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回顾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输血及有效避免输血不良反应提供帮助。方法 查阅近3年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记录输血人次及输血不良反应类型,比较不同血液制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553人次输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例,发生率0.14%,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为主。悬浮红细胞主要引起发热,血浆主要引起过敏,悬浮红细胞及血浆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多种影响因素,难以完全避免,科学合理用血,加强输血管理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葛丽  陆应玉 《安徽医药》2017,38(1):62-64
目的 通过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 分析统计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回报至输血科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资料。结果 2年间输血8 526例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7例次,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约0.79%;红细胞输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7%,血浆为0.77%,血小板为1.61%,全血为10%;输血相关不良反应以发热和过敏反应为主,无溶血反应回报记录;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红细胞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0.67%和0.22%,过敏的发生率分别为0.33%和0.22%。结论 去白悬浮红细胞可以显著减少输血相关发热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住院输血的19526例患者,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19526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32%,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全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0.66%,其次为普通冰冻血浆(0.44%),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χ2=8.880,P <0.05),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比一般患者高(χ2=3.949,P <0.05)。辐照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比未辐照发生的概率低(χ2=6.724,P <0.05)。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肝癌(1.09%)、肺癌(0.51%)、泌尿系统肿瘤(0.32%)、食管癌(0.30%)、妇科肿瘤(0.27%)、胃肠肿瘤(0.17%),不同类型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9,P <0.01)。结论去白和辐照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尤其是放化疗肿瘤患者,应输注辐照去白悬浮红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 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的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为临床精准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6~12月郑州两家三甲医院300例输注洗涤红细胞患者,其中输注生理盐水混悬的洗涤红细胞148例(盐水组),输注MAP红细胞红保存液混悬的洗涤红细胞152例(红细胞保存液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输血前、后24小时的血红蛋白,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变化,同时观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输血前后组内Hb水平比较,输血后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保存液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例,盐水组未发生,但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洗涤红细胞均安全有效,但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老年反复输血的溶血性贫血患者、过敏体质患者,应输注生理盐水混悬的洗涤红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2年临床用血和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方法查阅血库输血系统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和病人临床资料,对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693例输血中,出现输血反应30例,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最高21例(0.52%),其次为血浆6例(0.48%)和血小板3例(0.22%),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有妊娠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发生反应较多。消化科、血液科等内科发生输血反应比率比外科高。结论加强对临床输血环节质量的监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血库与临床充分沟通合作,定期会诊,制定合理的输血诊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通常的成分血指的是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冰冻血小板)、冷沉淀等,临床上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不同成分血合理搭配使用。现代临床输血疗法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时代,成分输血具有提高疗效,减少输血量,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血液浪费等优点。我院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成分血液制品的使用已南以前的22%上升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予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根据奥曲肽的剂量不同分为大剂量组(40例)与小剂量组(40例),治疗前后分别彩超测定门静脉平均流速(PVV)与门静脉内径(PVD),记录止血时间、输血例数、输血量及再出血例数,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PVV与PVD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大剂量组止血时间、输血率、输血量及再出血率均明显少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0.0%,小剂量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大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小剂量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大剂量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对止血作用有增益,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术期输入红细胞对于术后近期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OPCABG的106例(共127例,失访2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围术期红细胞的使用与否分为两组:组Ⅰ(输注红细胞组,71例);组Ⅱ(未输注红细胞组,35例)。术后1年左右行冠脉CT检查,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各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组Ⅱ桥血管通畅率(96.97%)高于组Ⅰ(9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Ⅱ大隐静脉桥血管通畅率(96.92%)高于组Ⅰ(8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围手术期输血会加大近期大隐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多巴胺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多巴胺、安全性、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副反应和副作用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ClinicalTrials.gov等多个数据库,截止时间为2018年6月。应用meta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加权合并。结果 共68篇文献纳入分析,包括78个使用多巴胺的研究组。多巴胺临床使用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95% CI:9.2%~25.1%),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为组织损伤或坏死(19.5%,95% CI:12.6%~26.4%),其次是心律失常(15.7%,95% CI:7.4%~24.0%)。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95% CI:3.6%~11.0%)。成人、小儿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0%和15.1%,成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心律失常(15.7%,95% CI:7.4%~24.0%),小儿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是组织损伤或坏死(25.3%,95% CI:13.0%~37.6%)。高剂量组(>10 μg·kg-1·min-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16.0%(95% CI:4.8%~27.3%)。不同剂型中,多巴胺粉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9%(95% CI:0.6%~5.1%)低于多巴胺水针(16.9%,95% CI:7.8%~26.0%)。结论 多巴胺注射液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类型多,临床使用中应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重症病房输血不良反应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统计,将各类成分用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重症病房发生不同种类输血不良反应的6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血液制品成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其中主要为冰冻血浆(2.02%),与其他血液制品种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37.68%)和发热(47.83%);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次数呈正比,即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率不断上升。结论多种血液制品均能够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冰冻血浆比例最大,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输血次数越多,患者越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中应适当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对临床输血对象的临床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其预防和处理方式以期提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方法对各种输入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此130例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反应在所有输血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0.97%,主要的两种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反应占所有反应的28.5%,过敏反应占67.7%,在各类血液制品中输注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占所有反应的49.3%,白细胞占1.5%红细胞占22.4%,血浆占26.8%,洗涤红细胞几乎为零。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反应为主,运用新的配血技术、血细胞过滤技术以及明确输血反应的对症治疗,科学有效处理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3.
冯肖亚 《抗感染药学》2020,17(3):393-396
目的:探究妇科患者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对策。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9年2月间医院妇科接受输血治疗的病例1 098人次资料以及输血不良反应反馈表,分析其患者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特点;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对输血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1 098人次输血治疗的病例中,妇科患者输血不良反应59人次,其发生率为5.37%,其中异体输血55人次(5.00%)、自体输血4人次(0.36%);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6人次(3.28%)、过敏反应23人次(2.09%);冰冻血浆输血不良反应21人次(1.91%),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18人次(1.63%),机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13人次(1.18%);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输血史>2次(OR值=2.149,95%CI为1.101~4.193)、输血量≥1 600 m L(OR值=1.879,95%CI为1.069~3.305)、发血至开始输血间隔时间>30 mi(nOR值=2.022,95%CI为1.121~3.647),以及输血类型是妇科患者输血导致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科患者输血导致不良反应主要有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而患者有输血史及其输血量、输血类型及血库发血至开始输血间隔时间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普通外科手术中输血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探讨输血的安全性问题,以期为输血安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430例,患者均接受术中或术后输血,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430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该例患者输注病毒灭活滤白新鲜冰冻血浆600mL、冷沉淀凝血因子16U、悬浮红细胞5U。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3%。结论对于普通外科手术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以寻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3455例输血患者的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输血病人3455例,输血不良反应有30例(发生率为0.87%),其中以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机采血小板等三种血液成分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0例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性输血反应,包括有发热反应19例、过敏反应9例及全身不适2例,其中1h内发生的有23例,2h内发生的有5例,3h内发生的有2例.结论 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输血前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DIC综合征患者大量输血急救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确诊DIC综合征后,立即吸氧,开通静脉通路,20例患者均输血液制品,11例患者输新鲜冷冻血浆+红细胞悬液,4例患者输新鲜全血与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6例患者输纤维蛋白原。观察大量输血急救的效果。结果 20例产后DIC综合征患者经输血后,15例救治成功,成功率为75.0%,5例救治无效死亡。输血后,患者PT、APTT、TT时间均较输血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输血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血后,PLT较输血前明显改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产后DIC综合征患者,应早期诊断,及时去除病因,大量输血是可行且安全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reviewed 1500 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s that were reported to the Auckland Regional Blood centre over a 7 year period, from approximately 440,000 transfusions. The majority of reactions were to red cells, and these had the highest reaction incidence per unit (0.73%) of all blood products. The reaction incidence per unit transfused for plasma was 0.1%, for stable plasma protein solution 0.01%, and for platelets 0.04%. The majority of symptoms reported were mild and transient. The commonest were fever (72%), rigors (33%), and rash or urticaria (30%). Although more serious reactions were reported such as angioedema, hypotension and pulmonary oedema, none of these were severe, as judged from the data reported to the centre. There were two transfusion related death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one due to an ABO incompatible transfusion, the other due to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a unit of blood. Leucocyte agglutinins or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in 29% of those with a febrile reaction, but were also detected in 22% of those who remained afebrile. Serological abnormalities that may have accounted for the reaction were only detected in 12 patients six of whom had autoantibodies. As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reveals little that accurately defines the aetiology of a reaction, a rationalis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into 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s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Blood transfusions are inherently associated with risks ranging in severity from minor to life-threatening.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transfusion related complications can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ransfusion reactions and help to formulate necessary remedial measure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analyze the frequency and nature of transfusion reactions reported to the blood bank of a remote North East Indian teaching hospital.

Materials and Methods:

All 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s (ATRs) reported to the blood bank over a period of 20 months (Ma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The risk of transfusion reactions associated with each individual component was assessed.

Results:

A total of 3455 units of whole blood and component transfusions were carried out of which a total of 32 (0.92%) ATRs were encountered. Packed red blood cells (PRBCs) (n = 15, P = 0.06) and whole blood (WB) (n = 13, P = 0.83) were most commonly implicated. Allergic reaction was the most frequent transfusion reaction encountered (65.6%), seen most commonly with PRBC (risk of 0.76%, P = 0.42), and WB (risk of 0.68%, P = 0.63) transfusions. This was followed by febrile reactions (28.1%), which were seen more commonly with PRBCs (risk of 0.57%, P = 0.016). No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with platelet transfusions.

Conclusion: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transfusion reactions in this hospital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having more advanced transfusion facilities in India. The lack of leukoreduction facilities in our hospital could be a likely cause for the same. The use of leukoreduced WB and PRBCs could possibly reduce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ATRs in general and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in particular.KEY WORDS: 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s, allergic reactions, febrile reactions, hemovigilance, transfusion related adverse ev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及MB-P病毒灭活技术对血浆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无偿献血合格者血液标本20份,400ml/份。将每份新鲜血浆在制备过程中平均分为滤白与灭活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标本同时进行相关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经滤除白细胞后,实验组LDH、HBDH、TBA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MB-P法病毒灭活后,实验组CPK、LDH、HBDH、TBIL、IBIL、DBIL、TBA、CREA、URIC下降较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滤除白细胞及病毒灭活后的血浆制作,对血液酶学及部分生化指标影响均较小,符合临床输用血(浆)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