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无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 0%;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护理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体位活动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及避免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2.
徐昳 《护士进修杂志》2014,(21):2011-2013
目的 探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将76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早期进行包括呼吸运动、下肢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产时改良体位、产后活动宣教等体位活动干预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72h、120h股静脉内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以及出院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产妇产后72h、120h股静脉内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5例,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实施早期的体位活动干预可以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体位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07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256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采用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位。采用李克特量表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的满意度,并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舒适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观察组满意度及舒适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提高产妇剖宫产术后的满意度及舒适程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高危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200例高危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流指标、护理满意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血流峰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对高危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徐萍 《当代护士》2017,(12):30-31
目的探讨肢体气压治疗仪配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颅脑损伤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2月本科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卧床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肢体气压治疗仪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肺栓塞发生率以及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干预组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液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肢体气压治疗仪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明显降低颅脑损伤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提高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液速度,有利于血流循环加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补液、早期肢体功能锻炼、保护血管同时使用下肢弹力袜(GEC)和间歇充气加压泵(IPC)等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肺栓塞发生率及股、腘静脉血流速度.结果 住院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0和2.5%,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股、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剖宫产分娩的486例产妇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0年7月2010年5月剖宫产分娩的486例产妇为对照组,同时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剖宫产分娩的549例产妇为观察组,分别给予传统的围产期护理和围产期全程干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和症状积分。结果观察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产妇症状积分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围产期全程干预护理对剖宫产产妇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8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5.9%;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3%。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髋部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方法 58例外科手术患者根据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下肢静脉通畅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较干预前加快,且研究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促进下肢静脉通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栓情况和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腘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提高腘静脉和股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量化踝泵运动预防产科术后住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8月1日~2021年8月31日产科收治的90例宫颈环扎术后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踝泵运动,观察组给予量化踝泵运动。比较两组干预后第1、15、30天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流速度,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肿胀发生率,干预前后肌力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第15、30天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量化踝泵运动可提高产科术后住院患者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流速度,改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及肿胀发生率,增加肌力。  相似文献   

12.
杨佳 《妇幼护理》2022,2(21):4908-4910
目的 分析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1 月值 2021 年 12 月收治的 40 例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2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研究组采用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的静脉血流速度、术后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静脉血流速度高 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下肢肿胀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皮下淤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术后患者实施风险评估联合个性化护理,能够提升静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 栓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流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干预2周后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两组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流速、下肢肿胀率以及血栓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显著降低,研究组降幅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腘静脉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下肢肿胀和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老年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护理措施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90例,均给予外科手术治疗,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DVT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DVT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2周后的下肢股总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8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DVT发生率,改善下肢血流状况,对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1.00%和0.00%,显著低于对照组7.00%和4.00%(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促进产妇身体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素钠联合压力泵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155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7例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78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压力泵治疗,疗程1周。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股静脉血流速度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1周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5.13%)低于对照组(15.58%),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而PT及APTT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钠联合压力泵能够明显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完全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产科收治的60例完全性前置胎盘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将所有产妇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对策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临床指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评分(DVT评分)、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产妇应用DVT评分后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产妇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以及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完全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后产妇,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量化功能锻炼对预防髋臼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本院接收的髋臼骨折患者86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早期量化功能锻炼。对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测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6.98%低于对照组的2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86.05%较对照组的67.44%高,(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采取早期量化功能锻炼,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可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产科行剖宫产分娩的196例足月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产期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DVT发生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1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3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41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为零,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调查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护患交流,给予入院时及术后及时的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进行早期的药物干预,辅以护理管理,以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