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环周预切开的EMR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EMR-CI)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纳入我院2013 年 7 月~2017 年 7 月收治的结直肠早期病变患者91例,根据息肉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结肠息肉ESD组、结肠息肉EMR-CI组、直肠息肉ESD组、直肠息肉EMR-CI组,共4组。比较不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来评估他们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 结果 ESD 组与EMR-CI 组比较,操作时间明显延长[(77.93± 56.78)min比( 57.79±34.04)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直肠中,操作时间相差不明显[(61.07±44.08)min比(47.86± 23.07)min,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肠和直肠两类息肉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息肉复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 结论 我们认为在结肠1-3cm的息肉可以优先选择行EMR-CI手术。但是ESD可能仍是>30毫米大小的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而当进行ESD操作困难时,EMR-CI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在胃肠道广基息肉内镜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在EMR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圈套器尖端弧形切开息肉基底部边缘的改良EMR技术切除广基息肉,并与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和EMR治疗方法对比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方面,改良EMR组与EMR组相似,明显低于ESD组;在息肉残余方面,改良EMR组与ESD组相似,明显少于EMR组。结论:改良EMR技术是介于ESD和EMR之间的技术,可提高治疗效率,减少治疗费用,易于操作,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消化道出血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术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患者和176例未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共有5个变量对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男性(P=0.008)、息肉数目(≥3枚)(P=0.001)、息肉直径(≥10 mm)(P < 0.001)、息肉分布部位(右半结肠)(P=0.036)、抗栓药的使用(P=0.015)。对上述5个变量及高血压(P < 0.1)、病理类型(腺瘤)(P < 0.1)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结直肠息肉EMR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男性、息肉直径(≥10 mm)、息肉数目(≥3枚)为EMR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多加注意,以预防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表浅食管癌的疗效并比较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表浅食管癌的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月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表浅食管癌患者共920例,其中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各460例,收集、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密切随访。结果:ESD组平均手术时间[(74.05±1.84)min]、住院天数[(8.13±0.20)d]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9.6%)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240.90±6.88)min、(18.96±0.42)d、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较高的完全及治愈性切除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中满足ESD手术绝对或相对适应证的患者较外科手术组具有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其中符合绝对适应证的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及非治愈性切除是诱发表浅食管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SD治疗表浅食管癌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外科手术相当,术后并发症更少,生存率更高,可以作为满足ESD适应证的表浅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华欣  张桂琴  胡秀玲 《当代医学》2021,27(20):102-10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MR组(n=49)与ESD组(n=48).EMR组实施EMR治疗,ESD组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治疗后ESD组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且复发率较低,临床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3种不同内镜方法治疗结肠粗蒂大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治疗结肠粗蒂大息肉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案。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8例共124枚结肠粗蒂大息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高频电切除组(简称单纯切除组)、尼龙绳结扎联合高频电切除组(简称尼龙绳组)、黏膜下注射后高频电切除组(简称黏膜下注射组),分别予以单纯高频电切除、尼龙绳结扎联合高频电切除、黏膜下注射后高频电切除治疗,比较3组不同治疗方法的完全切除率、出血及穿孔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操作时间、使用器械费用等。结果3组结肠息肉的完全切除率均为100.0%,尼龙绳组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单纯切除组术中出血3例、迟发出血1例、迟发穿孔1例,黏膜下注射组发生术中出血1例、迟发出血2例;单纯切除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大于尼龙绳组和黏膜下注射组[(3.56±1.43)比(3.00±0.00)、(3.12±0.48)d,均P<0.05];黏膜下注射组的操作器械费用高于单纯切除组和尼龙绳组[(1186.0±67.77)比(864.4±121.8)、(878.4±82.12)元,均P<0.05]。结论尼龙绳结扎联合高频电切除治疗结肠粗蒂大息肉的疗效可靠、安全性高、医疗费用低,可作为结肠粗蒂大息肉的首选内镜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疗效分析,从而评价ESD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癌的338例患者,根据病灶位置,将157例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为研究组与181例胃癌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多因素分析年龄≥62.5岁、男性、平坦型腺癌、分化型腺癌及黏膜下层浸润为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2、2.299、2.497、2.425、2.939,P < 0.05)。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手术时间[(104.14 ± 58.49)min vs. (73.39 ± 45.06)min,P<0.001]长于胃癌组,治愈性切除率低于胃癌组(70.7% vs. 80.7%,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总生存率(log?rank P=0.889)及治愈性切除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12);单因素分析病灶直径≥2 cm(91.3% vs. 67.6%,P=0.002)、未分化腺癌(21.7% vs. 0.9%,P < 0.001)、黏膜下层浸润(60.9% vs. 13.5%,P < 0.001)、淋巴脉管浸润(4.3% vs. 0,P=0.027)、有溃疡(23.9% vs. 5.4%,P < 0.001)是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安全有效方法,但病灶直径≥2 cm、病理类型分化差、黏膜下层浸润、淋巴脉管浸润、有溃疡的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ESD治疗治愈性切除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5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其中胃癌257例,食管癌368例。所有患者行ESD,记录消化道早期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情况。胃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胃癌未发生组与胃癌发生组,食管癌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食管癌未发生组与食管癌发生组。比较胃癌发生组与胃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食管癌发生组与食管癌未发生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257例胃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7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51%;368例食管癌患者中,ESD术后迟发性出血23例,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6.25%。胃癌发生组病灶部位为胃体、病灶直径≥ 20 mm、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占比高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胃癌发生组病灶深度为黏膜层占比低于胃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838(95% CI:1.687,8.731)]、黏膜下有纤维化[O^R=3.511(95% CI:1.544,7.988)]、手术时间≥60 min [O^R=2.821(95% CI:1.240,6.417)]、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415(95% CI:1.941,10.043)]为胃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食管癌发生组黏膜深度为黏膜下层、切片直径≥ 40 mm、切除管径大小为环周、黏膜下有粗大血管、黏膜下有纤维化、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占比高于食管癌未发生组(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黏膜下有粗大血管[O^R=3.056(95% CI:1.343,6.951)]、手术时间≥ 60 min [O^R=3.607(95% CI:1.586,8.206)]、长期使用抗凝药物[O^R=4.104(95% CI:1.804,9.336)]为食管癌患者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黏膜下有粗大血管、手术时间≥ 60 min、长期使用抗凝药物的消化道早癌患者ESD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因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住院患者资料,依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和ESD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排除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癌组织分型等混杂因素,最终获得EMR组60例,ESD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指标(CRP、Cor、ACTH)及预后。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S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直径、标本厚度、创面直径大小均显著大于EMR组(均为P<0.05),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直径≥2 cm病灶的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RP、Cor、ACTH水平均显著增加,且ESD组显著高于EMR组(均为P>0.05);术后随访,2年内两组消化道阳性症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好疗效,ESD术虽更适合病灶最大径≥2 cm的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本院行内镜下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胃早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共计106例。收集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病灶大小及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时间、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1.8 ± 1.0)cm,病灶完全切除率95.3%(101/106),其中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完全切除病灶34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完全切除病灶67例。EMR平均手术时间(37.2 ± 5.4)min,ESD平均手术时间(70.3 ± 9.1)min。术后病理结果为6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分化型癌,4例未分化型癌。并发症发生率4.7%(5/106),3例术中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经积极的内镜治疗效果良好。平均随访时间(29.5 ± 9.0)个月,复发率2.8%(3/106),均经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完全切除。结论: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病变的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近。由EMR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对较大的消化道病变实行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复发率也较低。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始开展ESD,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由日本内镜医师发明的用于早期胃肠道恶性病灶整块切除的一种微创技术。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开展,ESD提高了较大的早期胃肠道肿瘤整块切除的成功率。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使ESD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如今ESD切除范围已经从胃扩展到了消化道其他黏膜区域,如食管、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而且对于直径超过2cm的消化道表浅肿瘤,ESD明显优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有较高的根治率,减少复发的风险,并可更好的进行组织学评估,最近的报道显示EsD提高了胃肠道肿瘤的五年总体生存率。2006年起国内也开始应用ESD治疗下消化道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早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食管早癌行ESD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110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时间(20~420)min,平均(78±32)min,切除病变直径(0.8~10.0)cm,平均(3.2±2.8)cm。整块切除率96.4%(106/110),治愈性切除率92.7%(102/110)。术后共出现出血3例,穿孔3例,肺部感染2例,食管狭窄9例。术后4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二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年生存率100%,5年生存率95.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冷内镜黏膜切除术(cold snar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S-EMR)与常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最大径<20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colorectal 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CLS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内镜下切除治疗CLST患者24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MR组和CS-EMR组,每组各124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灶特征、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EMR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EMR组,钛夹数量、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EMR组,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 在最大径<20mm CLST治疗中,CS-EMR既保留手术相关并发症少的优点,又具有与EMR相似的治疗效果,且减轻患者的费用负担,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内镜下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亚蒂型息肉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直径6~20mm亚蒂型息肉患者200例,共246枚息肉,其中CSP组100例(122枚息肉)采用CSP治疗,EMR组100例(124枚息肉)采用EMR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迟发性息肉切除术后出血(DPPB)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即刻出血的发生率、术中及术后的穿孔率、手术时间、术后息肉复发率和新生息肉发现率。对两组10~20mm的息肉进一步分析,比较息肉直径、息肉位置、术后病理诊断、手术时间、完整切除数、内镜下成功切除数、操作失败后追加治疗数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息肉大小、位置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P组术中出血率高于EMR组(7.4%比0.8%,P<0.05),但CSP组术后延迟性出血率较EMR组(0比6.5%)下降(P<0.05)。CSP组手术时间较EMR组缩短[(2.6±0.7)min比(3.8±0.6)min,P<0.01]。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息肉复发,两组新生息肉发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0~20mm息肉(CSP组51枚,EMR组48枚)的息肉直径、息肉位置、术后病理、完整切除数、内镜下成功切除数及操作失败后追加治疗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P组手术时间较EMR组缩短(P<0.01),术中出血发生率较EMR组高(P<0.05),但CSP组术后延迟性出血发生率较EMR组低(P<0.05)。结论对于6~20mm的结直肠亚蒂型息肉,CSP较传统EMR更安全,且手术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1月—2015年4月45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27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通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72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MR手术时间11 min~27 min,ESD组手术时间28 min~87 min.术后复查EMR组有1例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以ESD治疗.ESD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2组均未发生穿孔,2组出血发生率相近.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操作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存在病灶残留、术后复发的缺点,黏膜内镜下剥离术虽然手术时间长,但是病灶切除完整彻底,更适合于早期贲门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于老年人结肠息肉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行EMR治疗的老年人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8例中增生性息肉7例,腺瘤71例,炎性息肉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早期癌3例。3例为局部癌变且黏膜下浸润,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出现短暂的凝固综合征;其余114例,病灶切除完整,无一例出现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内镜,创面愈合情况良好,术后1年内均未见病灶复发征象。结论 EMR治疗老年人结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66例结肠无蒂息肉进行内镜下息肉连同基底部黏膜一并高频电切除,仔细观察残面确定残留情况,观察其感染、出血、穿孔等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内镜进一步确定有无息肉组织残留。结果64例患者的结肠无蒂息肉通过EMR成功完全切除(96.97%),2例患者因息肉在3cm以上未能一次完全切除,2个月后复查再次EMR成功完全切除。无感染和穿孔并发症,6例患者有少量出血(9.09%),内科治疗后痊愈。结论EMR治疗结肠无蒂息肉安全可靠,切除完整、残留率低,可以作为结肠无蒂息肉的标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