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儿童视网膜脱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37例43只眼15岁以下儿童视网膜脱离,其中男性33例(89.2%)。有外伤史21眼(48.8%),皆为挫伤。屈光状态以正视眼较多(20眼46.5%),而高度近视较少(9眼20.9%)。视网膜裂孔以单个圆形者居多。锯齿缘截离仅7眼(16.2%)且5眼有明显外伤史,认为两者关系密切。治愈率81.4%。并对手术、麻醉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30岁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113例,男89例,女24例,男:女=3.7:1。有明显外伤史者39例,其中34例为男性,外伤以球类碰撞伤为主,这是青少年网脱的一个特点是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的原因之。屈光状态以正视眼较多(62眼,48.5%)而-6D以上高度近视较少(41眼32%)。网脱裂孔以单个和圆形者居多。锯齿缘高断仅19例(14.8%),且13例有明显外伤史,作者认为锯齿缘离断与外伤关  相似文献   

3.
陈伟芳  王家平 《眼科》2000,9(2):104-104,103
我们对1997年1月~1998年11月间3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病例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本组31例31只眼,男性18例,女性13例;右18只眼,左13只眼;年龄12~67岁。出现自觉症状到就诊时间3天~3年,约半数患者在1个月内就医。18只眼( 58. 1%)有近视史,其中9只眼 (29.1%)≥-6.00D,2例有明确的外伤史,1例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0天发生视网膜脱离。 眼部情况:绝大多数病例玻璃体混浊,脱离范围:1个象限5只眼,2个象限10只眼,3个象限8只眼,全脱离8只眼,…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作者曾先后报告视网膜撕裂和锯齿缘离断,强调外伤引起鼻上象限离断的重要性。鉴于一些颞下象限离断病例无明确的外伤史,曾认为,这与该部位遗传性薄弱有关。本文提供50例临床资料,有力说明所有视网膜锯齿缘离断都继发于眼球钝挫伤;颞下象限遗传性薄弱不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病例选自1973.8-1979.12经手术治疗的锯齿缘离断致视网膜脱离者50例,占此期视网膜脱  相似文献   

5.
钝挫伤与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46例眼球钝挫伤所致的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分析了其发病的组织学基础、发病特点及局部外伤后的眼球改变,重点讨论了外伤引起该症的几种特征性改变及诊断依据,并对其中20例正视眼的患眼与对侧正常眼的B超测定的眼球轴长、赤道直径和眼球容积进行比较,发现患眼的眼球容积和赤道直径明显增大,为临床预测和诊断外伤性锯齿缘离断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提供了一种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眼球钝挫伤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预后。方法对本院1999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36例36只眼钝挫伤所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巨大裂孔(≥90°)3只眼(8.3%),其中2只眼裂孔位于颞侧偏上方,1只眼仅有鼻下方视网膜相连;锯齿缘离断4只眼(11.1%);黄斑裂孔4只眼(11.1%);未发现裂孔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视网膜脱离3只眼(8.3%);其他部位的裂孔(<90°)22只眼(61.2%),其中颞侧近周边部裂孔9只眼(25.O%),鼻侧近周边部裂孔5只眼(14.O%),近后极部裂孔8只眼(22.2%)。36只眼均有不同程度的 PVR,PVRC1以下14只眼(38.8%),PVRC1或以上22只眼(61.2%),其中c1~c3 11只眼(30.6%), D1~D2 27只眼(19.5%),D3者4只眼(11.1%)。从外伤到视网膜脱离的间隔时间最短为1 d,最长为22个月,以1~8周为常见(69.4%)。32只眼(88.8%),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手术前后视力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27.174,P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外伤性锯齿缘离断行激光光凝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眼)锯齿缘离断,大部分伴视网膜浅脱离患者,行局限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结果 48例(眼)中除2眼发现限局性视网膜脱离,又行巩膜外垫压复位术,术后复位,其余46例(眼)均未发现视网膜脱离,随诊观察3~6个月,治疗有效率达95.83%.结论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可见,激光光凝治疗外伤性锯齿缘离断是安全、简便、有效,对单纯锯齿缘离断可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且对伴有限局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挫伤所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38例(38眼)眼挫伤致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巨大裂孔(≥90°)2眼(5.26%),黄斑孔3眼(7.89%),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23眼(60.53%),其他部位裂孔(≤90°)10眼(26.32%)。34眼(89.47%)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4眼视网膜脱离未复位(10.53%)。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18只正视眼和对侧正常眼行B超测定,患眼的眼球容积、眼球轴长、赤道直径增大。结论眼挫伤引起视网膜脱离中,锯齿缘离断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高。手术要掌握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9.
罗毅  李敏  彭巧 《临床眼科杂志》2001,9(2):126-128
目的:探讨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0例(144眼)50岁以上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结果:发病年龄以50-65岁居多,PVCC级和D级发病率较高,临床脱离时间较长。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率高(14.0%),与高度近视(42.0%)、无锡状体眼(26.31%)关系密切。明确外伤史者少见(8.57%),无一例锯齿缘断高,视网膜裂孔形态以马蹄孔居多,结论:PVR较严重,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率高,马蹄形裂孔居多是老年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0.
挫伤性视网膜脱离疗效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挫伤性视网膜脱离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 回顾了96例视网膜破裂的部位,外伤到网脱的间隔时间,手术复 率及视力。结果 在视网膜破裂的病例中,17例巨大裂孔及锯齿缘离断,其中12例位于颞下象限,53眼不规则裂孔。伤后1周内诊断出破裂性视网膜脱离8例,伤后1周-6周内39例。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囊肿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告18例(19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囊肿。视网膜囊肿多继发于陈旧性视网膜脱离,位于周边部。由视网膜囊样变性引起,在囊肿周围常存在小的锯齿缘离断和裂孔。只要手术封闭裂孔,视网膜复位,囊肿可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90-91)  相似文献   

12.
降低视网膜脱离术后囊性黄斑水肿发病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降低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囊性黄斑水肿发病率的方法。方法 35例36只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眼,术后2周、4或6周和2~6月共三次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手术:巩膜表面环扎加压和巩膜外手术联合玻璃体切除手术。严格局限中等强度冷凝于视网膜破口区,大破口或多个破口加用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荧光血管造影证实36只眼中有8只眼(22.7%)黄斑改变,其中囊性黄斑水肿2只眼(5.5%),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相似文献   

13.
在2100例视网膜脱离手术眼中有78眼(70人)为锯齿缘离断,发病率为3.71%。8例为双眼。其中67.1%有挫伤。单侧锯齿缘离断有挫伤史者46例(74.2%)、双侧有挫伤史者1例(12.5%)。锯齿缘离断范围大于90°的占大多数(85.7%)。由直接挫伤所致的锯齿缘离断多在鼻上方,常并发玻璃体基础部脱离。在颞下方的锯齿缘离断,外伤性者占30.2%,自发性者占69.8%。手术宜用巩膜缩短加阔肌膜填充垫压,如并发ⅢA或ⅢB膜形成则宜环扎加压。复位率为93.4%。文中讨论了手术中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和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35例38只眼,11例12只眼单行经睫状体平部的玻璃体手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未作激光光凝治疗;24例26只眼在玻璃体手术术中及术后作黄斑裂孔缘激光光凝。术后均作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7个月)。结果非光凝组5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复发,占41.7%,术后0.1以上视力6只眼,占50.0%;光凝组2只眼黄斑裂孔复发,占7.7%,1只眼因周边新裂孔形成而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有13只眼视力在0.1以上,占50.0%。统计学检验两组黄斑裂孔复发率概率P=0.024,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概率P=0.0487。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赵乃凡  赵东生 《眼科研究》1997,15(3):200-202
目的分析视网膜脱离各类型裂孔的发病与眼内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通过电脑视网膜脱离病史管理系统检索1361只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眼进行分析。结果有裂孔眼中无晶体眼占2.0%。格子样变性与蜗牛迹变性占68.4%。黄斑裂孔的格子样变性(含蜗牛迹变性)占59.3%,可能与周边多发裂孔有关。睫状体平坦部上皮脱离及裂孔在锯齿状缘截离和巨大裂孔中分别有42.1%与36.8%的出现率。近视性黄斑裂孔占88.6%,特发性黄斑裂孔仅2.8%。结论电脑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对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检查和诊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儿童,且以钝挫伤最为常见。钝挫伤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多见于30岁以下患者,男多于女。多呈锯齿缘离断,且好发于颞下象限,其次为鼻上象限。本文作者近8年来共作视网膜脱离手术613例,对其中30岁以下的101例(109眼)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男:女为68%:32%。双眼发病率相等。作者并列表详细分析41例(占40%)有眼部或头面部外伤史的病例。其中11例(27%)为眼球穿通伤(3例合并眼内异物);30例(73%)  相似文献   

17.
环扎加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扎加压术治疗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患者60例(60只眼)进行环扎加压术治疗,术中巩膜外放液48只眼(80%),不放液12只眼(20%),C3F8玻璃体腔内注入10只眼(16.7%)。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44只眼(73.3%)视网膜完全复位,14只眼(23.3%)明显好转,2只眼(3.3%)手术后视网膜未复位,后行玻璃体手术。手术后视网膜脱离治愈率73.3%,有效率96.7%。结论环扎加压术治疗不伴有视网膜前膜形成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良好,创伤小,可作为首先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Li L  Dong FT  Ye JJ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1):20-24
目的探讨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方法为系列病例研究。对近10年首诊眼科≤14岁的33例(36只眼)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36只眼)中,男性26例(78.8%),女性7例。患儿首诊年龄中位数为12岁。双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0例(30.3%);合并对侧眼异常22例(66.7%)。31只眼(86.1%)具有至少1种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有眼部钝挫伤史13只眼(36.1%),合并先天性或发育性眼部结构异常11只眼(30.6%),有高度近视和其他内眼手术史者各7只眼(19.4%),合并眼后节炎性反应3只眼(8.3%)。术前发生黄斑脱离28只眼(77.8%)。随诊时间中位数为12个月。每只眼经历1~5次手术,平均1.9次。最终随诊时,硅油仍然在位4只眼,29只眼(90.6%)视网膜复位。预示术后视力差的因素:术前视力为手动或更低(P=0.001),黄斑脱离(P=0.003),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C级(P=0.000),需要行玻璃体切除术(P=0.002)和使用硅油(P=0.005)。结论有眼部钝挫伤史和先天性或发育性眼部结构异常是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使大多数患儿视网膜复位。预示患儿术后视力差的因素与成人相同。对具有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危险因素的儿童应定期随诊。(中华腰科杂志,2008,44:20-24)  相似文献   

19.
锯齿缘断离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10年中住院的锯齿缘断离子46例(48眼),占同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13.18%,锯齿缘断离较多发生在年青人,且多位下颞下象限,本组48眼均行手术治疗,成功率87.50%,对此病的特点,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及发病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除术后晶体改变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报告一组有晶体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冷冻、巩膜扣带、注气(SF6或C3F8)联合玻璃体切除术68例72只眼及未联合玻璃体切除术46例47只眼。随访12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玻璃体切除眼术后发生核硬化38.9%,非玻璃体切除眼仅5.6%,P〈0.001。晶体后囊下混浊,玻璃体切除眼为34%,非玻璃体切除眼仅为4.2%,P〈0.001。核硬化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