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AI与DDD起搏方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不同生理性起搏方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60例患者因病窦综合征而置入DDD起搏器,随机通过程控分为AAI(R)与DDDS(R)起搏组各30例,并观察6个月,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房直径、左室收缩、舒张末期直径、左室短轴缩短分数的改变。随访结束时,AAI(R)组所有指标起搏前后未见明显变化,DDDS(R)组除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没变化外,其余指标均改变。结论:AAI起搏更接近生理性,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AAI、DDD及VV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起搏模式对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心功能影响差异,选择置入DDD起搏器的SSS患者18例,将起搏模式分别程控为AAI、VVI和DDD,超声测定这三种模式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显示AAI起搏时,LVEF、CO、SV较VVI、DDD起搏时均显著升高(P<0.05)。AAI起搏模式对患者心功能影响最小,最符合生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行右心室电极室间隔(RVS)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其中最终10例行RVS起搏,10例行RVA起搏。术后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随访6个月及1年,观察左心功能变化,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术后6个月,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5%、SV(46.2±6.8)ml与术前LVEF 53%±6%、SV(43.2±5.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INEF46%±6%、SV(34.3±5.8)ml与术前INEF 54%±8%、sV(42.3±6.8)ml比较均减低(P0.05),此时两组LV-EDV、LVESV较术前变化差异不明显;术后1年随访,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6%、SV(44.1±8.4)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43%±9%、SV(31.5±8.2)ml与术后6个月比较进一步减低(P0.05),RVS起搏组LVEDV、LVESV较术前仍变化不明显(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DV(71.2±8.1)ml、LVESV(41.8±6.1)ml均较术前LVEDV(68.5±10.7)ml、LVESV(27.1±3.4)ml增大。结论长期的RVS起搏对左心功能无明显影响,而RVA起搏可降低左心功能,并造成左心室重构的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AAI和DDD两种起搏方式对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病人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51例病窦综合征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AAI和DDD起搏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都明显增加,房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AI和DDD起搏均能显著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但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相比节省了大量的经济费用;安装AAI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要警惕演变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致起搏无效。  相似文献   

5.
6.
7.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搏,房室顺序型起搏,心房按需型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TDI)的同步化显像(TSI)、组织速度显像(TVI)比较双心室同步起搏(si multaneous biventricular pacing)与双心室顺序起搏(sequential biventricular pacing)即双心室优化起搏(opti mal biventricular pacing)之间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左心室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即刻变化和随访结果。方法选择接受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的10例原发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分别记录起搏器植入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以及双心室同步起搏与优化起搏状态下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量、主动脉瓣口的速度时间积分(VTI)、TVI模式下左室6个基底段的电机械延迟时间的标准差(EMD-SD),并根据TSI的色彩计算TSI指数。结果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VTI植入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增加,分别为(22.0±8.8)%比(38.0±9.9)%;(36.0±14.9)ml比(57.0±15.7)ml;(20.22±5.72)cm比(26.20±5.98)cm,P均<0.05。LVEDd由术前的(6.6±0.6)c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6.0±0.9)cm,P<0.05。EMD-SD与TSI指数自起搏器植入术后逐渐减低,具时间依赖性,至术后6个月减低最为明显,分别为(83.07±46.99)ms比(22.37±16.38)ms;(2.20±0.36)比(1.50±0.43),P<0.05。双心室同步起搏与优化起搏即刻EMD-SD无明显变化,而TSI指数与主动脉瓣VTI优化起搏状态明显优于同步起搏,分别为(1.87±0.31)比(1.71±0.29);(22.44±5.43)cm比(25.44±5.36)cm,P<0.05。结论双心室优化起搏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与室壁运动的同步性。术后优化起搏和同步起搏即刻比较,前者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和组织运动同步性方面显著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3-DE)测定8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病人心室功能参数,观察按需型起搏(VVI)、房室顺序型起搏(DVI)、心房按需型起搏(AA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AAI起搏较DVI、VVI起搏的每搏量分别增加13.6%,35.2%(P<0.01)。AAI与VVI比较左室壁节段收缩率弱的面积减少,节段收缩率强的面积增加。认为AAI起搏既保持了房室顺序同步性又维持了心室收缩舒张顺序的同步性,是较理想的起搏方式。3-DE是研究心脏起搏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一种无创伤及更为准确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心脏右侧DDD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平衡法核素心室显像(equilibrium radionuclide angiography,ERNA)方法评价心脏右侧DDD起搏对心功能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二度房室阻滞患者植入DDD起搏器。患者植入起搏器后行ERNA检查,用程控仪调整起搏器参数,分别在起搏情况下和窦性心律情况下采集数据,通过半自动处理数据获得心功能参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位相分析(Phase analysis)处理,了解心室激动顺序,计算出相角程(Phase shift)来评估心室激动的同步性。结果患者在起搏时,左心室1/3EF比窦性心律时明显减低[(0.23±0.06)对(0.28±0.05),P=0.01]。位相分析显示起搏时右心室激动早于左心室,相角程增宽[(64.13±16.81)°对(52.88±9.26)°,P=0.007]。在窦性心律时心室激动顺序为从室间隔近端或左心室基底部向心尖方向扩散,起搏心律时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从右心室心尖部向心底部和左心室扩散。结论 单纯右心室起搏增加心室不同步性,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HRVS)时,VAT与DDD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房的生理收缩和舒张对左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3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HRVS时,分别给予DDD模式或VAT模式工作,于调控即刻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口快速充盈期峰值血流速度(Ep),二尖瓣口左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Ap),二尖瓣环后壁处收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s),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e),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晚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a),二尖瓣血流频谱等容舒张时间(IVRT),通过Ep/Ap,Ve/Va,Ep/Ve和IVRT评价左室舒张功能,通过Vs,LVEF和LVFS评价收缩功能。结果 HRVS时DDD较VAT模式Ep/Ap、Ve/Va、Ep/Ve,IVRT差异有显著性(0.97±0.11 vs 1.01±0.11,0.89±0.09 vs 0.97±0.07,6.00±0.45 vs 6.24±0.36,100.4±14.32 vs 89.99±7.94;P均<0.01),Vs、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HRVS起搏时,DDD模式较VAT模式使左室舒张功能下降,收缩功能无影响,表明了心房生理性起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远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为了解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特别是慢-快综合征患者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211例病窦综合征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生理性起搏(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明显增加(AAI:53.5±6.1%vs47.2±7.8%,4.95±0.57L/minvs4.20±0.62L/min;DDD:52.5±6.8%vs44.3±0.1%,5.12±0.71L/minvs4.41±0.38L/min;P均<0.01),左房内径(LAD)无明显变化;DDD组E/A比值明显增加(0.98±0.09vs0.87±0.15,P<0.01),AAI组E/A比值呈增加趋势(P=0.057)。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减少(15.9%vs50%,P<0.01)。非生理性起搏(VVI)组术后LVEF、CO明显下降(44.1±4.7%vs48.3±4.3%,3.77±0.42L/minvs4.17±0.85L/min,P均<0.01),LAD明显增大(39.26±2.37mmvs36.81±2.35mm,P<0.01),E/A比值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室间隔(RVOT)起搏治疗对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RVA组和RVOT组各4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30 d、60 d及1年RVA组心电图监测QRS波宽时限均显著长于RVOT组(P<0.01)。术后RVOT组左心室舒张容积明显低于RVA组,但RVOT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率及心脏起搏量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心功能不全者级别越高hs-CRP、NT-proBNP指标越高,随访1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起搏能改善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中长期治疗效果好,更适合做起搏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常规二尖瓣置换术与保留瓣下装置的二尖瓣替换术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1例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依是否保留瓣下装置分为两组(两组间年龄、病程、并发症、心功能、主动脉阻断时间、瓣膜替换型号等无统计学意义),Ⅰ组28例,常规切除二尖瓣及瓣下结构;Ⅱ组23例,保留后瓣及瓣下装置。观察术后48h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术后2周、3个月、1年后心功能情况。结果Ⅱ组患者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血管阻力(PVR)明显低于Ⅰ组,心功能曲线图较Ⅰ组更趋向于正常Frank-starling容量负荷范围;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每搏输出量(SV)、左室每分搏出量(CO)、左室舒张期容积指数(EDVI)、左室收缩期容积指数(ESVI)、每搏指数(SVI)、心脏指数(CI)等左心功能参数,Ⅱ组较Ⅰ组恢复更佳。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部分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具有明显的保护左心功能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VVI和AAI起搏的远期随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心房起搏、心室起搏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分别对VVI组212例和AAI组96例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24h心电记录、心脏彩超、胸部X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VVI组54±8.3mon、AAI组48±6.4mon。结果 VVI组术后43例(22.6%)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14例(6.6%)由阵发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发展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其余性质无变化,但发作频率由术前12.4±5.2d缩短为5.3±2.2d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术前8.2±3.3 h增加至18.3±6.8 h(P0.05)。VVI组心室电极脱位或微脱位的发生率为2.3%,AAI心房电极脱位或微脱位发生率为12.5%(P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起搏方式(DDD方式和VVI方式)对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分别对43例VVI起搏治疗和32例DDD起搏治疗患者进行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34±6.8个月和32±8.3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组随访期左房内径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减退(P均<0.05);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组左房内径、LVEF无显著差异;与DDD组比较,VVI组左房内径明显增大(P<0.01),LVEF显著减退(P<0.01),房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加(P<0.01),心功能显著恶化(级别显著增加),P<0.05。结论:DDD心脏起搏器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比VVI起搏器为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超声在慢性心功能衰竭病人中,对其左心功能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到2013年5月到我院接受超声检查的慢性心功能衰竭病人中的Ⅱ-Ⅳ期病人(120例)以及正常体检者(有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左室的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和E/A进行超声心动图的常规检测。结果所选慢性心功能衰竭病人,其心脏结构所发生的变化同心功能等级存在密切关系;同正常人相比,其E/A指标显著较低(P〈0.05),这表明,慢性心功能衰竭病人,其左心功能发生了改变。结论对于人体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等方面检测,超声具有较高的临床医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具有心室自身优先功能(VIP)的起搏器对右室起搏比率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放置心房电极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于右室心尖部;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在置入前及置入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右室起搏比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 62例患者入选,实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21.43%±8.57%)vs(55.26%±12.36%),P0.001]。与实验组比较,对照组LAD、LVEDD显著增大,LVEF降低,6 min步行实验距离更短(P0.05);术后1年,对照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VIP功能可以明显减少右室起搏比例,并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具备起搏模式策略和AV间期延长的策略功能的起搏器(Adapta)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39例患者随机分组,置入具有自动化功能的Adapta起搏器(实验组,n=20)和其它类型双腔起搏器(对照组,n=19)。并分别在置入前及置入后1,2年进行随访。随访中观察两组的右室起搏比例、心功能(纽约心功能分级、血脑钠肽)、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的变化。结果置入双腔起搏器术后1年及2年,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室起搏比例均明显降低(38.21%±46.01%vs 92.52%±2.70%;36.22%±73.09%vs 91.78%±7.63%,P均<0.05)。置入术后2年,对照组与实验组及与自身术前比较,LAD,LVEDD增大(LAD:43.11±7.08 mm vs 39.01±3.72 mm,40.02±4.70 mm;LVEDD:53.60±6.91 mm vs 47.71±4.79 mm,46.57±3.99 mm,P均<0.05)。其他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起搏器自动化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心室起搏比例、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心室起搏策略减少病窦综合征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的效果以及潜在的心功能影响。方法将90例因病窦综合征植入美敦力Adapta系列起搏器的患者分为3组,分别程控为心室起搏管理(MVP)组、固定延长房室间期(LAVD)组和增强的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组。随访12个月后,观察1不同起搏策略Cum%VP的差异;2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变化;3彩色超声心动图参数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舒张早期的E峰/舒张晚期的A峰的E/A比值的变化。结果 MVP组Cum%VP为0.95%±0.44%,明显低于LAVD组的5.46%±0.23%及Search AV+组的6.74%±3.95%,P0.05。与MVP组比较,LAVD组及Search AV+组的血清NT-pro BNP、LVDd明显增加,LVEF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MVP策略优于LAVD策略和Search AV+策略,能够显著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Cum%VP,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