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控制性促排卵下凝血相关因素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影  王蔼明  闫玲  陈怡  李敏 《生殖与避孕》2013,33(7):479-484
控制性超促排卵(COH)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关键步骤,但与自然周期相比较,其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仍低于自然周期,这可能和该过程中激素水平的波动有关,该过程中产生超生理剂量的雌、孕激素,可引起多种凝血相关因素的改变,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由此继发的子宫内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影响着床率和妊娠率的重要原因之一。COH过程中凝血和纤溶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纤溶因子、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改变与COH中高雌、孕激素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凝血功能正常是维持高龄女性生殖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或障碍会影响局部微血管血流,引起凝血功能亢进,形成血栓前状态,继而形成微血栓,导致各种生殖问题,如不孕、自然流产、胎儿生长受限及围产期疾病等。文章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与高龄女性生殖相关的凝血功能评价指标包括D-二聚体、凝血四项、同型半胱氨酸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近年研究发现妊娠期易栓症的发生呈增加趋势。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主要与凝血基因突变所致的蛋白表达异常有关,包括因子VLeiden(FVL)、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突变以及蛋白S(PS)、蛋白C(PC)和抗凝血酶(AT)缺乏等。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胎盘灌注不良,不良妊娠结局如子痫前期(PE)、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FGR)和习惯性流产等可能与此有关。但遗传性易栓症是否是造成不良妊娠结局的直接因素以及预防性抗凝是否可以改善妊娠结局仍需进一步探讨。综述遗传性易栓症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评估预防性抗凝的必要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研究发现妊娠期易栓症的发生呈增加趋势。易栓症分为遗传性易栓症和获得性易栓症,遗传性易栓症主要与凝血基因突变所致的蛋白表达异常有关,包括因子V Leiden(FVL)、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突变以及蛋白S(PS)、蛋白C(PC)和抗凝血酶(AT)缺乏等。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胎盘灌注不良,不良妊娠结局如子痫前期(PE)、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FGR)和习惯性流产等可能与此有关。但遗传性易栓症是否是造成不良妊娠结局的直接因素以及预防性抗凝是否可以改善妊娠结局仍需进一步探讨。综述遗传性易栓症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评估预防性抗凝的必要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子痫前期(PE)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多基因、多系统损害性疾病,若病情进展严重,可导致胎盘早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子痫、HELLP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全球孕产妇及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因PE病情变化呈动态性进展,且临床表现多样化,故治疗原则以解痉、降压、镇静等为主,适时终止妊娠是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目前其病因学研究尚存争议,多数研究表明妊娠期间免疫和激素反应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是PE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其中中性粒细胞活化后引起的炎症级联反应在PE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中性粒细胞活化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在PE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子痫前期(PE)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原因,严重者可致母儿死亡。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发生可能与孕妇年龄、慢性高血压、糖尿病、孕前肥胖和多胎妊娠等有关。PE是一个复杂的多系统疾病,主要涉及胎盘滋养层异常入侵、抗血管生成因子异常表达、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研究发现血栓形成相关因子以及炎症相关因子与PE的发生有关,能够促进病情进展,但具体机制不明。理清血栓形成及炎症在PE发病中发挥的作用可以为PE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关策略,现就血栓形成及炎症在PE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多脏器损害性疾病,其发生率约为5%~8%,其特征是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蛋白尿和水肿,进而可能会导致胎盘早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子痫、HELLP综合征(血小板减少、肝酶升高和溶血)、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病情严重时可发展为子痫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是各种病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继而多种血管活性因子、炎性因子和凝血因子调节异常,从而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关于其发生机制主要有胎盘或滋养细胞缺血缺氧学说、氧化应激学说、免疫调节异常学说、遗传学说和血管内皮损伤学说等。随着对PE的深入研究,对其发病机制也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羊水栓塞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羊水栓塞 (amnioticfluidembolism ,AFE)是一种极为凶险的产科并发症 ,病死率高达 80 %,典型者在临产中突然发生呼吸困难、低血压、心肺功能衰竭 ,半数以上在发生 1h内死亡。幸存者中 4 0 %[1 ] 在 1~ 2h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本文就羊水栓塞DIC的诊断处理论述如下。1 羊水对母体凝血系统的影响1 1 启动凝血过程 羊水及其内含物质具有类似于组织因子 (tissuefactor ,TF)样作用 ,启动外凝血系统 ,直接促进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导致机体广泛的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外源凝血系统激活成为主导作用。1 2 促进血小板聚集及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生期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高症)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变化,预防DIC发生。方法:孕妇组120例、与正常对照组100例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采用生物学凝固法。结果:孕妇组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孕妇组APTT、PT、TT结果低于对照组,而FIB结果高于对照组,通过t检验APTT、PT、FIB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T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妊娠和妊高症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应对分娩这一生理过程,特别是在分娩前期,凝血功能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孕妇产前进行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特别是妊高症组患者非常必要,孕妇血浆中FIB浓度要比正常组明显升高,所以动态观察凝血四项指标,以便对病理状态下分娩前孕妇进行筛选,预防和及时治疗出血性疾病和血栓疾病。特别是FIB结果有着重要临床价值,能及早发现和预防DIC。  相似文献   

10.
<正>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HCS)是指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等原因,导致凝血机制紊乱,呈现出血液高凝固性、血栓形成倾向的病理状态,故又称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前状态。目前对HCS的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主要依靠凝血相关指标等实验室检查,如检查指标提示血液处于高凝固性或有血栓形成倾向的血液状态,则可以判定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肿瘤细胞刺激促凝物质、组织因子、细胞因子等,  相似文献   

11.
孕妇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过程中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正常妊娠妇女56例(妊娠组),检测其不同孕期(早期:12~14周、中期:24~26周、晚期:36~40周)及50例非妊娠正常妇女(非妊娠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同时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活性(AT:A),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并互相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非妊娠组比较,妊娠组妇女早孕期纤维蛋白原(FIB)和D-D即明显增高,AT:A和TT明显降低(P<0.01);中、晚孕期PLT和PDW显著增高,MPV、PT和APTT均显著降低(P<0.05)。早、中、晚孕期间比较,除PLT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显著(P均<0.01),其中除AT:A中孕期高于早、晚孕期外,其他各项指标均呈逐渐发展趋势。结论妊娠中、晚期妇女血小板参数明显改变,妊娠过程中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变化明显;这些参数的检测可及时了解孕妇的凝血状态,有利于降低产科DI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正常妊娠妇女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止凝血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孕妇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止凝血功能指标和分子标志物,从出凝血角度早期监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动态采集100例正常妊娠妇女孕10~14周、孕20~24周、孕30~34周和28例孕30~36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检测止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断1+2(F1+2)、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2)、血栓素B2(TXB2)等。结果:(1)正常妊娠妇女随孕周增加TT、PT缩短,PAI-2、TXB2增加,F1+2妊娠晚期与妊娠中期相比呈增加趋势(P<0.05),FIB和TM无统计学差异。(2)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相比,重度子痫前期患者TT延长,FIB减少;F1+2、PAI-2、TXB2呈增加趋势(P<0.01)。PT和TM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止凝血功能指标可作为反映孕妇高凝状态的筛选指标,而止凝血分子标志物F1+2、PAI-2、TXB2可作为早期监测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趋势日益受到关注,对其发病机制及如何防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血栓前状态与妊娠期妇女的脂质代谢异常、凝血-纤溶系统失衡、胎盘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观察监测子痫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指标变化,对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凝治疗,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孕期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孕周增加,母体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产后胎盘剥离面血管内迅速形成血栓止血,这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但过度高凝对胎儿发育及妊娠结局可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从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及血黏度4个方面分析孕期凝血功能变化及其对母儿的影响,解析孕产期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和不同孕期的敏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动态血浆凝血四项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5例围手术期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组血浆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患都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围手术期患者生理条件下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纤溶功能的动态平衡常受到破坏,因此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能及早发现因手术和某些药物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围手术期患者的出血抢救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凝血功能障碍致产后出血的防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主要为产科并发症(如胎盘早期剥离、重度妊高征、羊水栓塞、死胎或过期流产等)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为妊娠合并血液病,特别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或再生障碍贫血等均为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 1 产科DIC所致之出血 1.1 胎盘早期剥离:主要是胎盘中的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循环,从而激发外凝血系统所致,发生DIC者约占25%,因而产前、产后出血,特别是伴有中、重度妊高征者,尤其是在妊娠32周左右出现宫缩而张力高或腹痛时,必须考虑发生了胎盘早剥,不可盲目应用硫酸镁或硫酸舒喘灵抑制宫缩,应行B超检查及严密观察。如一旦确诊为胎盘早剥,鉴于此病发展迅速,为确保母体安全及抢救胎儿,既使并发DIC,亦应在输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采取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等预防措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96例妇科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危险因素的患者,使用IPC与LMWH预防后,分析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栓相关指标及血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应用IPC与LMWH预防后,抗凝血酶-III(AT-III)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LMWH使术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IPC与LMWH可以改善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18.
产科凝血功能障碍高危因素与处理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各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发了凝血系统激活,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由此而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由产科因素引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占总的凝血功能障碍的4%~12%,是产科多种高危妊娠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隐匿、疾病经过与发展迅速、凶险,往往预后较差,以至于发生多脏器系统功能衰竭乃致死亡。因此,早期发现并迅速、正确处理产科凝血功能障碍,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病理妊娠的严重并发症,常与产科出血、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羊水栓塞、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和感染等相关。出血、高血压和感染等可启动瀑布式病理生理反应,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致使孕产妇全身低灌注、低血流,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DIC的发生。只有尽早明确病因,评估母胎血流动力学的继发改变,及时正确地在治疗窗处理凝血功能障碍,纠正低容量、低血供和低灌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才能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探讨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的关系。子痫前期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趋势日益受到关注.对其发病机制及如何防治的认识也在不断完善。随着研究逐渐深入,血栓前状态与妊娠期妇女的脂质代谢异常、凝血一纤溶系统失衡、胎盘微循环障碍等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观察监测子痫前期血栓前状态的临床指标变化.对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凝治疗,降低孕产妇的病死率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