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志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0-1241,124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31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7例,表现为与大脑镰形态相似但较正常结构宽大的高密度影,呈细条状、宽带状及剑形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表现为片状、新月形、扇形高密度影,大脑镰并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镰刀形或"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硬膜下血肿,具有特殊的CT征象,结合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CT复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表现。结果CT表现为局限性或贯通全长的细条状或宽带状高密度影,16例表现细长柳叶状高密度影,7例表现细绳索状高密度影,内缘紧贴硬脑膜侧呈平直状,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结论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征象颇具特征,CT能够作出正确诊断,但须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旁钙化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见增 《罕少疾病杂志》2011,18(2):32-34,60
目的 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55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55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病例中,大脑镰旁16例,小脑幕区39例.(2)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呈局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5例,CT表现为单侧呈细条状、宽带状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8例,CT表现单侧呈大片状高密度影4例、 双侧呈"U"形高密度影1例、累及大脑镰后部呈"Y"形高密度影3例.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3例急性大脑镰和 2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 急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CT征为大脑镰旁带状高密度影像 ,与大脑镰紧密相连 ,边缘清晰 ,密度均匀 ,不超越大脑镰游离缘 ,纵裂、脑沟密度正常 ;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征为与小脑幕相对应的或扇形高密度影像 ,血肿可向大脑镰后旁伸延 ,边缘光滑。结论 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影像颇具特征性 ,有助于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钙化、脑膜瘤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诊断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35例,其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20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0例;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5例;首次正确诊断30例,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大脑镰钙化;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细绳索状3例,呈粗绳索状17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2例呈新月形,4例呈扇形;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3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24 h至2个月复查CT:蛛网膜下腔出血7 d内完全吸收;大脑镰钙化图像无变化;硬膜下少量血肿 20例(57.1%)14~20 d基本吸收,硬膜下血肿较大者15例(42.8%)4周至2个月变为低密度.结论 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不仅可早期明确诊断,亦可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颅脑其他损伤,动态观察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李瑞雄 《华夏医学》2008,21(1):93-94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结果18例中14例为单侧,4例为双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的带状高密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2例,新月形2例,伞形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2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只要全面分析病变CT征象,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特点。方法 对21例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3例,CT表现为单侧呈细条状、宽带状高密度影,合并同侧硬膜下积液时表现为高低密度“液-液平”。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单侧呈大片状、新月形、镰刀状高密度影,双侧为“U”形、“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MPR重建、增强扫描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①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可分为2类,大脑镰旁23例,小脑幕区41例;②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幕上、幕切迹及幕下,形态多样。血肿边界清楚,不进入邻近脑沟和脑池;③MRI表现: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亚急性期以后复查时可行MRI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脑幕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急性期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外伤性小脑幕积血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3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5例,其特征性CT表现为小脑幕下的带状高密度内缘呈毛刷状或梳齿状;硬膜下血肿6例,可见沿幕缘单侧分布的边界清楚的直线形、长三角形或半月形带状高密度影;复合积血2例,其积血的区域高密度带多较单纯者为宽,适当降低窗宽和提高窗位隐约可见其密度差,呈分层现象。结论小脑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硬膜下血肿CT表现极易混淆,通过增加薄层、侧位或俯卧位扫描并使用窗口技术等方法可进一步鉴别。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10-112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6月12日~2016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8例患者经过C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诊断准确性为92.86%。结论对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2.
微创术治疗颅内血肿5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微创术对各种颅内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CT定位下用 YL- 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对 5 2例各类颅内血肿进行穿刺抽吸引流。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42例 ,30 d内死亡 6例 ,病死率 1 4.3% ,3个月后存活 36例 ,按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ADL11 0例 ,ADL2 1 3例 ,ADL31 1例 ,ADL4 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及外伤性硬膜下血肿 1 0例 ,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微创术是治疗各种颅内血肿的有效方法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因素及CT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因素与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使用全身螺旋CT扫描仪进行颅脑扫描,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均发生在基底核内囊区,表现为斑片状、点片状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欠清晰,其中双侧11例,单侧28例,合并有豆状核区钙化29例,钙化呈斑块状、斑点状及砂粒状。结论:基底核区钙化的存在是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外伤所致脑组织的不均匀肿胀,引起基底核区钙化的移位,使血管受压,导致供血区域的脑组织梗死是基底核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比较超声与CT检查对小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应用超声和CT对41例颅内出血病儿和50例正常儿童进行检查,对超声检查与CT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③结果 超声诊断为脑实质出血10例、硬脑膜下隙出血5例与CT相符;超声诊断蛛网膜下隙出血7例,漏诊2例,误诊1例;超声诊断脑室出血2例,漏诊1例,误诊1例;混合型出血12例,超声与CT检查诊断结果相符。PW显示血流频谱异常者39例,占95%。④结论 超声与CT检查诊断脑实质及硬脑膜下隙出血无明显差别。CT诊断蛛网膜下隙、脑室出血优于超声。CT确定出血部位优于超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诊断小量脑出血的意义。方法:选择20例误诊为脑梗死,后经CT确诊为小量脑出血的病例,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证实脑内不同部位有小量出血灶,血肿最小0.5mL,最大7.4mL。结论:小量脑出血仅根据临床表现很难做出诊断,尽早行脑CT是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林忠斌 《中外医疗》2012,31(26):19-20
目的探讨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CVST患者40例,采用CT进行诊断,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次扫描中,20例表现正常,其中在复查时有异常表现5例;20例首次扫描有异常表现。以不规则低密度改变为主要病变表现,其中两侧半球病变对称7例,矢状窦后部呈高密度7例,伴有斑片状高密度影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出血1例,低密度影像中有稍高密度条索影1例。结论 CVST诊断中,CT对小部分患者具有一定的定性作用,以具有提示效果为其主要的价值体现,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或磁共振扫描可协助早期诊断,其价值会随科技的发展而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肾上腺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临床随访证实的21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影像学资料。结果21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均在外伤后1周内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检查。CT平扫表现为肾上腺区类圆形、长椭圆形等高密度影、低密度影;病灶周边脂肪层浑浊,内见线条影;多伴有胸腹部脏器的损伤。增强扫描示病灶各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1 WI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 WI为高信号,边界欠清晰。随访观察可见肾上腺区的病灶逐渐缩小,密度减低直至消失。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够明确诊断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