对气管切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注射器滴入法。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方法。分别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气管套管护理、吸痰、气道湿化等9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等措施,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技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救治急重症,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力下降,侵袭性的治疗和护理易加重肺部感染。2004年1月-2006年5月,笔者为31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术后采用了合理的吸痰、吸氧、呼吸道湿化等一系列护理措施,除1例外,其余患者未发生肺部感染。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主要是针对持续性的气道湿化对于进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湿化效果进行讨论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收治的进行气管切开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采取持续性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性气道湿化.根据患者的粘液粘稠度,以及患者肺部情况两个方面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痰液粘稠Ⅰ度和Ⅱ度比例为93.9%比对照组的73.9%明显要高,两组有显著性区别(P<0.01),观察组患者的痰液粘度较低,说明湿化情况较对照组要好.两组的肺部情况对比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出现刺激性咳嗽为57.1%,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9.1%(P<0.01).肺部感染率和痰阻情况观察组患者均要比对照组的28.6%和26.2%要低,均为6.1%,两组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持续性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气管切开护理中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且湿化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死腔,清除气管内分泌物。方法:人工气道建立后加强管道的护理、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及湿化,加强翻身叩背,定时吸痰,促进痰液的排出。结果:通过加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提高了人工气道的护理质量和抢救成功率。结论: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住院行气管切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从湿化液、湿化方式、湿化量、湿化温度等方面进行循证,获取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护理;对照组予生理盐水50 mL微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并进行气道护理相关注意事项的指导。比较2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方面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的呼吸道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救治急重症,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力下降,侵袭性的治疗和护理易加重肺部感染。2004年1月—2006年5月,笔者为31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术后采用了合理的吸痰、吸氧、呼吸道湿化等一系列护理措施,除1例外,其余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住院行气管切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从湿化液、湿化方式、湿化量、湿化温度等方面进行循证,获取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护理;对照组予生理盐水50 mL微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并进行气道护理相关注意事项的指导。比较2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呼吸道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方面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减少气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综述近几年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护理研究进展,包括物理振动排痰法、气道湿化排痰法以及吸痰引流排痰法,以期安全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以减少气管切开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通过对53例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实行严格套管管理、吸痰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措施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53例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病员未发生肺部感染、痰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的缺氧和窒息、气管切开感染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认真严格的护理是气管切开患者获得预期目的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0年1月在我科救治的2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结果:22例患者中6例因颅脑损伤严重死亡,16例抢救成功恢复良好。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采取气管切开支持呼吸,做好基础护理,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及防治并发症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气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常。方法:给予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湿化气道,随时吸痰,清洗内套管,帮助排痰。结果:减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做好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的护理,是对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的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加温推注湿化气道,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常温气道内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并进行连续观察、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减少了护理工作量.结论:气道湿化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加温推注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常温气道内的定时、间断滴注湿化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道湿化的最佳方法,以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减少护理工作量.方法: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不同的湿化方法进行综述对比.结果: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增加体液量的湿化方法,是目前对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最理想的方法,具体的补液量在进一步的探讨中.在临床中,我们常把间断氧气雾化湿化加注谢器气道冲洗法定时气道湿化结合起来,对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的气道进行湿化、吸痰,既达到了湿化的目的,又能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减少气管切开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具有很大的帮助,仍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以减少气管切开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通过对53例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实行严格套管管理、吸痰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措施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53例老年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病员未发生肺部感染、痰液堵塞呼吸道引起的缺氧和窒息、气管切开感染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认真严格的护理是气管切开患者获得预期目的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着重阐述了气道湿化、正确有效的排痰。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感染,最终可成功拔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气管切开病人的呼吸道护理,从而控制或减少呼吸道感染,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6例重度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方法。结果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13例病人因颅脑损伤过重死亡外,73例(占84.9%)病人最终拔除气管套管,仅有7例发生肺部感染,占8.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后,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将吸痰管插入适当深度进行吸引,患者吸气时经气导管缓慢注入湿化液。试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将压缩雾化吸入机连接气切面罩,恒速小量给予患者24小时持续雾化吸入。对比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疗效,以及SPO2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患者刺激性咳嗽发生率、痰痂形成发生率、气管粘膜出血发生率以及VAP发生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吸痰后各个时间点,试验组SPO2≦74%的患者数均低于对照组,SPO2为85%~95%的患者数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的护理方法相比,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优质护理可提高气道湿化疗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置管病人吸痰前予大剂量气道湿化液对预防气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2例气管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吸痰前给予小剂量湿化液1~3ml湿化气道,观察组患者吸痰前给予大剂量湿化液5~10ml湿化气道。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湿化过程中,观察组对血氧饱和度造成的影响居较低水平,而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吸痰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粘膜损伤、刺激性咳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置管病人吸痰前予大剂量气道湿化液对预防气道阻塞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进气管插管患者气道湿化的方法并进行效果对比分析。方法:将20例气管插管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气道湿化方法的基础上,每6小时在套管内注入3~5 mL1.25%的碳酸氢钠配制液刺激患者咳嗽,然后再吸痰。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痰液较对照组患者的痰液稀释,能顺利排出,无痰痂形成,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呼吸道通畅,病人安静,效果满意。结论:碳酸氢钠用作湿化液间断性的定量推注人工气道内,既能使痰液软化又能刺激咳嗽利于气管深部痰液排出,较好地预防气道内痰痂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