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吴宗碧 《大家健康》2014,(1):393-394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造成锐器伤害的原因与控制对策。方法:总结手术室工作人员常见锐器伤的主要危害因素及其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通过不断学习引起锐器伤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性,从思想上重视,并加强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手术室工作人员由于锐器伤所致的感染;锐器伤后,必要时由专业人员根据不同暴露级别对伤者进行心理辅导,可缓解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结论:加强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职业安全教育,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可预防锐器伤所致的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方法:对2所县级医院手术室35名护士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07年3月~2008年2月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其中33名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94.28%,且防护意识不强.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应加强全面防护概念教育,制定有效的系列防护措施,预防锐器伤.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制作"锐利器械传递器"投入使用情况,以寻找降低手术室锐器伤发生率的最佳方法。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锐器伤伤害问卷"调查分析手术室工作人员锐器伤好发原因,针对好发因素设计制作锐利器械传递器,用于术中锐利器械传递,经为期1年的临床试用后,对医务人员进行"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效果调查问卷"调查,对比分析锐利器械传递器使用前后的锐器伤发生率及医务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锐利器械传递过程中受锐器伤的几率最高(占68.82%),初级职称医务人员更易遭受锐器伤害(占93.5%);使用锐器械传递器后锐器伤发生率由82.6%降低至38.4%,使用前后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满意度较投入使用之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锐利器械传递器可降低术中器械传递所致锐器伤的发生率,适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与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具体防护措施,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方法:结合我院是传染病院的特点,护理队伍年轻化这一实际问题,分析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加强学习,防止锐器伤等职业暴露的发生。结果:通过学习,我院医务人员了解了锐器伤的危害性,被污染物、分泌物感染的严重性,掌握了防护方法,防范措施得当。结论:增强职工职业防护意识,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有效地预防了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5.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防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蕾  王磊 《中国医药导报》2006,3(28):144-144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和分析,提出手术室护士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避免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方法自制调查表对5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锐器伤发生率的调查和分析。结果锐器伤发生率为100%。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必须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锐器伤的发生,规范安全护理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备案的锐器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锐器伤44例,其中护士32例,占72.73%;医师10例,占22.73%,其中手术室医师7例,占15.91%;其他人员2例,占4.55%.锐器伤的种类主要是注射器等针头刺伤及刀片划伤,42例,占95.45%.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手指、手掌等部位.锐器伤的操作环节多为锐器物用后处置.结论护士及手术科室医师易发生职业暴露,主要原因是安全防护意识差、个人防护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以及医护配比不足所致.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加强自身防护、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报告制度、合理人员配置等措施,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切实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吴娟  李胜玲  王瑞 《吉林医学》2012,(10):2172-2173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现状,探讨发生原因,为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自我防护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表对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69名护士进行锐器伤经历及相关问题的回顾性调查。结果:92.6%的手术室护士在担任器械护士被刺伤,手术室护士均曾发生过锐器伤,锐器种类有注射针头、缝针、刀剪、安瓿、尖头器械(布巾钳、对位钳)及电凝器械,其中缝针刺伤占35.7%,锐器伤有54.1%发生在手术配合中,69名手术室护士1年中发生锐器伤68名,且护龄越高,损失次数越少,66.2%的护士损伤后用消毒液消毒伤口,17.6%的护士损伤后消毒并包扎伤口,76.5%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获得防护知识,在骨关节外科手术的护士受伤率最高,占76.4%。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职业危害较大,应加强重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对海口市五所医院共计116名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为84.48%, 发生密度是0.84(次/人·月-1);锐器伤的发生时间主要是清洗器械和为病人输液或配药时,分别占28.6%、24.5%;护龄较短、职称较低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密度较高.导致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错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环境因素和工作氛围、锐利物品的使用及处理不当等.结论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可减少锐器伤对护士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锐器伤的危害及相应预防措施。方法对在手术室的112名实习护生采用问卷法对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84.82%的实习护生有锐器伤的经历,112名护生在手术室实习过程中共发生锐器伤1117次。结论实习护生缺乏锐器伤相关的预防知识,锐器伤发生率高,医院应加强对实习护生进行锐器伤防护意识教育,加大职业防护管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手术室护生进行标准预防强化教育,提高护生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以减少锐器伤的伤害。方法将2007年9月~2008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实习护生124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2名),对照组给予传统带教,实验组在传统带教的基础上给予标准预防强化教育,实习结束给予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结果护生标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优良率实验组96.8%、对照组72.6%;锐器损伤发生率实验组30%、对照组58.6%;发生锐器伤时戴手套情况实验组88.9%、对照组47.1%;锐器伤后正确处理率,实验组88.9%、对照组52.9%,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强化标准预防教育,建立防护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护生锐器伤的发生率和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甘健玲  林奇荣 《河北医学》2011,17(8):1104-1106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损伤原因的调查,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市不同单位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务及不同学历的12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造成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①缺乏预防损伤的标准和规范;②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岗前培训;③紧急情况下工作忙乱出错;④产品本身质量问题。结论: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利器损伤的发生以预防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医院工作人员发生锐器刺伤高危因素,分析发生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3月我院发生锐器刺伤94例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内容包括锐器刺伤工作性质、锐器类型、发生地点、工作年限、致伤锐器是否被血液污染等。结果:护士锐器刺伤41例(43.61%),外科医生锐器刺伤17例(18.08%),医技人员锐器刺伤13例(13.82%),保洁人员锐器刺伤12例(12.76%)。工龄在5年以下者56例(59.57%)。医院工作人员手部被刺伤者60例(63.82%),被注射针头和穿刺输液针头刺伤者50例(53.19%),发生锐器刺伤带血污者54例(57.44%),有17例(18.08%)锐器刺伤者对传染源不祥,22例(23.40%)锐器刺伤者本人不清楚针头有无血污。结论:医院工作人员锐器刺伤发生率较高,锐器刺伤主要发生在直接接触操作物品的部位。及时调查分析锐器刺伤原因,寻求降低锐器刺伤有效方法,提出防护对策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J G Wright  A J McGeer  D Chyatte  D F Ransohoff 《JAMA》1991,266(12):1668-1671
OBJECTIVE.--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to prevent exposure to blood for operating room personnel has been hampered by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of expos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ssify the mechanisms of glove tears and sharp injuries in the operating room. DESIGN.--During a 3-month period, a nurse interviewed operating room personnel immediately after a glove tear or sharp injury had occurred. SETTING.--Yale-New Haven (Conn) Hospital is a tertiary care teaching hospital. RESULTS.--There were 249 glove tears and 70 sharp injuries. Visible skin contact with the patient's blood occurred in 156 glove tears (63%). The mechanism causing the tear could be identified in only 81 (33%). For 230 glove tears (92%), personnel were wearing single gloves. Of 70 sharp injuries, 47 (67%) were caused by needles and usually occurred during suturing. The following three mechanisms accounted for 40 sharp injuries (57%): (1) hands injured while stationary and holding an instrument, 11 (16%)-a position of risk not previously identified; (2) hands injured while retracting tissue, 12 (17%); and (3) injuries caused by sharp instruments not being used, 17 (24%). Instrument passage caused only four sharp injuries (6%). CONCLUSIONS.--The majority of glove tears have an unknown mechanism, and alteration in the manufacture or number of gloves worn may be helpful in reducing cutaneous blood exposur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mechanisms of sharp injuries should lead to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event exposure to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d other blood-borne pathogens in the operating room.  相似文献   

14.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的整体情况,以强化职业防护的意识,改进防护措施,减少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致的职业损伤。方法:根据江西省医护人员职业损伤调查表的要求,随机对基层医院125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锐器损伤次数为2.53次/人/年,医生为0.86次/人/年,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次数平均为1.96次/人/年。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医护人员身体部位的构成比分别为接触鼻口为38.2%,接触眼为31.7%,接触手及躯干为30.1%,而不同部位所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的构成比分别为接触口鼻戴口罩的为39.1%。接触眼而戴眼罩的为1.1%,接触手及躯干戴手套及穿隔离衣的为33.6%,总的防护率仅为18.5%。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13.6%,乙肝疫苗接种率为23.2%。结论:强化医护人员防护知识的培训,提供防护设施及物品,推行标准的防护管理是提升医护人员防护能力,降低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致的职业损伤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结果:通过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该院急诊科护士未发生重大职业危害事件。结论:急诊科护士职业损伤客观存在,但是只要防护措施得当,就能避免职业危害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16.
宋玲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62-1163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实习期间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的干预预防措施。方法对2007-2008年162名实习护生实习结束后进行锐器伤及职业防护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162名护生中,发生锐器伤的有113人次,发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输液及注射结束拔针时、处置医疗废弃物时、手掰安瓿时和其他原因。2008年实习护生岗前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护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2007年的实习护生,培训组87名中锐器伤40人次,锐器伤发生率45.98%,未培训组75名中锐器伤73人次,锐器伤发生率9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率高,锐器伤的发生与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漠,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密切相关,加强实习护生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行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和效果评价,是减少实习护生锐器伤发生的有效干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Sigma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运用6Sigma管理模式,采用自制护理管理效果及满意度调查表对管理后服务对象进行分层调查,并与实施6Sigma管理模式前进行比较。结果实施6Sigma管理模式后各指标包括手术室器械更换率、遗失损耗率、锐器伤发生率显著低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责任意识增强,物品包装合格率、无菌包合格率以及医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6Sigma质量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使手术室标准化护理的过程达到最优状态,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手术源性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方法 选取该院的120台次手术,对手术室内动态空气菌落数、手术器械表面菌落数进行动态监测,并对空气中和手术器械表面菌落进行菌种分析.结果 百级、千级、万级手术室动态空气菌落数均呈“N”字形分布;手术开始后1h,百级手术室空气菌落数变化量大于千级和万级手术室空气菌落数(P<0.05).用无菌巾覆盖手术器械表面菌落增长速度显著慢于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手术器械表面菌落(P<0.05);1%聚维酮碘擦拭后手术器械表面菌落增长速率显著慢于未擦拭血渍和生理盐水擦拭血渍的手术器械表面菌落(P<0.05);手术室空气中菌种和手术器械表面菌种分布一致.结论 儿童手术源性感染与手术室内空气菌落数、手术器械表面菌落数、手术时间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运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运作程序,每月抽样检测各类器械。结果对消毒供应中心按工作流程清洗的各类器械每月抽样监测均达到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围术期护理水平和手术质量得到保障。结论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运作能够促进器材清洗质量专业化,确保术后器械的清洗质量,有利于手术器械的管理和保养,有利于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做好围术期护理,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0.
化疗药物对肿瘤科护士的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肿瘤科护士对化疗药物职业暴露的认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职业损伤,保证护理人员的安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5名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0%的人能说出化疗药物的危害性,80%的人能说出化疗药物的危害途径,51%的人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结论:肿瘤科护士对化疗药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无完善的化疗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管理,严格各项操作规程,完善的防护措施和休息制度,能有效控制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可能带来的危害,保障了护理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