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精炮制前后成分及药效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ong LY  Zhang Y  Huo HJ  Gong QF 《中药材》2011,34(10):1508-1511
目的:探讨黄精炮制前后成分及药效变化,从成分与药效变化关联性角度探讨黄精炮制机制。方法:制备得到黄精生、制品,比较生、制品不同溶剂提取部位HPLC图谱,并对炮制前后差异较大的二氯甲烷部位进行成分分析和药效试验。结果:通过比对,黄精炮制前后二氯甲烷部位主要变化成分之一为5-羟甲基糠醛,经炮制后其含量显著增加;与生品组相比,制黄精二氯甲烷部位能显著提高小鼠碳粒廓清指数(P<0.05)和吞噬系数(P<0.05),提示其能明显提高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结论:制黄精增强免疫功能可能与炮制后5-羟甲基糠醛含量变化相关,本实验为阐明黄精炮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芩制剂制备过程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变化与其药效活性间的相关性,阐明黄芩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影响环节,质量源于设计角度整体评价制剂质量疗效短板。方法模拟黄芩制剂制备过程(提取-浓缩-干燥-制粒),HPLC法测定各阶段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测定各阶段中间体溶液的抗炎活性;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对指标性成分-药效活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过程中黄芩化学成分含量与其抗炎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时间热处理(浓缩、干燥)损失较大。结论黄芩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各阶段操作水平对其指标成分含量及药效活性影响显著,其中浓缩、干燥环节为影响其制剂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大黄清热解毒、泻火、消滞通便、利黄疸对应的7种药效组分变化规律,探讨饮片配伍、复方、剂型与药效组分的相关性,为解析中药药效本质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单味药、药对和复方制剂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HPLC)法测定7种药效组分的含量。[结果]与大黄功能对应的7种药效组分是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番泻苷A、番泻苷B,其含量依次为(0.140±0.020),(0.250±0.013),(1.100±0.027),(0.170±0.006),(0.050±0.002),(1.085±0.023),(0.747±0.033)mg/g。[结论]大黄药效组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番泻苷A-番泻苷B,其清热解毒组分是2.73∶3.23∶8.85∶3.19∶1∶4.5∶12.41;清热泻火组分是2.67∶3.97∶15.52∶3.28∶1:20.89∶10.51;消滞通便组分是1.69∶6.37∶10.65∶2.23∶1∶7.11∶5.98;利黄疸组分是1.71∶2.39∶8.04∶2.30∶1∶5.43∶78.99,且各药效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黄的功能与配伍、剂型相关,大黄的功能物质是药效组分。  相似文献   

4.
色度分析花椒黄酮类成分含量与颜色值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花椒黄酮类成分与外观颜色相关性,为花椒品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引入色度空间系统CIE L*,a*,b*对花椒药材粉末颜色进行客观量化,以总黄酮及黄酮类成分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橙皮苷为指标,研究其与颜色值的相关性。结果:花椒的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含量与L*,a*显著正相关(P0.05),而总黄酮、芦丁与b*无显著相关性,金丝桃苷、槲皮素的含量与颜色值b*显著正相关(P0.05);青椒橙皮苷的含量与L*,a*,b*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花椒颜色值与总黄酮、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橙皮苷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不同炮制程度炮姜中7个成分(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10-姜酚、8-姜烯酚、10-姜烯酚)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分析其与颜色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PLC和色彩色差计测量数据,通过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炮姜炮制过程中,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样品粉末的色度值L*、b*值降低,a*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姜酚类成分含量降低,姜酮和姜烯酚类成分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主成分分析根据炮姜中7个成分含量对不同炮制程度的炮姜进行区分,并得出7.5 min为最佳炮制终点。结论:该结果为炮姜饮片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指标,为炮姜炮制工艺优化和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覆盆子成熟过程中颜色进行数字化表征,并对其水浸出物、醇浸出物、总黄酮、总多糖、总多酚、鞣花酸、椴树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多种物质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采用相关回归对颜色与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L*与总多酚、山柰酚-3-O-芸香糖苷及椴树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总黄酮及鞣花酸、水浸出物含量有中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板蓝根制剂制备过程中成分变化及其药效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板蓝根制剂制备过程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告依春、尿苷、鸟苷、腺苷、靛玉红)质量分数变化与其药效的相关性,以阐明板蓝根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影响环节,为后续制备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模拟板蓝根制剂制备过程(提取-浓缩-醇沉-干燥-制粒),采用HPLC法测定各阶段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变化;以体外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模型,测定各阶段中间体溶液的抗氧化活性;利用聚类分析法、偏最小二乘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对色谱-药效活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提取-浓缩-醇沉-干燥-制粒等过程中板蓝根制剂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与其抗氧化活性整体呈降低的趋势,其中热处理环节(浓缩、干燥)损失较大;分别采用2种计量学方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靛玉红、鸟苷、腺苷质量分数与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呈正相关。结论板蓝根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各阶段操作水平对其指标组分的质量分数及药效影响显著,其中浓缩干燥环节为影响其制剂质量的关键环节;靛玉红、鸟苷、腺苷可能是其发挥抗氧化活性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胡迎庆  王中军  宋月英  邓昌沪 《中药材》2002,25(12):893-895
目的:研究免加热工艺大黄提取物与传统工艺生大黄、熟大黄提取物对小鼠肠运动的影响和镇痛作用进行比较。方法:用墨汁作为指示剂,测定不同工艺大黄提取物给药后墨汁在肠道的推进距离,比较药物对小鼠小肠蠕动的影响;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对不同工艺大黄提取物镇痛作用进行比较。结果:小剂量(0.75 mg·g-1)免加热工艺大黄提取物泻下作用较缓,与熟大黄高剂最作用相当;小剂量(0.50 mg·g-1)镇痛作用效果与熟大黄中、高剂量组和生大黄的高剂量组相当。结论:免加热工艺大黄提取物小剂量具显著作用;免加热提取工艺的应用可减少大黄用药量,节约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黄提取后浓缩干燥过程中各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方法:以大黄提取液中各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在浓缩干燥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取样,HPLC分别对其测定,检测相对含量变化趋势.结果:在70℃受热过程中,各活性成分相对含量在浓缩ih后降解程度较大,浓缩2h与1h后相比减少不明显,浓缩3h后含量则显著降低;70℃减压干燥过程中,各活性成分含量在干燥2h后降解程度较大,干燥3h与干燥2h相比变化不大,总趋势相对较稳定,干燥过程对各活性成分含量影响较小.番泻苷D受热易分解.结论:大黄提取液在70℃减压浓缩干燥过程中,浓缩时间宜控制在2h之内,各成分在干燥3h过程内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华北大黄中非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从 95 %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13个非类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大黄酚、大黄素甲醚、β-谷甾醇、大黄素、胡萝卜苷、大黄酸、大黄素甲醚 -8-O-β-D-葡萄糖苷、rheumin、没食子酸、d-儿茶素、蔗糖、1,6-二没食子酰 -O-β-D-吡喃葡萄糖、1-O-β-D-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结论 首次证明华北大黄含有少量大黄酸 ;除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外 ,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
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快速鉴别方法,为中药炮制品配方颗粒在不具备饮片形态的情况下真伪鉴别提供示范性研究.方法:采用一维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光谱法分别对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一维红外光谱基本相似,仅在1 447,1 367,1 146,1 079,925,576 cm-1附近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形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二阶导数光谱在1 800~500 cm-1峰位置和峰强度的变化较明显.结论: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准确、简便,可用于大黄与酒大黄配方颗粒的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颜色量化分析在大黄炭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黄炭颜色量化的评价方法,使主观抽象的感官评价标准化和科学化。方法:对生大黄及同批自制不同炮制程度的大黄炭样品着色、未着色外表面及着色、未着色粉末颜色R(红),G(绿),B(蓝)值(简称RGB值)进行测定,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各颜色RGB值间都呈现规律R值G值B值,总RGB值与相应的R值,G值,B值的趋势保持一致。通过相关性分析,着色前后外表面颜色间呈高度显著相关性,r=0.899,P0.01;且无论着色与否,外表面颜色与未着色粉末颜色间均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08和0.639,P0.05。结论:未着色粉末颜色总RGB值可客观反映大黄炭的颜色信息,所建立的大黄炭颜色量化分析方法让抽象的视觉颜色转换成了量化具象的RGB值。这种视觉颜色的成功创建让感官评价的量化和标准化成为可能,将有利于中药品质评价准确性的提高,也为其他中药感官评价的量化和标准化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黄饮片MEKC-DAD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大黄及其炮制品的指纹谱进行比较.方法:选择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以25 mmol·L~(-1)硼砂~25 mmol·L~(-1) SDS-10%乙腈(pH 10.90)为运行缓冲液,分离电压12 kV,以大黄酸为参照物(IS),测定其指纹图谱,并作模糊聚类法分析和相似度评价.结果:初步建立了以11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10批大黄地产药材MEKC-DAD指纹图谱;发现少数产地大黄药材的指纹图谱有一定差异,生品与其炮制品的指纹谱中共有峰相对峰面积差异显著.结论: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大黄饮片内在质量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黄为泻下通便之良药,是临床常用的中药,见于多种复方配伍中。测定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是目前研究大黄配伍机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复方及药对配伍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其配伍机制和合理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黄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蒽醌类物质为其泻下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中医认为大黄泻下峻猛为大黄的毒性。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一直被认为是解毒圣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该文将大黄配伍甘草减毒作用分为煎煮过程、肠道代谢2个环节,分别从化学成分、肠道菌群、Ⅰ/Ⅱ相代谢、药物转运方面综述近年来大黄配伍甘草减毒的研究进展。二者配伍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结果出现,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黄中总大黄素成分含量测定条件优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优选大黄中总大黄素成分含量测定条件。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 ,HPLC测定其含量 ,对影响总大黄素含量的主要因素 :水解时间、酸的浓度、酸用量、氯仿提取次数及氯仿用量 5个因素进行考察 ,结果利用UROS系统软件回归处理 ,得出优化条件 :水解时间 9min ;氯仿用量 70ml;提取次数 2次 ;H2 SO4用量 10ml;H2 SO4浓度 1mol L经验证试验 ,重复性好 ,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分光测色仪获取不同基原大黄药材粉末的颜色特征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探究基于色度学原理对大黄药材基原进行快速鉴别的可行性.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P<0.01),b*(P<0.01)与药材基原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判别大黄基原的2个重要参数,其中a *越大表示药材粉末越偏向于红色;b*越大表示药材粉末颜色越偏向于黄色...  相似文献   

18.
大黄HPLC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磊  刘瑞  袁波  熊志立  李发美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7):1302-1304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大黄药材的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Kromasil C8(4.6mm×200mm,5μm)色谱柱,甲醇-0.4%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254nm。结果通过聚类分析,14个正品大黄样品被聚为2类,非正品被分为4类。通过相似度计算,14个正品大黄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7以上,其余非正品的相似度均小于0.60。结论本方法可用于大黄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9.
大黄煎煮过程的化学变化初探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了解大黄煎煮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方法:采用HPLC法对大黄煎煮前后生药、煎液及药渣中的各种蒽醌的含量进行监测。结果:生药煎煮后各种结合蒽醌和游离蒽醌的含量均发生了变化。结论:这种现象可能与结合蒽醌的水解,游离蒽醌的降解以及蒽醌间的相互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黄不良反应古今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总结古代本草对大黄毒性的论述以及现代大黄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从而较为客观地理解大黄毒性的含义,从实验与临床实践研究中探讨大黄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大黄的研究与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