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对H-22肝瘤细胞实体瘤的作用及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采用脂质体包裹雷公藤甲素并制成凝胶透皮制剂;建立H-22荷瘤模型,观察几种雷公藤甲素制剂对H-22肝瘤细胞实体瘤的作用及其对机体几种组织器官的病理作用。结果几种雷公藤甲素制剂均具有促进H-22瘤体增长的作用;雷公藤甲素脂质体透皮制剂具有较高的全身生物活性,但与大剂量的口服给药相比,器官及生殖毒性大为降低。结论不能盲目的将雷公藤甲素制剂用于肿瘤的治疗;雷公藤甲素开发成脂质体透皮制剂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言枫  刘嘉  陈昊  顾一煌 《河南中医》2014,(6):1177-1178
雷公藤甲素对机体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等都有较严重的毒性,这限制了其单体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在诸多毒性中,以肝毒性较为多见及严重,常常成为患者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减毒对策有创新剂型、中药配伍、配伍技术、针药结合等。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其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但雷公藤毒性较大,毒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因此,开展雷公藤的减毒增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关于雷公藤及其制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文献,分别针对雷公藤的炮制减毒工艺,制剂剂型改良,复方中药配伍,联合西药和针灸配合等方面展开调研工作。雷公藤的炮制之法自古有之,主要有净制,羊血炮制,加热炮制,近年又出现了微博煨制及双向固体发酵等新方法,均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雷公藤制剂剂型多样,多数口服后经肠道吸收,毒性较大,外用通过皮肤黏膜吸收毒性较小。因此通过剂型改良,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时间,增强药物的吸收利用,增加生物利用度。常见剂型包括:栓剂,缓释片,滴丸剂和贴膏等。研究表明甘草配伍雷公藤,能加速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代谢转换,降低毒性;配伍白芍能够减少肝损伤。合理的复方配伍也能降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除此之外,通过联合西药或配合针灸治疗均能对雷公藤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RA治疗中雷公藤的减毒增效措施进行整理归纳,以期能促进雷公藤在临床上治疗RA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4.
雷公藤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雷公藤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尤为显著。但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故雷公藤的减毒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主要研究雷公藤的经皮给药对其减毒增效的作用,但目前雷公藤的应用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故对2006年至2016年近10年来雷公藤减毒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包括传统的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的联合应用等,分析雷公藤的减毒现状和困境,对比现存减毒方式间的差异,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江莹  王芳  张贺  孟楣 《中草药》2014,45(18):2711-2715
雷公藤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及抗生育等作用,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天然药物之一。但在使用中雷公藤所引起的肝损伤报道频繁发生,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依据"异类相制"的中药配伍理论,对雷公藤肝毒性减毒方面的有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提出雷公藤肝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扶正制毒配伍降低雷公藤肾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雷公藤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功能亢进性疾病具有肯定疗效。近年来其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生育以及抗人类免疫缺陷(HIV)病毒和治疗阿耳茨海默氏病等作用,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雷公藤临床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多脏器毒性损伤,尤其是肾脏毒性发生频繁且中毒后果严重,致使雷公藤的使用和推广受到了限制。本文借鉴前人使用雷公藤用药规律的经验,深入归类分析,探索和总结中医处方的规律,并依据"异类相制"理论指导下的"扶正制毒"中药配伍方法,提出了雷公藤肾毒性配伍减毒的组方原则,针对雷公藤导致的毒副症状,利用中医中药辨证筛选出合适的药物与之配伍减毒,依法遣药组方,发挥其相辅相成、相反相制的综合作用,以期为提高雷公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微波炮制对雷公藤的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寻找雷公藤炮制减毒新工艺。方法采用黄泥包裹雷公藤药材,微波加热煨制,考察微波炮制对雷公藤的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评价雷公藤微波煨制前后毒性变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化学成分变化。结果雷公藤在低功率微波煨制后肝毒性比生药有所增加,但提高微波功率煨制后肝毒性低于生药。雷公藤在微波煨制后,3个成分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4个成分含量下降,1个成分含量增加,新产生成分1个。其中雷公藤甲素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色谱峰⑥和新增色谱峰⑨可能由色谱峰⑦产生。结论首次报道了微波煨制对雷公藤的毒性及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在低功率微波煨制后雷公藤毒性有所增加,而在较高功率微波煨制后雷公藤毒性低于生药。雷公藤微波煨制减毒作用与雷公藤甲素基本无关,可能与其化学成分的比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甲素抗肿瘤新型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甲素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肿瘤活性,但其具有水溶性差、体内消除快和毒副作用强等缺点,限制了雷公藤甲素的临床应用。新型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雷公藤甲素的理想载体,能够将其有效运送至肿瘤组织,提高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新型给药系统在改善雷公藤甲素溶解度、降低其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综述近10年来基于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纳米粒的雷公藤甲素抗肿瘤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雷公藤甲素新型给药系统在抗肿瘤药物的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作用机制、减毒增效及新药研发3个方面综述雷公藤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雷公藤主要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多苷等具有抗炎、抑制骨破坏的作用,通过剂型改变、配伍等能够减毒增效;(5R)-5-羟基雷公藤甲素是一种新的雷公藤甲素衍生物,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雷公藤甲素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观察雷公藤甲素治疗与针刺加雷公藤甲素治疗后,药动学的变化。结果 单纯雷公藤甲素组大鼠体内药物代谢无差别,针刺组峰血药浓度升高,达峰时间提前与单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血药浓度下降较慢,尤以药后1h针刺较为明显。结论 由于针刺作用,雷公藤甲素在体内吸收和代谢可能发生了变化,提示临床针药并用时,必须考虑针刺对某些药物的代谢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配伍减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雷公藤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尤为显著。但因其具有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雷公藤的临床安全应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目前存在的减毒方式众多,包括传统的净制减毒、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间的联合应用等,但并没有本质上解决雷公藤的安全问题。在古代医药文献中药物的毒性常指这种药物的偏性,在中医药理论看来,作为药物都有毒性,关键是正确使用。中药的配伍使用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配伍雏形,到《黄帝内经》中已有君臣佐使配伍用药的方剂,再到《神农本草经》中配伍理论的形成,到最后《伤寒论》经典名方的传世,记录了中药配伍应用的发展,也记录了中药配伍使用的重要意义,随着中药事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中药配伍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始迈向质量可控、机制清楚的组分配伍,故本文以雷公藤配伍减毒为中心,以配伍形式的发展为主线,对雷公藤配伍减毒进行综述,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佑民  李成银 《光明中医》2012,27(1):108-109
目的验证健脾养血汤防治肿瘤化疗毒副作用。方法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TP方案化疗;观察组同时口服健脾养血汤21天。观察0、7、14、20天的外周血常规变化、集落刺激因子用量和胃肠道毒性反应。结果健脾养血汤可减轻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减少集落刺激因子用量,并减轻化疗的消化道毒性反应,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TP方案化疗联合加味参芪汤加减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和毒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医院诊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TP方案化疗治疗,观察组联合加味参芪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和毒副反应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前CD3、CD4、CD4/CD8及NK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CD3、CD4、CD4/CD8及NK细胞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7%(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TP方案化疗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参芪汤加减治疗效果理想,能提高机体免疫,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彦  付滨  梁丙楠 《天津中医药》2017,34(5):358-360
雷公藤系卫矛科藤本植物,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雷公藤副作用涉及多器官多系统,尤以肝毒性报道最多,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从病理学基础、分子机制等方面对雷公藤致肝毒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去甲斑蝥素为斑蝥素的合成衍生物,是由我国首先合成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癌、食管癌、胃癌等的治疗.去甲斑螯素临床应用时体内消除较快,且对泌尿系统毒性较大,用药剂量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国内外研究者期望采用先进技术,制备去甲斑蝥素新的给药系统,以提高其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及延长药效.对近年来去甲斑蝥素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康艾注射液联合紫杉醇与顺铂方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康艾注射液联合TP方案化疗;对照组只给予TP方案化疗。均化疗3周期后评价疗效。观察近期疗效、毒副反应、Kamofsky评分、体重变化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有效率为50.0%,对照组近期疗效有效率为43.3%,疗效未见显著性差异(P〉O.05);治疗组Ⅲ~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于化疗组(P〈0.05);治疗组Kamofskv评分改善明显(P〈0.05);治疗组CD4/CD8及NK阳性细胞率治疗后提高(P〈O.05)。结论:康艾注射液有一定的减毒增效作用,其联合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低,可改善患者一般状况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Triptolide (TP) is an active ingredient isolated from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TWHF), which is a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widely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autoimmune disease in the clinic. However, its adverse reactions of hepatotoxicity and nephrotoxicity have been frequently reported which limite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glycyrrhetinic acid (GA) effecting on the elimination of TP in HK‐2 cells and the role of the efflux transporters of P‐gp and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s (MRPs) in this process. An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UPLC‐ESI‐MS) analytical method was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of TP. In order to study the role of efflux transporters of P‐gp and MRPs in GA impacting on the accumulation of TP, the inhibitors of efflux transporters (P‐gp: verapamil; MRPs: MK571)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A could enhance the elimination of TP and reduce the TP accumulation in HK‐2 cells. Verapamil and MK571 could increase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 of TP; in addition, GA co‐incubation with verapami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TP cellular concentra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 conclusion, GA could reduce the accumulation of TP in HK‐2 cells, which was related to P‐gp. This is probably one of the mechanisms that TP combined with GA to detoxify its toxicity.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潜在毒性中药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医药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应用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瞩目,其良好的治疗效果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然而,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中药不良反应报道却也在逐渐增多,特别是一些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无毒的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新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致使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更加备受关注。目前,在中医药临床用药安全研究方面,医务人员及医药研究工作者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具有已知毒性的药物上,基本能够做到准确、有效地把控,而对那些已经出现不良反应报道,但尚未引起重视的潜在毒性中药却关注甚少,导致因忽视潜在毒性药物而形成的用药安全漏洞,长此下去势必造成用药安全的重大隐患。因此,本文针对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及其毒性主要表现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个体体质差异、药材基原、药用部位、药材产地、炮制方法、制剂工艺、药物用量、用药疗程的角度,对这类中药潜在毒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引起对潜在毒性药物应用安全的普遍重视,为进行药物毒性深入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依据,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中药提供可靠借鉴,有助于在充分发挥中药临床应用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药使用的安全性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槐耳颗粒对乳腺癌正虚血瘀证患者化疗减毒增效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采用CEF或TP化疗方案,治疗组加服槐耳颗粒,连续观察两个化疗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免疫指标及体力状况、减轻化疗毒副反应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槐耳颗粒对乳腺癌化疗具有增效减毒作用,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且能协同化疗、减轻化疗病人毒副作用,改善全身症状,不失为乳腺癌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