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比较17个不同产地杜仲叶中5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儿茶素、芦丁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45 min,5%~15%A;45~85 min,15%~24%A),检测波长208 nm。考察不同产地杜仲叶中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结果:不同产地杜仲叶中5种主要有效成分总量及各有效成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自陕西省黄陵县的杜仲叶中5种有效成分总质量分数高达14.15%,而采自四川省渠县的杜仲叶仅1.37%,两者相差10倍。结论:杜仲叶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其中陕西、河南等地样品中含量明显高于西南地区(如四川、重庆、贵州等)。杜仲叶应尽可能采取低温快速干燥。  相似文献   

2.
光泡桐叶不同月份熊果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定强  王军宪  冯鲁田 《中药材》2008,31(10):1474-1475
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月份光泡桐叶中熊果酸含量。方法:对西安5、6、7、8、9、10和11月光泡桐叶进行HPLC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为:SHIMADZU VP-ODS(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波长210 nm,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三乙胺(80∶20∶0.02∶0.03),流速1 ml/min。结果:10月份熊果酸含量最高(1.78%)。结论:光泡桐叶不同月份熊果酸的含量不同,可结合叶片产量考虑适时采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梯度洗脱法测定不同不同商品地茵陈中金丝桃苷、绿原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4.6 mm×20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4%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35 nm进行梯度洗脱.结果:不同商品地茵陈中3种成分的含量差异明显,金丝桃苷含量2.93~15.58 mg·g-1,绿原酸5.858~47.73 mg·g-1和齐墩果酸1.89~4.98 mg·g-1.结论:方法快速可靠,丰富茵陈质量标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金银花中绿原酸、芦丁和木犀草苷含量的方法。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55 nm。结果:绿原酸、芦丁和木犀草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2.21~203.5μg.mL-1(r=0.9992),2.653~132.6μg.mL-1(r=0.9999),2.794~139.7μg.mL-1(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77%(RSD=1.69%),99.52%(RSD=1.01%),100.84%(RSD=1.59%)。结论:该方法同时测定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芦丁、槲皮素和木犀草苷的含量,简便易行、准确、重复性好,可为金银花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一种可靠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5.
金银花及其变种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建立红色金银花绿原酸、芦丁含量的测定方法,并比较红色和黄色金银花不同花期有效成分的差异。 方法: 对红色金银花绿原酸、芦丁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关系、检测限、定量限、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进行考察。采用HPLC法测定红色和黄色金银花中绿原酸、芦丁的含量。 结果: 黄色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在花蕾期最高,而红色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在败花期最高。 结论: 红色金银花与黄色金银花在不同花期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双黄连片中5种有效成分含量的UPLC-MS/MS分析方法。方法:采用BEH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多反应离子监测(MRM) 扫描方式。结果:10种被测物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6.00%~104.67%,RSD均<3%。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快捷,重复性好,可用于双黄连片中绿原酸、连翘苷、连翘酯苷A、木樨草苷、芦丁5种有效成分的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7.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三叶青中总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测定三叶青药材中总黄酮含量的分析方法;探讨不同产地三叶青总黄酮含量的差异.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在波长500nm处对样品中的总黄酮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芦丁在7.52~45.12mg/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该法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0%的,RSD为1.30%(n=9).产地不同,总黄酮含量也存在差异.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简便、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三叶青药材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鱼腥草不同部位中绿原酸和芦丁的含量,为鱼腥草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clipse XDB-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绿原酸流动相乙腈-0.1%磷酸(12∶88),检测波长326 nm,芦丁流动相甲醇-0.1%磷酸(50∶50),检测波长355 nm,流速均为1.0 mL· min-1.结果:绿原酸和芦丁的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9.8 ~68.6μg(r =0.999 7),9.6~67.2μg(r=0.998 5)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100.1%,RSD分别为1.47%,2.12%.结论:鱼腥草不同部位绿原酸和芦丁含量差异很大,叶中绿原酸和芦丁含量相对较高,根中绿原酸和芦丁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栀子药材中京尼平苷酸、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栀子苷、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及西红花苷Ⅰ共8种药效成分的含量,为栀子药材最佳产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各指标成分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5%~10%A;10~20 min,10%~18%A;20~30 min,18%~45%A,40~50 min,45%~5%A),检测波长分别238,324,440 nm。并以各成分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20.0中主成分分析法提取4个主因子。结果:累计方差贡献率95.9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江西泰和县和江西樟树县GAP基地的栀子药材质量较好。结论:不同产区栀子药材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有较大差异,各成分含量与产地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研究不同微量元素肥料(微肥)、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对金银花中7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转换波长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3%甲酸水溶液(A)和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mL/min;采用VWD紫外检测器转换波长(330、350nm)检测;柱温为常温。结果:不同微肥、不同浓度MeJA处理能不同程度地影响金银花中各个成分或总成分含量。结论:不同微肥处理中,Fe处理可同时增加绿原酸、木犀草苷含量;不同浓度MeJA处理中,浓度为800、1 600μmol/L的MeJA可增加绿原酸及总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1.
罗素菜  曹岗  朱承伟  葛卫红  蔡宝昌 《中医药学刊》2014,(2):328-329,I0009,I0010
目的:建立三叶青微粉细胞破壁率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粒度比较法,将参考样品图片与试样图片进行比较,估计试样粉末的大致破壁程度。结果:三叶青粉末破壁率〈50%,破壁程度属于4级(++++)。结论:细胞破壁率与粒径值具有相关性,可采用粒度半定量分析粉末的破壁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三叶青提取物对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三叶青提取物对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用MTT法观察三叶青提取物对肺癌细胞A549体外抑制作用的时效、量效关系;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结果:三叶青提取物以1×10-3g·L-1的浓度与A549细胞共培养48 h,其细胞活性有显著降低;不同浓度的三叶青提取物和A549细胞共同培养,药物浓度为1×10-2、1×10-31、×10-4g·L-1的三叶青提取物对A549细胞活性有显著性抑制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有明显的梯状条带;不同浓度三叶青提取物作用于A549细胞后,细胞BcL-2基因的表达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三叶青提取物对A549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药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叶青黄酮(Tetrastigma Hemsleyani Radix flavone,THRF)对食管癌(esophagus cancer,EC)EC9706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Notch1的影响,探讨其抗食管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C9706细胞,以不同终质量浓度(0.5~20 g·L~(-1))三叶青黄酮进行处理,未加三叶青黄酮为空白组,以MW 167处理为MW167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三叶青黄酮对EC970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半数抑制浓度(50%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采用细胞黏附实验,划痕修复实验,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观察EC9706细胞黏附力、迁移、侵袭能力,同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Notch1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三叶青黄酮可明显升高EC9706细胞抑制率(P0.05,P0.01),三叶青黄酮可明显降低EC9706细胞黏附率、迁移率、侵袭细胞数,Notch1阳性细胞率和mRNA表达(P0.05,P0.01)。结论:三叶青黄酮能明显抑制EC9706细胞增殖,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与其下调Notch1有关,可能是其抗食管癌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的成分,为不同产地甘松的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52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6个,分别是:1,1,3a,7-四甲基-1,2,3,5,6,7,8,8a-八氢甘菊环烃;马兜铃烯;1,1,7,7a-四甲基-1a,2,3,5,6,7,7a,7b-八氢甘菊环烃;β-紫罗酮;α-古芸烯;喇叭茶醇。共有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23.18%-45.98%。结论:9个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中含量较大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余化学成分在含量和种类上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的成分,为不同产地甘松的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甘松挥发油,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52个化学成分,其中共有成分6个,分别是:1,1,3a,7一四甲基一1,2,3,5,6,7,8,8a一八氢甘菊环烃;马兜铃烯;1,1,7,7a一四甲基一1a,2,3,5,6,7,7a,7b一八氢甘菊环烃;B一紫罗酮;仅一古芸烯;喇叭茶醇。共有成分占总挥发油含量的23.18%一45.98%。结论:9个不同产地甘松挥发油中含量较大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其余化学成分在含量和种类上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不同产地姜黄和郁金药材中姜黄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建立姜黄和郁金药材合理的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切片阴干、蒸煮晒干、常压下60,80℃烘干4种加工方法处理,采用HPLC同时测定姜黄和郁金药材中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3种化学成分含量。结果: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姜黄药材中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姜黄素类成分含量高低依次为切片阴干60℃烘干80℃烘干蒸煮晒干;不同加工方法处理的郁金药材中姜黄素类成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姜黄素类成分含量高低依次为切片阴干60℃烘干蒸煮晒干80℃烘干;崇州产地的姜黄和郁金药材中姜黄素类成分的含量与犍为产地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均表现为犍为产地高于崇州产地。结论:不同加工方法对姜黄、郁金药材中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影响均较大,姜黄、郁金产地加工方法均以切片阴干的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杭白芍不同加工品苯甲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康才  张荣荣  方阵  沈梦婕 《中药材》2008,31(10):1476-1478
目的:对杭白芍3种不同加工品中苯甲酸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低温贮藏、水煮后干燥、直接烘干的方法对白芍进行加工,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加工品中苯甲酸的含量。结果:各种不去皮加工品中苯甲酸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去皮品,其中去皮品中鲜品0.0635%,煮品0.0248%,烘品0.0639%,外表皮0.6635%。结论:苯甲酸主要分布于白芍外表皮,白芍药材加工采用水煮去皮法,可降低苯甲酸含量;鲜品去皮后直接投料,从药材中提取芍药苷等提取物,是比较经济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类酒炮炙对牛膝饮片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牛膝不同种类酒(乙醇浓度不同)炙品、水炙品及生品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确定乙醇含量对牛膝齐墩果酸含量的影响。 方法: 按酒炙法制备牛膝炮制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齐墩果酸的含量。 结果: 不同种类酒(乙醇浓度不同)炮炙后的牛膝饮片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且高乙醇浓度的白酒炮炙的牛膝中齐墩果酸含量最高。 结论: 不同辅料用酒对牛膝饮片中齐墩果酸的含量有一定影响,齐墩果酸的含量整体上随着炮炙用酒的含醇量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地榆炒炭的组织结构及化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组织结构及薄层层析等实验研究,证明地榆炒炭前后药材内部变化。地榆炭与原药材比较,草酸钙结晶明显减少,部分组织炭化,有效成分地榆皂甙及鞣质受到一定程度破坏,但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