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环周预切开的EMR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EMR-CI)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纳入我院2013 年 7 月~2017 年 7 月收治的结直肠早期病变患者91例,根据息肉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结肠息肉ESD组、结肠息肉EMR-CI组、直肠息肉ESD组、直肠息肉EMR-CI组,共4组。比较不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来评估他们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 结果 ESD 组与EMR-CI 组比较,操作时间明显延长[(77.93± 56.78)min比( 57.79±34.04)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直肠中,操作时间相差不明显[(61.07±44.08)min比(47.86± 23.07)min,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肠和直肠两类息肉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息肉复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我们认为在结肠1-3cm的息肉可以优先选择行EMR-CI手术。但是ESD可能仍是>30毫米大小的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而当进行ESD操作困难时,EMR-CI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灶完全切除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中患者的病灶完全切除率(96.7%、29例)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0%、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例)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23.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的患者,若经直肠镜检,息肉的直径在2 cm以下时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手术方式,相较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可以更好的治疗结直肠息肉,完全切除息肉并且还能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结直肠LST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予以ESD治疗,观察组予以Pre-cut-EMR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应激指标、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观察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中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cut-EMR在结直肠LST治疗中效果更佳,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应激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冷圈套器切除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的疗效及迟发出血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410例行内镜下切除术的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资料,按照切除方式不同分为冷圈套器切除术组(n=214例)和热圈套器切除术组(n=196例)。比较两组患者息肉切除时间、完整息肉切除率、息肉回收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出血患者和未出血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影响内镜下切除直径<1cm的结直肠息肉患者迟发性出血的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器切除术组患者息肉切除时间短于热圈套器切除术组(P<0.05),冷圈套器切除术组患者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低于热圈套器切除术组(P<0.05),两组完整息肉切除率、息肉回收率、腹部不适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者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息肉数量、使用钛夹、息肉病理类型、抗凝药服用史构成比以及年龄、息肉直径与未出血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冷圈套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对结直肠无蒂小息肉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结直肠无蒂小息肉(直径5~9 mm)患者1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CSP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组,每组8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治疗费用、病变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术中及术后迟发出血、一年后息肉复发情况。结果 160例患者中,男95例,女65例,年龄36~79岁,平均(57.0±9.2)岁。CSP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治疗费用、术后迟发出血发生率低于EMR组,术中出血发生率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变完整切除率和标本回收率均为100.00%;两组均无术后感染、穿孔发生,一年后复查肠镜均无息肉复发。结论 与EMR相比,CSP在治疗结直肠无蒂小息肉的操作更简单且并发症少,可在保证息肉高完整切除率和极低复发率的情况下明显降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78例共145枚结直肠无蒂息肉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老年结直肠无蒂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直肠占24.82%(36枚/145枚)、乙状结肠占21.37%(31枚/145枚);术后病理:腺瘤72.41%(105枚/145枚),包括管状腺瘤31.03%(45枚/145枚),绒毛状腺瘤22.75%(33枚/145枚),管状绒毛状腺瘤18.62%(27枚/145枚);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1%(8枚/145枚);增生性息肉21.37%(31枚/145枚);直肠类癌0.68%(1枚/145枚);直径20~30 mm息肉术后病理显示绒毛状腺瘤占11.72%(17/145),较直径10~19 mm及6~9 mm息肉绒毛状腺瘤息肉比例[8(5.51%)及2(1.37%)]增加.139枚病变经EMR完整切除,治愈率95.86%(139枚/145枚);有6枚(5.71%)病变直径>30 mm的结肠腺瘤术后3个月复查时,在原EMR瘢痕边缘见息肉复发,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增生性息肉2处,管状腺瘤性息肉4处,予APC处理,1例黏膜类癌到2012年1月已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并发症:术中出血31.03%(45枚/145枚),予钛夹封闭10.34%(15枚/145枚),APC止血20.68%(30枚/145枚);术后迟发出血1例,在肠镜下给予钛夹夹闭创面止血;术中、术后无穿孔.结论:EMR是治疗老年结直肠无蒂息肉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分析结直肠息肉的镜下组织学特点,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间共计1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均被病理证实为结直肠息肉。实验和对照组各60例。对实验组结直肠息肉进行息肉切除,评价息肉切除的临床价值。结果在两年内随访中,实验组发现结直肠癌3例,而对照组60例中,26例发生结直肠癌,阳性率为43.3%。结论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诊断中精度较高,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息肉电切除可预防结直肠癌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和早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122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案分为EMR切除组(n=61)和ESD剥离组(n=61)。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前、术后3 d、术后7 d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降钙素原(PCT)、丙二醛(MDA)、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皮质醇(Cor)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肿瘤标志物miR21、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水平及并发症情况,及术后3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1)切除组手术时间短于剥离组(P<0.05),两组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 d切除组血清IL-6、PCT、TNF-α水平及MDA、GSSG、Cor水平均低于剥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miR21、CEA、CA724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8%(7/61),低于剥离组1.64%(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术后3个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和早癌效果相当,前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后者可减轻手术创伤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消化道出血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患者和176例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共有5个变量对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男性(P=0.008)、息肉数目(≥3枚)(P=0.001)、息肉直径(≥10 mm)(P < 0.001)、息肉分布部位(右半结肠)(P=0.036)、抗栓药的使用(P=0.015)。对上述5个变量及高血压(P < 0.1)、病理类型(腺瘤)(P < 0.1)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EMR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多加注意,以预防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1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5例结直肠大息肉均成功切除,共切除息肉206枚.21例(10.8%)术后出现明显出血,经内镜下处置均获有效止血;2例出现穿孔(1.0%),镜下止血夹封闭成功,避免了外科手术修补.腺瘤性息肉176枚(85.4%),其中恶变8例;炎性及增生性息肉30枚(14.6%).结论 内镜下切除结直肠大息肉具有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病人痛苦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制肠内牵引器应用于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32例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通过自制肠内牵引器辅助ESD治疗,记录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采用自制肠内牵引器辅助ESD均实现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100%;手术时间为23~132 min,平均(43.2±31.7)min;切下病变最大径2.3~5.2 cm,平均(2.7±0.9)cm;无术中明显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病例;无穿孔病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评估,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腺瘤伴黏膜内癌2例,黏膜下轻度浸润(<1 000 m,sm1)癌1例,黏膜下深浸润(> 1 000 m,sm2)癌2例,所有病例水平及垂直切缘均阴性,完全切除(R0切除)率93.8%(30/32),治愈性切除率93.8%(30/32);其中1例sm1癌和1例sm2癌,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均未见癌残留,淋巴结未累及,另1例sm2癌,由于患者高龄,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拒绝外科手术,密切随访中。术后随访1~16个月,平均(4.3±3.7)个月,所有随访病例,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复发。结论自制肠内牵引器应用于结直肠ESD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医学》2017,(4):332-333
目的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普宁华侨医院从2014-03—2016-05间收治的直肠类癌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甲组与乙组各30例患者,甲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乙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甲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与创面直径均要显著少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耗时更少,手术创面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在胃肠道广基息肉内镜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在EMR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圈套器尖端弧形切开息肉基底部边缘的改良EMR技术切除广基息肉,并与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和EMR治疗方法对比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方面,改良EMR组与EMR组相似,明显低于ESD组;在息肉残余方面,改良EMR组与ESD组相似,明显少于EMR组。结论:改良EMR技术是介于ESD和EMR之间的技术,可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治疗费用,易于操作,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MR-L)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直径<10 mm的60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EMR-L组(n=30例)和ESD组(n=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物大小及肿瘤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L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MR-L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3.33%,ESD组2例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6.66%,两组患者均无穿孔,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EMR-L组及ESD组6月后随访均未有复发病例。结论 EMR-L组较ESD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更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对照组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试验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指标、临床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率,术前及术后7 d的血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2017 年3月至2019 年3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阳明医院消化内科共168 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行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将患者分为青年组(≤34岁)、中年组(35~59岁)和老年组(≥60岁),对腺瘤部位及病理类型进行分析,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采用SF-36 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腺瘤性息肉发生部位左半结肠明显多于右半结肠,以直肠(61例,占36.3%)最常见。青年组病理分型均为管状腺瘤,中年组以管状腺瘤为主(84 例,占83.2%),老年组绒毛状腺瘤比例大幅上升(11例,占26.8%),部分腺瘤出现局部癌变(2例,占4.9%),随着年龄的增大,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的百分比逐渐增大,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出血(17例,占10.1%)、穿孔(2例,占1.2%),均来自老年组,主要原因是息肉过大及切除过深;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随访12个月复发8例(老年组6例,中年组2例),复发率为4.8%。患者术后总体生活质量得分高于术前,各维度得分(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及躯体疼痛)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效果。方法:对42例患者的58处结直肠平坦型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随访6~24个月,评价切除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54处病灶一次性完全切除,4处病灶分片完全切除。术中3例创面少量渗血,予以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电凝止血。2例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5天发生延迟出血,均予以金属钛夹夹闭止血,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42例患者术后1个月创面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实现6~24个月随访,未发现病灶残留及复发。结论:EMR治疗结直肠平坦型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