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循经贴敷磁片诱发感传220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经感传的激发,目前已建立了一些方法.作者过去曾用循经加热,循经药物导入的方法激发感传,提高了感传的出现率。磁疗在临床上对一些疾病确有疗效,并认为是通过经穴起作用,那么,磁场的改变是否影响感传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用循经贴敷磁片的方法作了初步的探索。临床资料与观察方法计观察了220例针灸科门诊与住院病人,男148例,女7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  相似文献   

2.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碧英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59-162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4.
疼痛是多种疾病所具有的,也是最易引起病人痛苦的主要症状之一。针刺的镇痛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9例疼痛病证的患者,激发循经感传至病所,从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进行循经感传前后,脑血流图、免疫指标的对比观察。兹就这些项目的变化及其与循经感传疗效的关系等,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循经感传“激发”的再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五年,张缙老师等首次提出循经感传的“可激性”问题,并对牡丹江市聋哑学校的34名聋哑学生作了“激发”观察,结果表明循经感传是可以激发的。随着循经感传研究的深入,为了进一步观察循经感传的“可激性”,我们又在哈尔滨市聋哑学校进行了复试,实践再次证明了循经感传的“可激性”。  相似文献   

6.
激发经络感传 提高针刺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达甫 《中国针灸》1996,16(6):43-44
激发经络感传提高针刺疗效任达甫(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医院,210001)主题词循经感传.激发;得气针感,即得气,是针刺疗效的保证。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关系到疗效的提高、针刺麻醉的成功率以及针刺原理、经络实质的研究。经络循行的路线在《灵枢》中早有详载,后世...  相似文献   

7.
手法运针激发循经感传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经感传现象在针灸临床中早有报道,但都只是散在的个例。根据大量普查的结果,循经感传显著和比较显著的人也仅占人群的3—4%。①我们曾经指出,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循经感传现象不可能只为少数人所特有,提高一般人循经感传显著程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②近年的工作还表明,循经感传与针刺疗效有密切的关系。③—⑤因而,探求激发感传的有效方法,使大多数人都能出现感传,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直接关系到针灸临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脑电地形图技术,观察针刺合谷穴对脑电β节律成分活动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得气后留针或是用行气法运针激发循经感传,都可在受试者身上观察到β节律成分活动的加强。β1β2节律成分能量呈现具有统计学意义增加的脑区,均以针刺的同侧半球皮层为主,对侧半球受到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较同侧小得多;激发循经感传组受试者脑电β节律成分增加的范围,比留针组更为广泛,尤其在β2节律成分的差別,尤为突出。这个结果不但显示激发循经感传和不激发循经感传的组间差别,提示循经感传过程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出现深刻的兴奋性变化,而且还为巨刺法提供了实验观察的论据。  相似文献   

9.
灸刺足三里治疗难治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灸刺足三里组(试验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取合谷、太冲、头维等穴,试验组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加灸刺足三里,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沿针体传入穴位深层为度。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6·7%(P<0·05);试验组中,有循经感传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优于无循经感传者的80·0%(P<0·05)。结论:灸刺足三里激发“循经感传”治疗难治性面瘫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灸激发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一个特色,也是临床上提高疗效的一个关键步骤。带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其“总束诸脉”,健运腰腹和下肢,对纵行诸经脉起到协调和柔顺作用,但其循经感传现象却少见报道。近期,我们用艾条温和灸阴交穴治疗一些腰腹及下肢疾病时,发现不少循带脉的感传现象,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兹举3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一九七五年以来我们进行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应用声电鍉针进行接力刺激,押手阻滞控制感传路线变异的方法,提高了感传阳性率、循经率、气至病所率本组进行了控制感传压力、针向、长度、方位与疗效观察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压力手法能够控制长度,针向可以控制感传方位,控制感传组疗效优于针药对照组。感传可控性的应用探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五年我们在240条经上应用电(钅是)针行多次短程接力刺激的方法使感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短到长,由隐性感传转为显性感传,称之为激发感传。激发率为87.4%,一九七六年在聋哑病人336条经的激发率为74.4%。一九七七年北京运用传统针刺手法对1614条经进行激发,使感传超过三个大关节者占82.1%。安徽采用循经加热的方法使34.6%的患者的感传显著程度提高。使用乙酰胆碱、ATP 也可以使感传得到激发,十年来我们应用电(钅是)针、声电(钅是)针、热电(钅是)针,组合适宜的刺激参数,提高了循经感传的阳性率、循经率、气至病所率,从而显著的提高了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络理论研究中循感经传是当前的重点,经过全国的努力现已肯定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并确立了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这样的研究程序。研究中心已由肯定现象的第一阶段过渡到掌握规律的第二阶段,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循经感传的规律性是当前循经感传研究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应用它来提高临床疗效,这才能使我们对循经感传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上来,为阐明本质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经络现象的肯定和规律的应用使我国的经络研究在国际上保持了领先的地位。1976年我们在2107例25284条经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循经感传具  相似文献   

15.
循经感传效应性是研究感传治病过程的重要环节。感传在相应脏腑器官的效应,是感传调节机能的客观显现。它通过激发经气使气至病所达到治疗目的,疗效是在整体代谢机能调控过程中产生的。本组实验结果表明循经感传对机体多系统的调整有特殊的优越性。循经感传效应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有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76年我们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首次提出循经感传的“激发”方法,我们把“激发”作为我们提出的八项循经感传规律中之一项,简称之为激发感传。激发感传可以显著提高循经感传的阳性率及其显著程度。我们认为通过激发可使感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短到长从不至病所到可至病所。隐性感传通过激发可以转化为显性感传。激发感传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研究经络从方法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循经感传与不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40名受试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26例)、中年组(243例)、老年组(271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质判定,并予以循经感传测定。观察比较各组的体质分布情况、循经感传出现及感传程度情况,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探讨各组循经感传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受试者的9种体质分布:正常体质与偏颇体质构成比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循经感传阳性出现率及感传程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整体人群的9种体质的感传阳性出现率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为:特禀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而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各组的不同体质的循经感传阳性出现率所占比例分布趋势和整体人群相对一致。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人群中平和质(P=0.025)、特禀质(P=0.018)在循经感传出现中均起到正向影响,而血瘀质(P=0.043)在循经感传出现中起到负向影响。青年组气虚质(P=0.025)、痰湿质(P=0.019)、血瘀质(P=0.012)、气郁质(P=0.035)在循经感传出现中均起到负向影响;中年组平和质(P=0.001)在循经感传出现中起到正向影响;老年组平和质(P=0.006)、阴虚质(P=0.004)在循经感传出现中均起到正向影响。结论:不同年龄段的循经感传出现情况与不同的中医体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可利用其提高循经感传出现率,从而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8.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变化。对11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观察的结果表明,未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在皮层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当以机械压迫阻滞感传,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一个反应,面部代表区的反应消失。这一结果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的假说提供更为有力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观察采用温针灸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为主要手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简称试验组)、单纯针刺组(简称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取肾俞、命门、腰阳关、委中等穴,试验组在与对照组取穴相同基础上给予命门、腰阳关、委中加用艾条温针灸,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沿针体传入穴位深层为度。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8%(P<0.01)。试验组中,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率为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4%(P<0.01)。结论:温针灸激发循经感传现象为主要手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天灸通脉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舒通经脉往往是治疗疼痛疾病的关键。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也有“气至则有效,气迟至则不治”的说法,也就是说在针刺过程中针下得气后如果产生“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的疗效就会显著提高,但正常人群,出现循经感传现象的比例不足一半。促使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就成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