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浮刺、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部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第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浮刺组、西药组、中药局部熏蒸组,每组30例.浮刺组寻找患者患肩明显压痛点2个,在每一个压痛点的下方80~100 mm处作为浮刺进针部位;西药组口服莫比可7.5 mg;中药局部熏蒸组采用活血舒筋中药局部熏蒸.3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浮刺治疗、西药口服、中药局部熏蒸、康复训练分别每日1次,共治疗观察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疼痛评定部分对3组患者肩部疼痛治疗前后动态改变情况进行测评;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动态改变进行评价.结果:浮刺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均P<0.01);中药局部熏蒸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均P<0.01);中药局部熏蒸与西药口服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者疗效相当.结论:浮刺治疗可以及时、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部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优于西药口服及中药局部熏蒸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30例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量表(VAS)、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综合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肩手综合征综合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患者治疗14 d后和治疗28 d后上肢运动功能、疼痛程度、综合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靳三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舒筋洗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2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12.5%~74.1%之间,主要表现患肢肩手疼痛、皮肤潮红肿胀、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因为疼痛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自2002年1月~2004年2月,我们观察了舒筋洗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患侧上肢、肩及手疼痛、水肿、运动障碍等,多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发生率12~74%,是严重影响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自2005年2月以来,以针灸、推拿为主要康复手段对89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的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肩-手综合征257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玉霞 《新中医》2006,38(4):76-76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患肢突然浮肿、疼痛及患侧肩疼,患肢运动功能受限制的一组综合征,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本病,收到良好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为2000年8月~2005年1月在本院住院、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进行效果观察。方法:选自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及一般性健康的护理,治疗组在其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结果:结果表明治疗组发生肩手综合征的概率为10%,而对照组发生率高达53.3%,故两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早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的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出现,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临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诊治脑卒中后未发生肩-手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主要中医临床表现有肩痛、手肿胀、上肢活动障碍、手痛、肩手痛、上肢皮温升高、手指活动障碍。单因素分析得出,研究组患者年龄、脑梗死病灶范围大于对照组,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年龄、脑梗死病变范围、肩关节半脱位均为影响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发生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以上肢疼痛、活动障碍为临床表现,诊断较易,高龄、脑梗死病变范围大及合并有肩关节半脱为影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发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短波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均接受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则在运动疗法基础上联合超短波治疗,3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及肿胀积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FMA和肿胀积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短波联合运动疗法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的疼痛及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A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采用针灸疗法安全有效。本文总结近年来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系统了解针灸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疼痛、自主神经及上肢肢体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起病2周~15个月内,表现为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出现浮肿、疼痛及肩关节脱位,肩部运动功能障碍,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肩关节挛缩,恢复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近年来笔者采用齐刺配合电针早期干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增强康复训练之信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冲击波及康复功能训练综合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I期患者运动功能、疼痛变化及综合功能变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针刺治疗及康复功能训练,其中治疗组加用冲击波进行治疗,对照组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疗程均为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简化Fugl-Meyer(FMA)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综合功能的变化分别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综合功能的改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疼痛程度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综合功能的改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优于中频脉冲电治疗,针刺结合冲击波及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分期施护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疗效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行脑卒中常规诊疗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肩手综合症分期行中西结合护理,最后根据患肢疼痛、水肿情况评价疗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者总有效率、上肢FMA评分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结合分期施护可有效中断肩手综合征症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偏瘫侧肩手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临床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给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医针灸结合穴位照射及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中医针灸结合红外线穴位照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针灸结合红外线穴位照射及康复训练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且能够恢复患者肢体功能,减轻疼痛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康复治疗手段结合中药口服措施治疗32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时间为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32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27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联合蜡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联合蜡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联合蜡疗,治疗1个月后进行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测量,Fugl-Meyer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被动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蜡疗可有效缓解疼痛,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消除手背水肿,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9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良肢位摆放、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同时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高压氧治疗、冷热水交替浸泡、手指缠绕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的疼痛、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外关穴温针灸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水肿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关穴温针灸疗法联合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及水肿程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行温针灸外关穴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辽宁省优抚医院2019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以对照组治疗为基础,行温针灸外关穴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VAS与手部水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行温针灸外关穴治疗,患者手部水肿、肩部疼痛明显改善,上肢运动能力提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袁威  赵振 《国医论坛》2010,25(6):27-28
<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脑出血或脑梗塞后患侧上肢的肩胛带和手的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血管运动性改变,晚期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肢肩手疼痛,运动受限,伴同侧手(包括腕、手指)疼痛、肿胀及血管舒缩的变化(血流增加,皮肤温度上升、发红),手指屈曲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剧烈疼痛,最终致关节挛缩,活动受限,从而严重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自2008年12月—2010年6月,我们运用场效应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该院2017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12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以电针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联合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连续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ugl-Meyer评分明显增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联合空气压力波循环治疗仪治疗肩手综合征在缓解疼痛和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