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进的肠道准备方法在痔瘘手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痔瘘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肠道清洁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的肠道清洁方法,即在术前晚予口服甘露醇、术晨采用一次性灌肠器连接一次性硅塑吸痰管,结合肛直肠角的原理,改良膝胸屈髋卧位加下腹部按压的方法行清洁灌肠。观察两组患者每次灌入液体量、灌肠次数及不良反应,并让手术医师评价肠道清洁度。结果:改良后每次灌入的液体量增加,灌肠次数减少,肠道清洁效果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改良后的肠道准备方法安全、有效,能明显提高痔瘘手术患者的肠道清洁度,减少术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膝胸卧位和传统左侧卧位不同体位时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 将68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左侧卧位清洁灌肠方法,观察组采用膝胸卧位清洁灌肠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灌肠时间,每次灌肠液体的入出量、残留量,患儿的耐受情况,临床疗效.结果 采用膝胸卧位清洁灌肠法每次灌入的液体量增加,出量多、残留量少,所用时间短,患儿耐受情况良好,临床疗效高.结论 膝胸卧位清洁灌肠方法明显改善了清洁灌肠效果,较传统左侧卧位好.  相似文献   

3.
三种不同卧位在清洁灌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卧位行清洁灌肠的效果、不良反应。方法:160例行清洁灌肠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膝胸卧位组(I组)、头低臀高侧位组(Ⅱ组)及左侧卧位组(Ⅲ组)。结果:I组清洁肠道效果最好,无灌肠液溢出现象,直肠黏膜损伤少;Ⅱ组清洁肠道效果较好,少数有灌肠液溢出现象,直肠黏膜损伤较少;Ⅲ组:清洁肠道效果差,灌肠液溢出现象最多,直肠黏膜损伤比例大。结论: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膝胸卧位清洁灌肠不良反应最少,肠道清洁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清洁灌肠效果。[方法]将需实施清洁灌肠的病人60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橡胶鼻胃管、抬高臀部10cm及增加插管深度的改良清洁灌肠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法灌肠,比较两组病人灌肠液在肠腔保留时间、灌肠次数、每次灌肠液的量、手术直视下的肠道清洁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灌肠液在肠腔保留时间、每次灌肠液的量、手术直视下的肠道清洁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灌肠次数、病人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改良灌肠法较传统法的灌肠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插管深度对入液量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10例需要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术前采取常规清洁灌肠法:左侧卧位,插管深度为10~12 cm;研究组则在术前采取改良清洁灌肠法:头低臀高左侧卧位,插管深度为20~22 cm。对比两组术前清洁灌肠的入液量、灌肠次数、肠道清洁以及出现不适感的患者比例;同时对两种不同深度的清洁灌肠方法的护理过程进行对比分析,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入液量、灌肠次数、出现不适感的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肠道清洁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73%(51/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18%(43/55),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改良清洁灌肠法(即插管深度为20~22 cm)效果显著,不仅能提高清洁度和患者满意度,而且有效减少了入液量、灌肠次数,降低了不适感患者发生比例,且无显著的安全性问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方法对肠道清洁度及安全性。方法:将需要大量不保留灌肠后做肠镜检查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25例,其灌肠方法同(基础护理学〉操作规程。改良组25例,用吸痰管替换肛管,插入深度约18-22cm。灌肠后嘱病人先取膝胸卧位约三分钟再改平卧位,每次灌入液体在肠道中保留10-20分钟,平均15分钟。用电子结肠镜来观察肠道清洁、黏膜损伤情况。结果:改进灌肠方法对肠道的清洁效果显著,对肠黏膜损伤少,(P〈0.01)。结论:改进大量不保留灌肠对肠道清洁度及安全性明显优于《基础护理学》传统的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的最佳体位及插管长度.方法 将妇科手术需行清洁灌肠的患者50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7例和对照组2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法: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30~35 cm),肛管插入长度20~22 cm;对照组采用传统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7~10 cm.比较2组患者灌肠清洁次数、肠道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灌肠次数、肠道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灌肠法能彻底清洁肠道,可减轻患者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2种体位清洁灌肠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膝胸卧位清洁灌肠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清洁灌肠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左侧卧位,观察组采取膝胸卧位,观察2组患者肠道清洁情况、灌肠次数、灌肠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肠道清洁17例,不清洁3例;灌肠1次8例,灌肠2次7例,灌肠3次5例;灌肠时间(5.035±2.014)min,患者满意10例,满意度50%;观察组20例全部肠道清洁且灌肠1次成功,灌肠时间(3.160±0.787)min,患者满意18例,满意度90%;观察组较对照组灌肠时间短,次数少,患者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膝胸卧位是清洁灌肠较理想的体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膝胸卧位清洁灌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清洁灌肠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取左侧卧位,观察组采取膝胸卧位,观察2组患者肠道清洁情况、灌肠次数、灌肠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肠道清洁17例,不清洁3例;灌肠1次8例,灌肠2次7例,灌肠3次5例;灌肠时间(5.035±2.014)min,患者满意10例,满意度50%;观察组20例全部肠道清洁且灌肠1次成功,灌肠时间(3.160±0.787)min,患者满意18例,满意度90%;观察组较对照组灌肠时间短,次数少,患者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膝胸卧位是清洁灌肠较理想的体位.  相似文献   

10.
妇科患者应用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的最佳体位及插管长度。方法 将妇科手术需行清洁灌肠的患者50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7例和对照组250例,实验组采用改良法: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30,35cm),肛管插入长度20—22cm;对照组采用传统左侧卧位,肛管插入长度7—10cm。比较2组患者灌肠清洁次数、肠道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灌肠次数、肠道清洁度、不适感及灌肠入液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改良灌肠法能彻底清洁肠道,可减轻患者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1.
由于小儿尿便失禁手术对肠道清洁程度要求较高,故术前肠道准备,尤其是术前的清洁灌肠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我院结合患儿情况,摸索出了适合尿便失禁患儿的灌肠方法(以下简称改良法),与常规的体位与插管深度不同,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卧位对清洁灌肠次数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07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需要清洁灌肠的病人80例,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卧位,病人取左侧卧位,灌入灌肠液后,以同样的体位保留5 min~10 min,然后自行排便。实验组采用改良卧位,即病人先取左侧卧位,将臀部抬高10 cm,每次灌入灌肠液后,取屈膝抬臀卧位,稍后再取右侧卧位,共保留灌肠液5 min~10 min,然后自行排便。[结果]改良卧位清洁灌肠达到肠道清洁效果的灌肠次数较传统体位次数少。[结论]清洁灌肠时改良卧位方法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方法。  相似文献   

13.
清洁灌肠方法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 将90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改良清洁灌肠法,患者取膝胸卧位,肛管插入5 cm后边灌入灌肠液边继续插入肛管至20~25 cm;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两组肠道清洁效果根据医生手术时乙状结肠、直肠的充盈度及有无肛门排液、排粪评定.结果 观察组灌肠液量较对照组多,外溢少,肠道清洁效果较对照组好,两组差异行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进后的清洁灌肠方法可提高清洁灌肠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改进老年性菜花型低位直肠癌患者清洁灌肠方法,以减少不良反应、改善灌肠效果。方法 将62例老年性菜花型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32例和常规组3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清洁灌肠方法,改良组采用改良灌肠措施实施(选择不同的灌肠卧位、肛管、肛管插入深度、灌肠液及灌肠量)。观察灌肠次数、每次灌肠量、灌肠液总量、灌肠液外溢情况、灌肠中的不良反应及洁肠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改良组灌肠次数、灌肠液量、灌肠总量及腹痛明显减少(P〈0.01)、无灌肠液外溢情况及肠黏膜损伤情况发生,洁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进后的灌肠方法改善了老年性菜花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清洁灌肠效果,并减少了清洁灌肠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卧位对清洁灌肠次数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07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需要清洁灌肠的病人80例,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卧位,病人取左侧卧位,灌入灌肠液后,以同样的体位保留5min~10min,然后自行排便。实验组采用改良卧位,即病人先取左侧卧位,将臀部抬高10cm,每次灌入灌肠液后,取屈膝抬臀卧位,稍后再取右侧卧位,共保留灌肠液5min~10min,然后自行排便。[结果]改良卧位清洁灌肠达到肠道清洁效果的灌肠次数较传统体位次数少。[结论]清洁灌肠时改良卧位方法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方法。  相似文献   

16.
改进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清洁灌肠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改进清洁灌肠方法,提高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清洁灌肠的效果。提高肠道清洁度,降低术后感染率,减少术后感染及肠梗阻。方法:采用单盲法将20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方法,实验组采用膝胸卧位辅助热敷按摩法,评价灌肠效果。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肠道清洁度明显提高,灌肠所用时间减少,减少术后感染及肠梗阻,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结论:采用膝胸卧位辅助热敷按摩法效果较好,适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肠道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清洁灌肠法在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特诊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28例及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法行术前肠道准备,对照组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法行术前肠道准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灌肠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每次灌入液体量、灌肠次数、灌肠液保留时间及自觉症状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每次灌入液体量较多,保留时间长,而灌肠次数减少,自觉症状减轻。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法在直肠癌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法。  相似文献   

18.
改良清洁灌肠在妇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清洁灌肠的最佳体位及灌肠溶液。方法:将100例需行术前清洁灌肠的产妇随机分为四组,一组采用开塞露、生理盐水采用左侧卧位(传统卧位)灌肠;二组采用肥皂水、生理盐水+左侧卧位灌肠;三组采用开塞露、生理盐水+头低臀高侧卧位(改良卧位)灌肠;四组采用肥皂水、生理盐水+改良卧位灌肠。结果:就卧位来说,改良卧位灌肠可以避免传统卧位灌肠次数多、灌肠量大、清洁不彻底、易损伤肠道黏膜的缺点,并能快速达到彻底清洁肠道的目的。就灌肠液总量和时间来说,使用开塞露、生理盐水组均低于肥皂水、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使用开塞露、生理盐水代替传统的肥皂水、生理盐水,采用改良卧位代替传统卧位灌肠,能够彻底清洁肠道,减轻产妇痛苦,并极大地减轻护士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改良密闭式回流负压灌肠装置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需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密闭式回流负压灌肠装置灌肠,对照组实施传统灌肠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灌肠进出量准确率、腹围减小率、肠道清洁度,单次灌肠时间、术前灌肠次数,灌肠发生出血、腹痛、低体温、肠穿孔等并发症情况,床单位清洁度等.结果 观察组进出量准确率98.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肠道清洁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肠道清洁率(80.00%);单次灌肠平均时间、术前灌肠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灌肠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灌肠期间观察组床单位清洁度≥80分占比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00%.结论 改良密闭式回流负压灌肠装置灌肠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不易污染床单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清洁灌肠法用于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前准备中清洁肠道的效果。方法将140例老年直肠癌需手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70例采用传统清洁灌肠法,观察组70例采用改良清洁灌肠法,观察2组患者灌肠时有无不适感,灌肠次数,每次灌肠液量以及肠道清洁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灌肠次数,肠道清洁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改良清洁灌肠法在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前清洁肠道应用中,效果优于传统清洁灌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