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脉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初步探讨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脉压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89例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 ,根据脉压水平分为 <6 5mmHg和≥ 6 5mmHg两组 ,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在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 ,脉压≥ 6 5mmHg组的年龄增高 ,缺血性ST压低幅度≥ 0 .3mV的比率增加 ,心脏射血分数降低。结论 对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 ,脉压增大是一个与心肌缺血、左室收缩功能减退有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脉压及脉压指数等的临床意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勤 《海南医学》2004,15(3):29-30
目的 通过对144例高血压患者的分析,比较脉压(PP)、脉压指数(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BP)等与临床有关指标的关系。试图寻找上述血压因素中何种因素与X线异常、心电图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眼底动脉硬化及血肌酐值最相关。方法 自行设定三个脉压指数(PPl)分别为:PPI1=PP/SBP,PPI2=PP/(SBP DBP),PPI3=PP/DBP,PP=SBP-DBP,MBP=(SBP 2DBP)/3。以X线异常、心电图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眼底动脉分级及血肌酐值为应变量。以年龄、体重、体重指数、SBP、DBP、MBP、PP、PPI1、PPI2、PPI3、高血压病程、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服药与否为变量。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别用进入和逐步法。结果 1.在7个血压因素中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法被入选的因素:影响超声心动图异常的为MBP,影响眼底动脉硬化的为PPI3,血肌酐值为SBP,X线异常和心电图异常无入选因素。2.加入年龄等其他因素校正后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法入选因素:影响眼底动脉硬化的主要为年龄,血肌酐值仍为SBP,影响X线异常的为年龄,影响心电图异常的为Tc,超声心动图异常无入选因素。结论 脉压和脉压指数并非是一个有效的影响心血管临床异常的独立因素。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临床异常的因素应该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脉压变化,分析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测量并分析脑卒中患者的脉压资料。结果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脉压明显比对照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脉压与脑卒中相关。  相似文献   

4.
5.
6.
刘宏眉  戴功强 《四川医学》2004,25(4):415-416
目的 观察氯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对脉压的影响。方法 轻中度高血压病(坐位 :14 0mmHg≤收缩压 <180mmHg ,95≤舒张压 <110mmHg ,1mmHg =0 13 3kPa) 61例 ,患者被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分别口服氯沙坦 5 0mg/d、氨氯地平 5mg/d ,4周后坐位舒张压仍≥ 90mmHg ,则分别加量为氯沙坦 10 0mg/d、氨氯地平 10mg/d。于服安慰剂末、治疗 2 ,4,8,12周测坐位血压。结果 治疗 12周末 ,①氯沙坦组 ( 3 1例 )与氨氯地平组 ( 3 0例 )的坐位收缩压、坐位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 [( 16 2± 11 9/10 3 6± 6 3 )mmHg与 ( 13 4± 12 9/11 9± 7 7)mmHg ,P <0 0 1]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氯沙坦组脉压明显下降 [( 5 9± 5 1)mmHg ,P <0 0 1] ;氨氯地平组脉压下降无差异[( 1 5± 2 3 )mmHg ,P >0 0 5 ] ;组间比较有差异 ( <0 0 5 )。结论 氯沙坦与氨氯地平短期用药均能较有效控制轻中度高血压 ;但氯沙坦降低脉压优于国产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糖尿病(DM)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作为糖尿病的重要检查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和重视。相关学者也研究表明,DM慢性并发症以及冠心病等疾病患者和 HbA1 c 也有重要的关系,但是 HbA1 c 检测结果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 HbA1 c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对 HbA1 c 检测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急性期常出现血压不同程度的增高,这对病情的预后有何价值及其受影响的因素尚未完全明了。本文通过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的测定对此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46例脑出血病人都是我院神经内科高血压性自发性幕上出血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诊治者的住院病人。脑出血部位经头颅CT证实。所有病人均经内科保守治疗。1-2 方法 测定病人入院时的血压并据此计算出MAP。根据本组病人的MAP范围确定3个分位数界值。本组MAP的范围为7-75~24-0kPa(5…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高血压血液动力学概念是总外周阻力升高,降压药物开发和降压治疗理论都以降低总外周血管阻力为着眼点.虽然降低总外周阻力能一定程度降低血压,但收缩压下降时舒张压往往也下降,且靶器官损害并未能满意控制.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性和控制心血管危险,必须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与探索新的途径[1]. 近年来关于脉压PP与心脑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随访结果引起人们重视.德国对19000多名男性长达20年的随访观察中,证实无论年龄<55岁或≥55岁,无论平均压<14.26kPa或≥14.26kPa,脉压越大,存活率越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舒张压越低,脉压越大,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越高;当降压治疗时,若舒张压<8.67~9.33kPa,收缩压降低获得的益处将被抵消[2].美国Framingham研究认为,中、老年人收缩压≥15.96kPa时,脉压增大与心血管危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文对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韩莉 《中外医疗》2010,29(15):179-179
有创动脉压监测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是一项很重要的监测手段,能直接、客观的反应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和平均压,能指导医师顺利操作及时解除影响有创动脉压的因素,及时处理以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1.
辛伐他汀对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正规药物治疗下他汀类降脂药对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高血压患者在正规治疗基础上加或不加用他汀类降脂药治疗3个月后的脉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脉压均有改变,但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而治疗组差异存在显著性;在血脂紊乱亚组中,其差异更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在正规降压治疗基础上使用他汀类降脂药,能更好地改善其脉压.  相似文献   

12.
郑红宇 《疑难病杂志》2011,10(12):933-934
目的观察普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脉压、脉压指数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1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63例。观察组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20 mg,每天1次,对照组则继续服用原降压药物不变,在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血压(SBP、DBP),并计算脉压(PP)、脉压指数(PPI),检测大动脉弹性指数(C_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_2),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SBP、DBP、PP、PP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虽较对照组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C_1、C_2均较治疗前升高,但仅观察组C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应用普伐他汀对血压、脉压无显著作用,但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小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从未经高血压相关治疗的中青年人群动态脉压(APP)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特征及其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未经高血压相关治疗而临床拟诊高血压的118例中青年门诊患者根据24h血压平均水平分成动态血压正常组(A组)和高血压组(B组);组内再根据诊所血压水平各分成2亚组(A1组、A2组及B1组、B2组),对组间及亚组间APP、APPI的特征及其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白昼APP水平B组明显高于A组(P〈0.01),而24 h、白昼、夜间的APPI水平B组明显低于A组(均P〈0.01)。白昼APP水平A2、B1、B2组明显高于A1组(均P〈0.01),24h、夜间的APPI水平B2组明显低于A2组(均P〈0.05)。B组24 h、白昼、夜间APP及APPI与对应时的段MSBP成正相关(=0.812、0.836、0.747,0.604,0.651,0.436;均P〈0.01),APPI与对应时段的MDBP成负相关(r=-0.447、-0.398、-0.446;均P〈0.01)。结论 APPI在评价大动脉硬化方面较APP更稳定、可靠。联合应用(A)BP、(A)PP及(A)PPI三个指标综合评价血压变动及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可能更全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脑梗塞(脑梗塞)患者脉压差变化规律。方法对 447例脑梗塞患者入院时血压及脉压差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75岁年龄组脉压差9 31±268kPa,较<75岁组853 ± 2.33 kPa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高血压病程≥10年组脉压差9.1612.36 kPa,较<10年组8.6312.50 kPa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性别间脉压差变化不大(P>0.05)。结论脑梗塞并发高血压患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其脉压差均增大。  相似文献   

15.
尿是一种容易获得的检验材料,其成分的变化不仅能反映泌尿系统的病变,而且不少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尿液成分的变化.所以自古以来,验尿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诊病手段.  相似文献   

16.
尿是一种容易获得的检验材料,其成分的变化不仅能反映泌尿系统的病变,而且不少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尿液成分的变化。所以自古以来,验尿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诊病手段。对于一份尿液的干化学检测,我们针对临床可以简单地分成几个部分。当肾脏受损时,着重检测尿蛋白、尿潜血、尿比重、p H。为区分黄疸的类型,着重注意尿胆原与尿胆红素。泌尿系统炎症应注意亚硝酸盐(NIT)、白细胞。尿糖与酮体的检测对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有帮助。现就这些项目的临床意义与影响因素说明。1 尿潜血(Blood)正常结果为阴性。肾脏或泌尿系统其他部位受损时…  相似文献   

17.
杨锋  卢竞前  何亚磊  李易  王新楼  吕云  田青 《吉林医学》2013,(34):7168-7169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测定中心动脉压(cSBP)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77例高血压患者应用欧姆龙HEM9000AI系统检测cSBP,47例高血压患者在进行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时直接测量cSBP。结果:欧姆龙HEM9000AI系统检测的cSBP较无创血压(SBP)要明显高(146.54±16.30与139.97±16.77,P=0.000),而直接测量的cSBP较无创血压(SBP)要明显低(131.51±20.01与145.28±23.95,P=0.000),但两种方法测得cSBP和SBP之间相关性均高(P<0.01)。结论:不同方法测定的cSBP的在数值上及和SBP间高低上存在很大差别,在临床使用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脉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脉压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6年以来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5例,中青年组43例,老年组52例。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ABPM)监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M各项数值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天及夜间脉压水平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1),两组收缩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24h、白昼及夜间舒张压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日间与夜间血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青年组夜间与日间血压存在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同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老年组舒张压显著下降,脉压增大,昼夜节律消失;中青年组昼夜节律减弱。  相似文献   

19.
魏国光 《求医问药》2014,(3X):185-185
目的:探讨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的740例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检测结果和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组740例研究对象中,18例有传染性的大三阳,约占2.43%;66例有小三阳,约占8.91%;9例为双阳,约占1.22%。对于影响检测结果的确定因素,应及时进行采集和样本处理,观察是否为试剂或者操作因素的影响。结论:乙肝两对半检测在乙肝病毒检出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检测过程中,应尽量排除影响因素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