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氯沙坦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氯沙坦钾组(50~100mg/d,n=40)、依那普利组(10—20mg/d,13.=40),平均8用,进行治疗前后血压、血尿酸的对比研究。结果氯沙坦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同依那普利一样有效,两种药物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75.0%和80.0%(P〉0.05);但治疗后氯沙坦钾组尿酸水平有明显的下降(P〈0.01),依那普利组则下降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氯沙坦钾除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外,尚能安全有效地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的高尿酸血症,可成为治疗这类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氯沙坦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66例,给予氯沙坦钾50 mg/d为起始剂量,根据血压及血尿酸水平调整使用剂量,在治疗前1 d,治疗后6、12周分别测量血压及血尿酸水平,观察入组患者的血压、尿酸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压均下降平稳,达至治疗目标值,治疗6周后血尿酸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2周后血尿酸均降至正常范围。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干咳、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未发现肝肾功能损伤及糖脂代谢紊乱。结论氯沙坦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更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有助于控制痛风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氯沙坦钾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怀柔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氯沙坦钾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  相似文献   

4.
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4例,分别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对照组1)、氯沙坦(对照组2)和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试验组)治疗。观察3组的治疗情况,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1的治疗有效率为70.59%,对照组2的治疗有效率为67.65%,试验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比单一药物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医务工作者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非杓型高血压采取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治疗对患者清晨高血压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氯沙坦钾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动态血压、清晨高血压控制达标率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dSBP、d DBP、nSBP、n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晨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与血压晨峰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氯沙坦钾治疗非杓型高血压可有效降低动态血压水平,提高清晨高血压控制达标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高燕  付向阳  肖雪华  李爱民 《临床荟萃》2001,16(18):842-843
近几年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发现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越来越多 ,临床流行病学表明 ,高尿酸血症对于男性与女性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比有高血压而无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要高 1倍[1] ,所以此类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氯沙坦钾作为一种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受体拮抗剂 ,同时具有降压及降低血尿酸的作用 ,我们应用该药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培哚普利进行对比研究 ,旨在比较二者的降压、降尿酸疗效和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1 对象…  相似文献   

7.
近年,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又成为新热点。大量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血清尿酸(UA)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相关联。为此,本研究应用氯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探讨其对血压、血清尿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氯沙坦钾与卡托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氯沙坦钾 10 0mg/d ;对照组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卡托普利 2 5mg ,tid ;两组疗程均为 12周。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 <0 .0 0 1) ,但两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氯沙坦钾与卡托普利治疗CHF疗效相似 ;氯沙坦钾可作为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抑制剂治疗的CHF患者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9.
氯沙坦钾与卡托普利降压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费品才  赵谦 《临床荟萃》2000,15(15):689-690
氯沙坦钾 (losartan potassium )是一种血管紧张素 受体(AT1 型 )拮抗剂 ,作为一种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目前已使用于临床。我们应用该药治疗 、 期原发性高血压病 ,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卡托普利进行对比研究 ,旨在比较二者降压疗效及对肾功能影响和其不良反应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按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WHO/ ISH)联合提出的高血压分类和分期标准[1 ] ,经病史 ,体检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剔除继发性高血压 ,急进性高血压。属 、 期高血压患者 80例 ,按 1∶ 1随机分层分组。1.1.1 氯…  相似文献   

10.
氯沙坦钾为新型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其不良反应,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临床对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采用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7例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并采用依那普利进行治疗;另行择取同期同症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记录并做比较。结果观察组DBP治疗前为(94.6±7.3)mm Hg,治疗后为(93.9±7.4)mm Hg;对照组DBP治疗前为(93.9±7.4)mm Hg,治疗后为(81.3±6.8)mm Hg;观察组SBP治疗前为(155.6±13.7)mm Hg,治疗后为(154.8±12.9)mm Hg;对照组SBP治疗前为(126.7±9.3)mm Hg,治疗后为(137.6±10.5)mm Hg;治疗后患者血压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尿蛋白水平治疗前为(1.53±0.41),治疗后为(0.61±0.23);对照组尿蛋白水平治疗前为(1.51±0.42),治疗后为(1.06±0.39);观察组Scr水平治疗前为(114.3±21.3),治疗后为(96.3±16.7);对照组Scr水平治疗前为(115.2±20.6),治疗后为(106.4±17.1);观察组BUN水平治疗前为(8.3±1.6),治疗后为(7.1±0.4);对照组BUN水平治疗前为(8.2±1.5),治疗后为(7.3±0.6);患者尿蛋白水平、Scr、BUN较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尿蛋白水平、Scr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更为明显(P0.05);但两组治疗后BUN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FBS水平治疗前为(7.6±0.6),治疗后为(7.4±0.5);对照组FBS水平治疗前为(7.5±0.4),治疗后为(7.3±0.2);观察组PBG2h水平治疗前为(8.8±1.3),治疗后为(8.6±1.4);对照组FBS水平治疗前为(8.6±1.5),治疗后为(8.7±1.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对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采用依那普利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并改善患者肾功能,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3413-3414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社区收治的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采取缬沙坦治疗,观察组实施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观察组治疗后SBP、DBP、FBG、2h PBG、Hb A1c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较高,无增加明显不良反应,充分改善患者血糖和血压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或门诊明确诊断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两组均连续用药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优于氨氯地平单独用药,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的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2008年第4期)、PubMed、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资源(截至2008年10月)。由2名评价者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简单评价法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的质量,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包括1136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氯沙坦与缬沙坦比较,两者降低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及两者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氯沙坦降尿酸作用明显优于缬沙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沙坦降压和降尿酸有效、安全,其长期疗效、对不同亚组患者作用的差别及其安全性等仍需进行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才能得出肯定性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d)联合替米沙坦(40mg/d)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晨峰、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降压治疗可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A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组(B组)和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组(C 组)各60例。 A 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1次/d,B 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2次/d,C 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5mg,2次/d。疗程均为8w。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压,检测血电解质、肝肾功能、12导联心电图等,观察、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总有效率A、B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C组与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较各自单用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我院于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随机选出126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固定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脂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TG水平均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4%略低于对照组的9.52%(P〉0.05)。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采用固定复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和血脂水平,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recommend using drugs with different mechanisms of action in antihypertensive regimens that include simple single-pill fixed-dose combination (FDC) products.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the FDC of azilsartan (AZI) and amlodipine besylate (AML) with those of AZI monotherapy and AML mono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grade 1 to 2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ethods

This wa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study. After receiving placebo during a 4-week run-in period in a single-blind manner,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1 of the following 5 treatments for 8 weeks: FDC containing AZI 20 mg and AML 5 mg (AZI/AML 20/5 mg), FDC containing AZI 20 mg and AML 2.5 mg (AZI/AML 20/2.5 mg), AZI 20 mg, AML 5 mg, or AML 2.5 mg once daily in a fasting or fed state. The primary end point was the change from baseline (week 0) in the seated troug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t week 8 (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 [LOCF]), and the secondary end point was the change from baseline in the seated troug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t week 8 (LOCF). Tolerability was assessed based on adverse events, vital signs,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findings.

Results

Of the 800 patients who provided informed consent, 603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AZI/AML 20/5 mg (150 patients), AZI/AML 20/2.5 mg (151 patients), AZI 20 mg (151 patients), AML 5 mg (75 patients), or AML 2.5 mg (76 patients). The mean baseline systolic/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was 160.7/100.3 mm Hg. The mean change from baseline in seated blood pressure at week 8 (LOCF) was −35.3/−22.3 mm Hg in the AZI/AML 20/5 mg group and −31.4/−19.2 mm Hg in the AZI/AML 20/2.5 mg group, indicating a reduction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corresponding monotherapy groups (−21.5/−13.9 mm Hg in the AZI 20 mg group, −26.4/−15.5 mm Hg in the AML 5 mg group, and −19.3/−11.6 mm Hg in the AML 2.5 mg group; p < 0.0001 for all contrast test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ncidences of adverse events, vital signs,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findings among the treatment groups.

Conclusion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FDC of AZI/AML 20/5 mg and 20/2.5 mg exhibited greater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compared with each monotherapy. The FDC of AZI/AML had a similar safety profile to that of each monotherapy and was tolerable to Japanese patients with grade 1 to 2 essential hypertension.

Japan Pharmaceutical Information Center registration

Japic CTI-111606.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99~2007.10)、EMbase(1999~2007.10)、Cochrane图书馆(2007年第3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2007)、万方数据库(1999~2007)、维普(1999~2007)、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9~2007.10)。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使用RevMan4.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初检m345篇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17篇RCT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吲达帕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4,95%CI(0.06,0.22),P=0.0004],其有效率更高;其余各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大多显示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优于对照组的趋势。②不良反应发生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吲达帕胺[RD=-0.12,95%CI(-0.21,-0.03),P=0.01]、氨氯地平[RD=-0.06,95%CI(-0.11,-0.01),P=0.02]、尼群地平[RD=-0.27,95%CI(-0.46,-0.08),P=0.00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其余各亚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大多显示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与其他降压药相比,具有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的趋势。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大多质量较低,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确证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厄贝沙坦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治疗时间为8w。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压及治疗的有效率等情况。结果相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均有明显下降,治疗后两组之间收缩压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w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77%和88.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应用厄贝沙坦治疗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