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降糖孜亚比提片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降糖孜亚比提片的降糖作用。方法:采用正常动物及糖尿病模型动物对降糖孜亚比提片的降糖作用进行研究。结果:降糖孜亚比提片对正常小鼠血糖无影响;能够提高小鼠的糖耐量;对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能使肾上腺素所致的高血糖小鼠血糖降低。结论:降糖孜亚比提片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2.
降糖孜亚比提片对糖尿病小鼠肝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降糖孜亚比提片对糖尿病肝脏的降糖作用。方法采用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模型对降糖孜亚比提片进行研究。结果对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增加肝糖原的含量,减少肝糖原的输出;并且保护肝脏。结论降糖孜亚比提片具有改善糖尿病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因素.在美国,40%的ESRD是由糖尿病肾病所引起的。高血糖是糖尿病肾病开始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且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够改善患者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维药降糖孜亚比提片的定性定量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鹿茸、人参和石榴皮进行薄层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人参中特征成分人参皂苷Rg_1、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_1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中,定性鉴别斑点清晰,且阴性无干扰,方法稳定可靠。人参皂苷Rg_1对照品在0.0151~0.484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回收率(n=6)为96.20%,RSD为1.58%;人参皂苷Re对照品在0.0584~0.9340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平均回收率(n=6)为102.14%,RSD为1.64%;人参皂苷Rb_1对照品在0.0689~1.102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1),平均回收率(n=6)为97.15%,RSD为1.36%。结论:采用该方法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结果稳定可靠,可用于维药降糖孜亚比提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药孜亚比提片对2型糖尿病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5只,造模组60只,将造模组大鼠采用高脂乳汁以灌胃的方式稳定饲养8周后隔3天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20 mg/kg)4次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维药孜亚比提片高、中、低剂量[6.0、3.0、1.5g/(kg·d)]组各15只,连续给药8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测定并大鼠血清白细胞介-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降低、IL-6、TNF-α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孜亚比提片高、中剂量组IL-2含量降低,IL-6、TNF-α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孜亚比提片低剂量组IL-2含量明显降低,TNF-α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含量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比较,孜亚比提片高、中剂量组IL-2含量升高,IL-6、TNF-α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孜亚比提片低剂量组IL-2含量升高,IL-6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含量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药孜亚比提片能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维药降糖孜亚比提片中多糖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了制剂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葡萄糖在0.0606—30.30m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C=0.2949A-0.0006192(mg.ml^-1、r=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4%,RSD为0.80%。结论:表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作为制剂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降糖孜亚比提片的抗高血糖活性.方法:采用正常小鼠、四氧嘧啶和肾上腺素导致的高血糖小鼠对降糖孜亚比提片的降糖作用进行研究.结果:降糖孜亚比提片对正常小鼠血糖无影响;能够提高小鼠的糖耐量;对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小鼠的血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能使肾上腺素所致的高血糖小鼠血糖降低;增加肝糖原的含量,减少肝糖原的输出.结论:降糖孜亚比提片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探讨去卵巢大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改变及二仙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4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二仙汤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二仙汤组切除双侧卵巢组织,假手术组切除双侧腹腔内小块脂肪组织,术后2周开始灌胃给药。二仙汤组给予7.5 g·kg-1二仙汤进行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给药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LC-MS对大鼠血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基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验证代谢通路关键酶的水平。结果: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间82个差异代谢物包括甘油磷脂、脂肪酰基、类固醇及其衍生物等14类成分,其中差异最显著的为甘油磷脂类。二仙汤可回调82个差异代谢物中的65个,其中11个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为甘油磷脂中的磷脂酰胆碱(PC)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其次为类固醇和类固醇衍生物中的皮质酮和11-脱氧皮质醇;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模型组甘油磷脂代谢、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技术,探讨了金芪降糖片(JQJT)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T2DM模型,检测大鼠体质量、血糖等指标。利用UPLC-Q-TOF-MS/MS分析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正常给中药组、模型给中药组大鼠的血清样品代谢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和鉴别。结果:从血清中筛选出15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利用Met PA构建了1条相关的代谢通路,即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在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清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18∶0)和LysoPC(16∶1)等9种代谢物下调,LysoPC(18∶1)和LysoPC(20∶0)等6种代谢物上调。结论:金芪降糖片给药组能使这15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有良好的回调趋势,推测金芪降糖片可能通过调节脂代谢紊乱而缓解T2DM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代谢组学角度探究金芪降糖片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5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3次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35 mg·kg~(-1))复制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芪降糖片组。金芪降糖片组连续给药4周,给药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利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采用UPLC-Q-TOF-MS对不同组别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正常组、模型组和金芪降糖片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结合质谱信息和公共数据库检索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鉴定并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脂水平明显升高,金芪降糖片组血脂较模型组明显下降,模型组肝脏出现明显的脂肪粒细胞,金芪降糖片组肝细胞脂肪粒明显减少。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有12种内源性物质发生了显著性变化,经金芪降糖片干预后花生四烯酸,左旋肉碱,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17∶0),LysoPC(P-18∶0),LysoPC[22∶4(7Z,10Z,13Z,16Z)],硬脂酰肉碱这6种代谢物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得到1条关键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结论:金芪降糖片对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大鼠体内的差异代谢物有一定的回调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张青  李琰  陈磊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9):1660-1665
黄连素(berberine, BBR)是从黄连Coptidis Rhizoma、黄柏Phellodendri Chinensis Cortex等中药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该类中药用以治疗细菌性胃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降血糖、血脂,抗炎,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并对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等糖尿病并发症有较好的缓解及保护作用.文章就黄连素降血糖和防治上述2型糖尿病并发症方面的文献报道进行简要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黄连素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疾病疗效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其中生存质量是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型糖尿病(T2DM)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以中医理论作指导,研制具有特异性、符合中医特征的T2DM中医生存质量量表,评价中医药对T2DM治疗效果等因素的影响,符合中医糖尿病研究的需要,可为中医治疗T2DM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以\"2型糖尿病\"为关键词,\"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为副关键词,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1年的医学数据,最终经筛选实际进行分析文献60篇,对其进行用药规律的初步归纳和统计分析。结果:60篇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的文献中,共用中药134味,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地黄、茯苓、天花粉、山药、黄连、黄芪、山茱萸、玄参、麦冬、熟地黄。结论:2型糖尿病(T2DM)的中医治疗以补虚、清热、活血祛瘀为主,兼及其他,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从2型糖尿病一级未病先防、二级有病早治、二级既病防变3方面入手介绍王志刚主任医师对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的理解及治疗方面的独到见解,总结其对糖尿病的"三级"防治思想临床辨治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的一类疾病,其发生、发展往往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2017年第八版糖尿病联合会糖尿病图谱显示全世界约有4. 2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45年,糖尿病患者将会增加到7亿,成为一个日益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健康问题。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90%以上,因此,研究病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与人类共存,为人类重要的微生态系统,参与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除了肥胖、遗传和胰岛素功能紊乱外,肠道菌群紊乱也可能导致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不平衡的饮食结构破坏了肠道菌群的平衡,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可能是营养过剩引起肠道微生物紊乱的结果之一。但是,肠道菌群是如何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尚未有明确的机制。目前,普遍认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参与胆汁酸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低水平的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了机体的代谢。对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主要以药物控制为主,通过外科手术、增加益生菌、粪便移植等方法干预肠道菌群来调整肠道微生态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手段,本文就近年来有关2型糖尿病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未来可能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谭从娥  王米渠  张辉 《中医杂志》2011,22(21):1836-1839
目的探讨肾虚证与2型糖尿病(T2DM)遗传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从62个T2DM家系中筛选出年龄≥35岁的先证者(62例)的一、二级亲属188例,将包括先证者在内的250例家系成员分为T2DM组(136例)、糖耐量异常组(52例)和家系健康组(62例);并选取无糖尿病家族史且糖耐量正常者60例作为非家系健康对照组。按照68项肾虚辨证因子调查表的内容,对各组症状和体征作正常为\"0\"、异常为\"1\"的二值化计分,比较各组肾虚因子总计分的差异,并对各组排前10位的肾虚辨证因子进行统计。结果 T2DM组的平均年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之间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的肾虚辨证因子总分显著高于糖耐量异常组(P<0.01),家系健康组的肾虚相关因子总分高于非家系健康对照组(P<0.01)。腰痛症状在T2DM组、糖耐量异常组、家系健康组中出现频率均列于前10位,分别占54.8%、53.2%和19.4%,而在非家系健康对照组中出现频率非常低。结论肾虚或肾虚体质在糖尿病家系中有可遗传倾向,此倾向与家系亲属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郑衍平  陈超  许旭昀  李扬 《中医杂志》2011,52(11):949-951
目的观察参七散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方法将169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9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参七散5g/次,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非诺贝特胶囊200mg/次,每日1次。两组均给药8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甘油三酯(TG)、FFA的含量,同时记录体重指数(BM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bA1c、FBG、2hPG及B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FFA及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FFA及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七散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TG、FFA及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8.
该文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蒙古族药芯芭治疗2型糖尿病潜在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根据文献收集汇总建立蒙古族药芯芭成分数据库,结合活性成分筛选、靶点预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手段,获取与降糖效应相关的重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来预测作用机制。分子对接预测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活性,体外实验验证活性成分的降糖作用机制。该文共收集芯芭中含有177个化学成分,确认90个化学成分结构,34个化学成分存在有效靶点,显著影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代谢通路等脂肪酸代谢、调节蛋白激酶活性和胰岛素反应等61条生物过程,关键靶点为Akt1和TNFα。预测降糖活性成分主要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和梓醇,分子对接预测关键靶点Akt1与木犀草素、槲皮素和梓醇有较强的结合活性;TNFα与木犀草素有较强的结合活性,与槲皮素和梓醇有一定的结合活性。体外细胞模型验证梓醇具有降糖药效,上调p-Akt(Ser473)/Akt,PPARα,PPARδ水平,降低FABP4蛋白水平,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肝胰岛素抵抗。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蒙古族药芯芭降糖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为芯芭降糖研究提供科学视野和提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银耳多糖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银耳多糖对链脲佐菌素(STZ)和高能量饲料诱发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 AIc.HbAIc)、血清胰岛素(Insulin.Ins)的影响.方法 取Wistar雄性大鼠6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银耳多糖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及罗格列酮治疗组,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高能量饮食4周后小剂量腹腔注射STZ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持续给药8周后测空腹血糖、血浆HbAlc、血清Ins的含量.结果 采用高能量饮食加STZ诱发的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及HbA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明显下降(P<0.05);银耳多糖可降低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水平,升高Ins、ISI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与罗格列酮药物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银耳多糖具有明显的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血浆HbAIc含量、增加Ins分泌的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挖掘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高频药物作用机制。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收录的期刊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 2013,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对纳入标准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使用BATMAN-TCM系统对高频药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构建靶点-通路-疾病关联图,揭示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在纳入标准的92首方剂中,单药黄芪最为常见,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中甘、苦味为主,归经中肝经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6种,因子分析中提取7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6大类。KEGG通路分析发现高频药物黄芪富集疾病与T2DM有关的有6种,生物学通路共有24条。结论:T2DM的治疗多以甘温药黄芪(补虚药)为主,临床使用可与甘平药茯苓、苦寒药丹参、甘寒药生地黄等组合用药,以及可随证配伍活血化瘀、清热等药物。高频药物黄芪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淀粉和糖代谢等相关信号通路,作用于核苷酸外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PDEs),腺苷A1受体基因1(ADORA1),腺苷A2A受体基因(ADORA2),神经肽第二受体(NPY2R),内皮一氧化碳合成酶(NOS3)靶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