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加巴喷丁、曲马多治疗,电针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电针围刺治疗;脉冲射频组在药物干预基础上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CT引导下颈段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及电针围刺治疗。于治疗前(即入组时)、治疗后15 d、治疗后30 d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疼痛程度及面积、心理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入组时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组时比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联合组在治疗后15 d及1个月时,其疼痛VAS、HAMA、HAMD评分、皮肤疼痛面积、QOL-SF36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5 d、1个月时,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59±1.01)分、(1.77±1.10)分]、HAMA评分[分别为(12.45±4.11)分、(11.31±3.82)分]、HAMD评分[分别为(20.22±6.50)分、(16.54±6.58)分]、皮肤疼痛面积[分别为(66.36±31.25)cm2、(53.68±29.89)cm2]及QOL-SF36评分[分别为(90.54±15.02)分、(101.95±19.84)分]与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比较,发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联合组患者加巴喷丁与曲马多使用量[分别为(1309.1±603.8)mg/d、(104.5±57.5)mg/d]均较电针组、脉冲射频组及对照组显著下降,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围刺治疗颈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风险低,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RF)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病程≤7 d)分为对照组、rTMS组、RF组及观察组,每组2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加巴喷丁、伐昔洛韦、甲钴胺等药物口服,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周,RF组于入组后第15天时辅以背根神经节RF治疗,观察组则给予rTMS及RF联合治疗(方法同上)。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6 d、30 d、60 d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3 d、7 d、16 d、30 d、60 d时观察组疼痛VAS、HAMA、HAMD、QOL-SF36及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疼痛VAS、HAMA、HAMD、QOL-SF36及PSQI评分在治疗后16 d、30 d、60 d时均明显改善(P<0.05);与同期rTMS组比较,观察组疼痛VAS、HAMA及HAMD评分在治疗后16 d、30 d、60 d时均显著改善(P<0.05);与同期RF组比较,观察组疼痛VAS、HAMA、HAMD及PSQI评分在治疗后30 d、60 d时均显著改善(P<0.05)。 结论 rTMS联合背根神经节RF治疗能有效缓解早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疼痛症状,减轻焦虑、抑郁程度,显著改善患者睡眠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及腰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RMDQ)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ODI、RMDQ及QOL-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在治疗1周时,发现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1.4)分]、ODI评分[(15.9±8.3)分]、RMDQ评分[(9.9±5.4)分]及QOL-SF36评分[(74.6±17.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这种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在治疗4周时冲击波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5±1.3)分]、ODI评分[(15.1±7.3)分]、RMDQ评分[(9.8±5.1)分]及QOL-SF36评分[(76.8±16.8)分]与对照组间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腰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正中神经注射治疗早期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早期腕管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冲击波组、神经注射组及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神经注射组则辅以正中神经注射治疗;联合治疗组则辅以体外冲击波及正中神经注射联合干预。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疼痛病情、腕管电生理检查结果及腕部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腕部正中神经至拇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腕部正中神经-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症状评分、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冲击波组、神经注射组及联合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DML、SCV、CMAP波幅、BCTQ症状评分、BCTQ功能评分及QOL-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0.70±1.08)分、(3.98±0.65)ms、(49.43±6.85)m/s、(8.61±2.90)mV、(1.25±1.07)分、(1.21±0.98)分、(94.4±28.18)分]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正中神经注射治疗早期腕管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外科手术实施率,且患者易于接受,治疗依从性高,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减压组、注射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依托考昔、马栗种子提取物等药物治疗;减压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注射组患者给予椎间孔注射治疗;联合组患者则给予非手术脊柱减压及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d、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疼痛、生活质量、腰椎功能障碍等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疾患量表(JO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发现减压组、注射组、联合组患者疼痛VAS、QOL-SF36、ODI、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4±1.2)分、(1.3±1.2)分和(1.1±1.1)分]、QOL-SF36评分[分别为(104.1±19.5)分、(105.2±22.2)分和(106.3±22.1)分]、ODI评分[分别为(8.6±6.5)分、(8.3±6.6)分和(7.5±5.8)分]及JOA评分[分别为(6.9±4.4)分、(6.3±4.5)分和(6.0±4.3)分]均显著优于其他各组结果(P<0.05)。治疗后6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QOL-SF36、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时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12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QOL-SF36、JOA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非手术脊柱减压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同时还具有疗效持久、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偏头痛患者分为联合组、针刺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3组患者均给予依托考昔及佐米曲普坦分散片口服,电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联合组患者则辅以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脉冲射频(共治疗1次)及电针治疗(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7 d)。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30 d及90 d时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偏头痛失能程度问卷(MIDAS)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3 d、7 d、30 d、90 d时联合组、针刺组疼痛VAS、MSQoL、HAMA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0 d、90 d时联合组及针刺组MID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3 d时联合组疼痛VAS、MSQoL、HAMA及HAMD评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30 d、90 d时联合组MIDAS评分均显著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3 d、7 d、30 d、90 d时联合组疼痛VAS、HAMA、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 d及90 d时联合组MID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电针治疗能在短期内迅速缓解偏头痛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疗效持续时间至少达3个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走罐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及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走罐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卧位非负重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腰腹肌耐力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HAMD评分及腰腹肌耐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69±0.40)分]、ODI评分[(20.65±2.66)分]、HAMD评分[(7.62±1.52)分]及腰腹肌耐力值[分别为(58.77±9.06)s和(55.18±8.83)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走罐疗法联合CSE训练治疗C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抑郁情绪,增强腰腹肌耐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运动训练治疗髂胫束摩擦综合征(ITBF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3例ITBFS患者分为运动训练组、冲击波组及联合治疗组。运动训练组、冲击波组患者分别给予运动训练或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同时给予运动训练及体外冲击波治疗,每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及治疗结束4周后分别采用下肢功能量表(LEFS)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LEF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及治疗结束4周后,发现3组患者下肢LEF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LEFS评分[分别为(69.9±4.9)分和(68.0±6.0)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0.6)分和(3.4±0.9)分]均显著优于运动训练组及冲击波组(P<0.05),而运动训练组及冲击波组上述疗效指标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或运动训练均能有效治疗ITBFS患者,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症状、改善下肢功能、缩短疗程,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电针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冲击波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则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及8周时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主动活动度(ROM),采用超声检测患者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主动ROM、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3.8±1.0)分]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该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治疗后4周时联合组肩关节主动ROM[前屈(158.4±13.8)°,后伸(40.2±3.7)°,外展(110.3±20.3)°,内旋(40.3±5.7)°]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增加(P<0.05),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2.0±0.2)mm]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减小(P<0.05),且上述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增加肩关节ROM,减小腱鞘厚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SET)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SET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冲击波穴位疗法。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对2组患者腰肌动、静态耐力进行测试。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SAS评分及腰肌动、静态耐力测试结果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0.6)分]、ODI评分[(15.2±2.9)分]、SAS评分[(38.7±4.0)分]、腰肌动态耐力测试结果[(23.1±5.5)次]及静态耐力测试结果[(61.7±11.9)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冲击波穴位疗法联合SET训练能进一步缓解CNLBP患者下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焦虑情绪,增强腰肌耐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PD患者分为磁刺激组、康复训练组及观察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磁刺激组同时辅以rTMS治疗,康复训练组辅以康复训练,观察组则辅以rTMS及康复训练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综合评定量表(UPDRS)评估各组患者总体疗效;采用10 m折返运动试验、上肢技能简易测试(STEF)和Berg平衡量表评定各组患者运动症状改善情况;采用非运动症状筛查问卷(NMSQ)、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评估各组患者非运动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SF-36)评价各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UPDRS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观察组UPDRS行为和情绪评分[(5.1±2.0)分]明显低于康复训练组,运动能力评分[(30.0±4.0)分]明显低于磁刺激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21.5±3.2)分]均明显低于磁刺激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治疗后磁刺激组患者10 m折返时间、STEF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康复训练组及观察组10 m折返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STEF及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磁刺激组及观察组NMS、MMSE、HAMD、HAMA及PDSS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观察组NMS、MMSE、HAMD及HAMA评分[分别为(16.2±5.1)分、(20.3±3.3)分、(8.2±3.5)分及(9.9±3.4)分]均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PDSS睡眠质量评分[(107.3±13.0)分]均优于磁刺激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98.5±21.8)分]显著优于磁刺激组及康复训练组(P<0.05)。 结论 rTMS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其疗效优于单一rTMS治疗或康复训练干预,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宣教,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药物注射。治疗前和治疗7 d、14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治疗7 d、14 d后,采用超声图像评价两组患者肩峰下滑囊积液的吸收情况。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14 d后的VAS评分下降,UCLA评分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的VAS评分[(3.06±0.86)分]和UCLA评分[(24.83±1.74)分]、14 d后的VAS评分[(2.03±0.80)分]和UCLA评分[(30.93±1.46)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观察组治疗14 d后肩峰下滑囊积液吸收总有效率(80.0%)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能有效缓解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促进滑囊积液吸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失眠症老年人睡眠和情绪的影响。 方法 选取34例失眠症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试验组采用低频rTMS刺激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治疗,对照组给予交变磁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评估。为了消除睡眠变化对患者HAMA和HAMD评分的影响,对此两项评分去除睡眠相关项得分后的分值(标记为HAMA-A、HAMD-A)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PSQI、HAMA和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PSQI、HAMA、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PSQI[(8.44±1.82)分]、HAMA[(10.66±2.59)分]、HAMD[(11.78±3.64)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去HAMA与HAMD的睡眠相关选项得分后,试验组患者治疗后HAMA-A、HAMD-A较组内治疗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AMA-A、HAMD-A虽较组内治疗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HAMA-A[(11.11±2.72)分]、HAMD-A[(10.17±3.28)分]较对照组低(P<0.05)。 结论 rTMS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优于交变磁场,能显著改善患者睡眠和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下肢功能、安全性及关节软骨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KOA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T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膝关节肌力训练,每日3组训练,每组10次,连续训练4周;ESWT组辅以体外冲击波疗法,压力2.5 bar,频率8.0 Hz,频次2000,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患者除冲击波压力设置为0.2 bar,其余治疗步骤及治疗参数与ESWT组保持一致,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5周及第12周,测评和比较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WOMAC)指数、奎森指数评分及膝关节软骨磁共振检查T2值,并记录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 ESWT组在第12周的VAS分值[(2.3±1.1)分],WOMAC指数[(11.3±6.8)分]和奎森指数[(3.9±2.7)分]分别较组内治疗前[(5.3±0.8)、(31.6±7.2)和(10.6±2.4)分]有明显改善(P<0.0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第12周时的各个评分[(4.3±1.1)、(24.5±10.1)和(8.7±3.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WT组在第12周的T2值[(49.2±5.6)ms]与组内治疗前[(49.1±5.5)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第12周的T2值[(49.1±5.8)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组出现不良反应的频次没有明显差异(P>0.05)且均在第12周时前消失。 结论 ESWT可明显改善KOA患者的下肢功能,且其对膝关节软骨的影响在安全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神经营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电针及神经肌腱滑行训练,对照组则辅以CTS健康教育宣教。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其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AMP)等。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电生理指标(包括拇指-腕和中指-腕SCV、SNAP、正中神经DML及拇短展肌CMAP)、疼痛VAS及BCTQ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拇指-腕SCV[(45.77±6.24)m/s]、中指-腕SCV[(49.15±8.26)m/s]、拇指-腕SNAP[(13.48±4.21)μV]、中指-腕SNAP[(12.83±4.37)μV]、正中神经DML[(3.58±1.02)ms]、拇短展肌CMAP[(8.78±2.98)mV]、疼痛VAS评分[(2.80±1.01)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BCTQ症状评分[(1.99±0.81)分]、功能评分[(1.62±0.7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仅发现正中神经DML[(4.34±1.08)ms]、拇指-腕SCV[(40.24±6.76)m/s]及疼痛VAS评分[(3.67±1.11)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轻中度CTS患者手功能及临床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臭氧组,每组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口服药物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臭氧组在口服药物基础上给予臭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测定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并行组间比较。结果不同处理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与臭氧组相比,联合组的VAS评分和PSQI评分明显降低(P0.05)。所有患者均未有严重并发症。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近期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睡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对脊髓损伤患者中枢性疼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综合组(2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米替林、卡马西平止痛药物,综合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结合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综合组患者HAMD[(10.6±5.8)分]、VAS[(3.3±1.6)分]较对照组低,MBI评分[(75.0±11.6)分]高于对照组[(65.1±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可以有效减轻抑郁和中枢性疼痛症状,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 结论 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颅微电流刺激治疗(CES)联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ES。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Barthel指数(BI)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MMSE及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HAMD[(11.91±4.34)分]、MMSE[(25.54±1.49)分]及BI评分[(65.19±5.28)分]优于对照组HAMD[(14.76±3.43)分]、MMSE[(22.79±1.38)分]及BI评分[(60.88±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显效率(70.0%)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ES联合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腕部行正中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0 min,每周治疗6 d;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总冲击次数为2000次,功率密度为0.16 mJ/mm2,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整体症状评分(G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发现2组患者GSS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GSS评分[分别为(13.12±4.55)分和(7.56±5.01)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2±1.66)分和(1.22±1.0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正中神经DML[(3.65±0.73)ms]、拇指-腕SCV[(45.12±5.56)m/s]、中指-腕SCV[(55.45±7.67)m/s]、拇短展肌CMAP[(8.23±3.15)mV]、拇指-腕SNAP[(13.21±4.23)μV]及中指-腕SNAP[(13.45±3.89)μV]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正中神经DML[(3.68±0.77)ms]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拇指-腕SNAP[(10.78±4.34)μ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T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腕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