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英英  马振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8):104-107+16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7年9月确诊的76例肥厚型心肌病及76例健康人群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其超声心动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比较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与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左室舒张末径(LVIDd)、左室收缩末径(LVISd)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房前后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在心律失常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阻性较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以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结论超声心动图操作简便且无创伤,可以快速地对肥厚型心肌病做出诊断及分型,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肥厚型心肌病 (HCM )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病 ,主要表现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 ,通常表现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大危险是严重心律失常致猝死 ,因此预测其早期危险性非常重要。我们对 2 0 0 0年 3月— 2 0 0 3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 4 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 (QTd)进行分析 ,并对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d进行比较 ,从而分析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危险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 0例患者 ,男 2 4例 ,女 16例 ,年龄 35~ 6 5岁 ,平均 5 0岁 ,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2 2例 (梗阻组 ) ,非梗阻…  相似文献   

3.
董敏莉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41-1941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在临床上常有发现,因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导致动态性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临床特征,易发生心脏性猝死。近年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1例HOCM化学消融治疗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技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的运用。方法观察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60例与无心肌疾病患者60例,用心脏超声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计算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统计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征发生情况。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比值明显高于无心肌疾病组,且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及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征。结论心脏超声技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诊断具特异性,可提高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基因遗传病,人群发病率高;其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危害大,除引起胸痛、晕厥等临床症状外,严重者可致猝死.随着对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关于流出道梗阻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如Mavecamten精准生物学药物治疗和心尖部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等.本文结合最新相关研究,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正> 原发性心肌病是病因不明以心肌损害为主的心脏病,近年来发现此病并不少见,由于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目前国内仍靠排除其它心脏病患、结合临床特点进行诊断。现将我院心脏内科自1975~1980年临床资料较完整的59例原发性心肌病住院病人作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诊断治疗特点,供临床工作参考。临床资料59例病人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在13~65岁间。按通用Goodwin氏分型法分为充血(扩张)型和肥厚型,本组充血型48例,肥厚型11例。肥厚型又按其有无心前区喷射性杂音,超声心动图有无室间隔局限性增厚等分为梗阻性与非梗阻性。本组梗阻性者5例,非梗阻性者6例。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38-439
目的:对心脏超声技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实施化学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应用的价值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8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分别实施化学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应用心脏超声技术治疗,对比其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情况以及二尖瓣反流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对象重度二尖瓣反流人数所占百分比(7.14%)与治疗前研究对象重度二尖瓣反流人数所占百分比(35.71%)相比明显较少,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对象的室间隔厚度(IVS)、射血分数(EF)、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与治疗前研究对象的IVS、EF、LVOTPG相比明显较低,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超声技术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实施化学消融术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特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梗阻性病例主动脉瓣下部室间隔肥厚明显,过去称为特发性肥厚型主动脉瓣下狭窄.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乙醇消融术(SEA)是药物治疗无效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切除术的一种备择手术。然而,室间隔乙醇消融术经常引起永久性房室传导阻滞。为了判断是否可以用室间隔梗死危险面积(SIRA)预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乙醇消融术的术后疗效,对1998年11月到2003年6月在多伦多总医院成功进行室间隔乙醇消融术的51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0±16岁,53%)进行了评估。在乙醇注射前,针对室间隔与二尖瓣前叶间的接触部位进行冠状动脉内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为了更好地显示造影剂的边缘,收缩末期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轮廓用不同颜色表示,…  相似文献   

10.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疗效。回顾性分析了行PTSMA治疗的24例HOCM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室间隔厚度及心功能(NYHA分级)的变化。2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TSMA是有效治疗HOCM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HCM)中最严重的类型,约占HCM患者总数的60%,其主要表现为不对称的左室肥厚和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引起的左室流出道梗阻,并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和不同程度的左室舒张收缩功能障碍[1]。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是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丽文教授团队于2016年提出的一项国际首创的HOCM治疗方法,亦称Liwen术式。PIMSRA通过导管途径直接消融肥厚的室间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肥厚型心肌病的许多临床特征是由舒张功能受损所致。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中药物治疗改善症状疗效差者,采用室间隔乙醇消融(ASA)可减少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伴随左室舒张功能短期改善。但ASA对舒张功能的长期影响却所知甚少。方法与结果:作者评价了基线水平、成功施行ASA后1年及2年随访时的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3.
笔者为1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者施行了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1周内的心电图变化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接受经皮经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的75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内的QT间期、QRS时间、RV5+SV1值变化及主要心律失常类型,观察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高电压、左前分支阻滞比例低于术前[36.0%(27/75)比53.3%(40/70),2.7%(2/75)比12.0%(9/75)],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异常Q波比例高于术前[41.3%(31/75)比6.7%(5/75),42.7%(32/75)比26.7%(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大于术前[(77±21)m L比(70±20)m L,(32±8)m L比(29±10)m L],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低于术前[(1.5±0.3)级比(3.4±0.4)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化学消融术后心电图发生明显改变,但并不影响手术的治疗效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舒张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收集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患者21例,行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比较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跨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及室间隔厚度.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患者无水酒精平均用量为(2.1±1.5) ml.患者术后NYHA评分为(1.7±0.6)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2)与术前相比,患者术中球囊加压后及消融术毕LVOTPG均值均显著降低(P<0.05).(3)患者消融术毕、术后1周平均室间隔厚度分别为(23.3±5.8) mm和(21.4±4.9) 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平均室间隔厚度为(18.5±4.1) mm,显著低于术前(P<0.05).(4)患者心肌酶均出现显著升高,12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18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中,化学消融能够显著降低室间隔厚度及LVOTPG,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TEE)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手术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 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分别于术前及关胸复跳前监测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主动脉行室间隔部分肥厚心肌切除术的患者.以二维、彩色多普勒(CDFI)及频谱多普勒监测各项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左室流出道内径增宽,压力阶差下降.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调整手术方式3例.并可指导心腔及大血管排气,观察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情况.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0例典型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为三组进行对比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25例。然后再根据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是否存在流出道梗阻将剩下的患者分成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5例)以及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40例)两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心脏超声以及临床特点。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的家族成员没有发现猝死史,有5例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存在有家族成员猝死史;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患者的左室心尖部厚度为(20.1±4.0)mm,没有患者出现梗阻现象,室壁运动出现异常。结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和典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为阳性以及心图联导上典型的深尖倒置可以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确诊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通过冠状动脉内注入行酒精室间隔消融(ASA)以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病理影响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方法:检测在不成功ASA后2d至14个月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4例患者的手术标本  相似文献   

19.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少见的心肌疾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被误诊。笔者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1969年1月~1997年12月间收入院的2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及诊断标准 22例患者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5~60(平均39.9±13)岁。病程4个月~17年。有明确家族史6例。梗阻性和非梗阻性各10例。心尖肥厚型2例。均符合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1],①超声心动图检查(UCG)室间隔厚度(IVS)≥15mm,IVS/PWT(左室后壁厚度)≥1.5,为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如有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患者21例,行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比较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跨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及室间隔厚度。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患者无水酒精平均用量为(2.1±1.5)ml。患者术后NYHA评分为(1.7±0.6)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2)与术前相比,患者术中球囊加压后及消融术毕LVOTPG均值均显著降低(P<0.05)。(3)患者消融术毕、术后1周平均室间隔厚度分别为(23.3±5.8)mm和(21.4±4.9)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平均室间隔厚度为(18.5±4.1)mm,显著低于术前(P<0.05)。(4)患者心肌酶均出现显著升高,12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18例患者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中,化学消融能够显著降低室间隔厚度及LVOTPG,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