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功能锻炼指导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功能活动障碍等不良后果。方法对614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修复后的患者,术后分阶段指导功能锻炼。结果614例患者优良率达83%,有效率达97%。结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修复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指导,有利于促进恢复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2.
足迹分析评定中药当归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迹分析是评定坐骨神经,损伤及其再生和/或功能恢复的重要方法。为探讨中药当归有否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作用,我们对大鼠坐骨神经实行钳夹和线扎损伤,并进行2小时间点(10、20d)的当归治疗。通过观察分析2个时间点治疗组、损伤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级珠足迹变化。结果显示当归能够促进神经损伤后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损伤与康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可由外伤、感染、压迫、缺血、肿瘤和营养代谢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为损伤神经修复再生及功能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周围神经损伤后,病理过程复杂、神经再生速度缓慢、再生神经及周围组织粘连、失神经肌肉萎缩,以及运动终板退化变性等,均制约着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因此。周围神经损伤后。如何保护靶器官、延缓肌萎缩和终板变性、促进神经再生、改善再生神经功能,降低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功能恢复仍不醛如人意。本科室自2005年3月2008年8月共收治股神经损伤78例,包括神经损伤、神经粘连及药物注射性神经损伤.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前、术后予以及时有效的护理及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摘要 周围神经损伤为临床常见损伤,其致残严重,功能恢复困难,规范化神经损伤居家康复干预对功能恢复和转归结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目前周围神经损伤相关指南制定现状,结合居家康复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指南共形成14个居家康复问题,主要涉及周围神经损伤后居家的症状表现及评估、基本治疗和相关临床综合治疗等,为周围神经损伤居家康复规范化工作开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题之一。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实质是受损神经元形成新的轴突,能与靶器官重建突触联系,并恢复正常功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在神经损伤的药物治疗方面,国内外学者在基础和临床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近年来已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并应用于l临床的各类促进神经损伤后修复的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损伤及其功能的恢复治疗,一直被列为康复领域的难点。神经损伤后通过手术和药物等治疗其功能恢复不很理想,除了损伤的神经自身原因外,还与神经所支配的靶器官功能的恢复有关。作为靶器官之一的骨骼肌,在去神经支配后发生  相似文献   

8.
齐颖 《护理研究》2010,24(1):62-63
目前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的功能恢复仍不尽人意。我科自2003年3月-2008年8月共收治坐骨神经损伤156例,包括神经断伤、神经粘连及药物注射性神经损伤,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前、术后予以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汶川地震伤员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地震伤员医疗康复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24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包括运动疗法、针刺疗法、功能性电刺激及作业治疗(感觉训练、矫形器的佩戴为主)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30次后,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及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恢复等级评定、上肢功能活动的评定及电诊断检查评价疗效,同时记录合并损伤情况。结果治疗后24例BMRC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等级及感觉功能恢复等级评价的疗效优良率为41.66%;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评定治疗前后疗效有效率87.50%。合并损伤越多,恢复越差。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汶川地震伤员周围神经损伤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作用邵水金1单宝枝1严振国1周围神经损伤后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是临床治疗的目的。迄今为止,神经断裂性损伤后的肢体功能恢复率仍不理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神经轴索的再生率,促进神经再生,加快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仍是神经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正中神经损伤术后患者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与未行康复训练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康复组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好于对照组,表明康复训练可促进正中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背景: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选择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恢复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目的:探讨相关因素对腓总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对象: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病房住院治疗的单纯腓总神经损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2~61岁,平均26.5岁;完全断裂9例,不完全断裂3例,卡压1例,挫伤4例,不可逆损伤1例;伤后0.5h~6个月入院。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腓总神经探查术。行神经吻合12例,神经松解2例,肌腱移位1例,3例保守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活血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并指导患者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个月时对腓总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定(优:同侧胫前肌肌力4以上;良:同侧胫前肌肌力3级;可:同侧胫前肌肌力2级;差:同侧胫前肌肌力1级或0级)。结果: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其中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9%(16/18)。结论: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确诊后应尽早行一期修复断裂神经,有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肢体移植后肢体生存时间的延长和移植后肢体功能的恢复是关系到肢体同种异体移植能否在临床广泛开展的决定性因素.目的:观察短期免疫抑制治疗对肢体移植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短期组:肢体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14 d;长期组:肢体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直到取材.对照组单纯肢体移植组术后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术后采用足迹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对组织形态观察评价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与结论:短期组与长期组的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别(P>0.0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织形态观察显示短期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短期组与长期组神经纤维再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长期组有3只大鼠因为免疫抑制剂影响导致死亡,对照组与短期组均没有动物模型死亡现象.结果提示,短期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可迅速减轻周围神经损伤后发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从而快速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的再生速度和质量,取得了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同样的效果而没有致命的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应用免疫抑制剂有潜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再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的形态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是相当复杂的生物学问题之一,其影响因素众多。此文概述了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过程;着重综述了雪旺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基质各种成分对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背景: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如何加速面神经的功能恢复是该领域正在研究的课题。目的:比较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不同方法,探讨自体静脉套接吻合口及脑细胞生长肽在临床上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01/2001-12收治44例面神经损伤患者和1999-01以前收治面神经损伤患者30例。干预:对44例创伤后和腮腺区恶性肿瘤切除造成的面神经损伤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神经断端对位吻合,将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在管套内注入脑细胞生长肽。对30例面神经损伤患者采用传统神经端吻合法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及肌电图的动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i观察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的时间,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动态变化。结果:30例创伤性面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最快9周,最迟13周,平均(11.1&;#177;1.1)周,与传统方法(25.8&;#177;1.8)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4.875,P&;lt;0.01);14例肿瘤切除面神经立即修复的患者,功能恢复最快13周,最迟15周,平均(13.8&;#177;0.8)周,与传统方法(34.8&;#177;2.9)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336,P&;lt;0.01)。肌电图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呈递增趋势,表情肌功能恢复时两种方法传导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自体静脉管套入吻合口并注入脑细胞生长肽的方法均比传统方法效果显著,是一种临床效果比较突出的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伤后手术时间、手术方法选择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恢复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目的:探讨相关因素对腓总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功能重建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对象: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外科病房住院治疗的单纯腓总神经损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2~61岁,平均26.5岁;完全断裂9例,不完全断裂3例,卡压1例,挫伤4例,不可逆损伤1例;伤后0.5 h~6个月入院.方法:患者入院后均行腓总神经探查术.行神经吻合12例,神经松解2例,肌腱移位1例,3例保守治疗.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活血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并指导患者被动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个月时对腓总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定(优:同侧胫前肌肌力4以上;良:同侧胫前肌肌力3级;可:同侧胫前肌肌力2级;差:同侧胫前肌肌力1级或0级).结果:1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其中优1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9%(16/18).结论:对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确诊后应尽早行一期修复断裂神经,有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56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仪器理疗、功能训练;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肢体神经功能以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肢体神经功能以及感觉功能均有明显恢复,干预后研究组患者优良率(78.75%)明显高于对照组(56.58%)(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神经及感觉功能,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吕荣 《中国临床康复》2011,(8):1454-1458
目的:评价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各种生物型人工材料的性能、应用以及功能恢复评定方法,寻找适宜的周围神经替代物。方法:以"神经导管,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生物材料,许旺细胞"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4-01/2010-11相关文章。纳入与生物材料以及组织工程神经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8篇文献为主,重点讨论周围神经修复生物型人工材料的种类、性能以及适宜的功能恢复评定方法。结果:以脱细胞神经基质以及人工合成可降解材料为主体的复合型生物工程材料可作为较理想的支架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组织工程。脱细胞神经支架解决了自体神经来源受限、移植物排斥反应等问题,韧性与可塑性接近自体神经,微环境更利于周围神经再生。人工合成可降解材料具有生物降解、可塑性、一定的通透性等优势,且已有商品化成品出现。若将上述材料分别合理构建复合材料,有可能得到性能良好的组织工程神经移植物。周围神经修复后功能恢复评定方法主要以大体与形态学观察、组织学、神经肌肉机能学评定为主,辅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各类评定方法的应用有利于筛选出最适宜的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材料与构建方案。结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生物型人工材料研究发展迅速,但仍没有超越自体神经移植的支架材料。脱细胞神经基质以及人工合成可降解材料复合构建支架可作为较好的周围神经支架,但仍需要与种子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等联合构建,以取得良好的促进再生效果。当前,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效果的评定更加注重于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迫切需要筛选出最佳的修复材料以及构建方案以满足组织工程神经移植以及功能康复的要求,达到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形态、结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介绍44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患肢进行按摩、被动和主动运动训练、肌力训练、感觉训练、作业训练等一系列康复护理。结果44例中优良率达86%,有效率为95%。结论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修复后同期进行康复护理,是加速并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周围神经损伤早期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根据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应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进行修复。具体方法为神经探查、神经松解、神经外膜修补、神经外膜端端吻合、神经束膜端端吻合、神经移植、神经移位、神经植入等。结果共修复周围神经118例12条166处,获随访72例12条98处,运动功能恢复达M3以上31.82%,感觉功能恢复达S3以上67.74%,其中前臂内外侧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均达到S3,28处指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恢复达s3以上占82.14%,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功能无一例恢复,桡神经及股神经的运动功能恢复最理想。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早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效果良好,但应注意修复时机及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