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推拿作为传统中医外治疗法,是治疗脑瘫的常用康复手段.现代医学对脑-肠轴进行研究后发现,大脑和胃肠道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等进行复杂的双向调节,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小儿推拿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可能是改善脑瘫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机制.故文章基于肠道菌群-肠-脑相关的理论,尝试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探讨推拿治疗脑瘫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小儿推拿治疗脑瘫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不断深入的探究,已知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焦虑、忧郁、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其中,研究者们发现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认知功能,“微生物-肠-脑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交流涉及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复杂机制。本文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微生物与大脑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肠道菌群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大脑和行为的重要性。目前,主要的研究集中于探究肠道微生物对ASD的致病机制。肠道微生物组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主要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和神经免疫激活等途径来实现。微生物-肠-脑轴失衡可影响行为表型,导致ASD。因此,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来治疗ASD是今后的研究热点。本文对ASD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肠道微生物组对神经心理的调控寻找更多的证据,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微生物-肠-脑轴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4.
过去十年,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兴趣越来越大,尤其是肠-脑轴。肠-脑轴是一个通过多途径循环反馈环路,涉及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多种信号分子。肠道微生物群是启动脑损伤神经炎症反应的关键调节因子,可能加重脑卒中病情或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视神经脊髓炎发病受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菌群是存在于肠道中微生物的总称,其可通过脑-肠道-微生物轴调节宿主的神经系统活动,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视神经脊...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内的"微生物器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调节机体的稳态和健康。运动能够通过促进肠道菌群的组分和结构优化,从而改善机体代谢和免疫调节,甚至影响着"菌群-肠-脑轴"的相互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各项功能对机体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与运动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的肠道存在近100万亿种细菌,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近年来提出的脑-肠轴的理论指出,肠道菌群可以通过介导免疫、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等双向应答系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行为。本文综述近年来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及行为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发现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有着密切联系.肠道菌群通过微生物-肠-脑轴调节神经元的发育,而肠道菌群紊乱则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如AD.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慢性炎症、β-样淀粉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递质失衡和氧化应激等都会加重...  相似文献   

9.
风湿病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内科疾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黏膜免疫系统与肠-脑轴的双向交流,因此风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还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即肠道菌群及肠肽对肠-脑轴的双向交流的影响、肠道自主神经和迷走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联、肠道菌群失调与自身免疫的关系。综合上述因素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会对风湿病患者焦虑、抑郁产生负面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丧失和精神、行为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明确。肠道菌群作为共生于胃肠道生态系统的大量微生物,可通过肠道微生物-肠-脑轴这一双向交流信息系统与宿主相互作用。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AD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的目的是总结、讨论目前的研究结果以阐述肠道菌群在AD病情发展中的作用,通过了解AD潜在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肠道菌群通过其代谢物、分泌物或细胞成分参与调节宿主代谢和免疫,并保护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环境、营养、生活习惯改变以及抗生素滥用等原因均可导致肠道微生态结构和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多种疾病。与此同时,肠道菌群亦成为极具潜力的疾病治疗手段。本文将对胃肠道疾病(包括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与菌群的关系以及基于肠道菌群治疗该类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肠道菌群在未来疾病预防和干预中的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前胃肠道微生物群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得到重视。微生物-肠-脑轴的出现描述了胃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复杂的关系网络,这种双向交流网络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肠道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途径产生作用的。这种网络途径任何一环的中断或破坏可能会影响健康,多项研究已证实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与多种宿主疾病有关,如肥胖症、糖尿病和炎症,且最近的证据表明微生物-肠-脑轴在神经精神障碍中也具有潜在作用,如抑郁和焦虑障碍。本文回顾了关于肠道微生物群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文献,特别是涉及到焦虑和抑郁障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参与宿主的多项生理过程,还可通过菌群-肠-脑轴的活动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可能与神经递质、免疫、内分泌以及代谢产物等途径密切相关。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对脑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肝性脑病以及精神障碍等CNS疾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粪便微生物移植、运动训练、针灸推拿等疗法可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有望成为治疗和预防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可以重建肠道菌群的疗法已重新被临床所关注,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一定方式移植到患者肠道内,调节肠道菌群失衡,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可为治疗肠道内及肠道外疾病提供帮助[1-2]。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近年来便秘的发生率正逐年升高。作为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症候群,慢性便秘影响着全球2%~34%的社  相似文献   

15.
大脑与肠道以肠道菌群为介导进行双向交流,称为微生物—肠—脑轴。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生后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的失调又会影响到IS的发展和预后。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IS病理上密切相关,或许可以作为IS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指标之一,并且发现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影响IS的预后。现就微生物—肠—脑轴相关性以及相应的干预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I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岳欣毅  周庆博 《新医学》2023,(5):312-316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最新研究为帕金森病肠道起源假说提供了证据,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和大脑间的双向通信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菌群异常通过引起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在帕金森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帕金森药物与肠道菌群可相互影响,特异菌群与帕金森病临床特征相关,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可降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延缓疾病进程。该文对帕金森病菌群异常的病理生理、临床特征及治疗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5-羟色胺(serotonin,5-HT)是参与调节胃肠道运动和分泌功能的重要神经递质,并在脑-肠轴的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95%来源于肠道粘膜层的嗜铬细胞。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脑损伤(TBI)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其治疗除处理颅脑损伤外,还需要关注损伤后出现的一系列继发性损伤和并发症。肠道微生物群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双向信号通路,称为脑-肠轴。研究证实,在TBI的继发性损伤中,存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脑-肠轴,影响着TBI的进展与预后,但目前关于脑-肠轴在TBI后的功能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综述将对TBI后脑-肠轴的双向调节机理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且针刺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本文 基于微生物-肠-大脑轴理论,检索近年来文献并进行总结,从神经、免疫、内分泌等方面来阐述针刺通过调 控肠道菌群以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机制,并以常见神经、精神疾病如缺血性卒中、帕金森病、抑郁症、阿尔 茨海默病和失眠进行举例表述。  相似文献   

20.
ghrelin是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的天然内源性配体,主要由胃黏膜细胞产生。ghrelin及其受体在大脑皮质、下丘脑、海马、纹状体等广泛表达。ghrelin参与学习记忆、焦虑应激、抑郁、情绪、睡眠和神经保护等多种脑功能的调节,这些功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功能障碍疾病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ghrelin可通过对各种信号通路的调控,改变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水平而发挥脑功能保护作用。本文就ghrelin对学习和记忆、焦虑、抑郁和神经保护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