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将259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含35例心律失常患者)分为3组;A组79例,心率≤65次/分;B组120例,65<心率<80次/分;C组60例,心率≥80次/分.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重建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再现(V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方式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采用GE 4层螺旋CT以相同的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对机器自带质量控制(QA)体模进行不同扫描方式的扫描,分别以1 s/周、0.7 s/周、2 s/周的球管旋转时间和层厚组合进行序列扫描,以不同的螺距比与层厚的组合进行螺旋扫描.辐射剂量在扫描后机器自动记录的信息中获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率;图像质量通过在体模图像上观察伪影、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有效层厚,测量水的CT值及噪声、均匀性值等参数而得到评判.对不同扫描方式及组合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参数进行比较,并对CTDIvol、DLP进行t检验.结果 轴向扫描2 s/,周各组合的CTDIvol、DLP相应降低;螺旋扫描随螺距比的增加CTDIvol及DLP降低,随层厚的增加DLP也增加,CTDIvol相等.轴向扫描(1 s/周)的CTDIvol及DLP低于螺距比为0.75:1的螺旋扫描(1 s/周),两组间的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9,P<0.05).螺旋扫描较轴向扫描的图像有明显伪影,密度分辨率更低,有效层厚大于标称层厚且边缘模糊,其他指标比较接近.结论 在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相同的条件下,MSCT轴向扫描的辐射剂量较螺旋扫描更低而图像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20排CT低心率患者单心跳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241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122例,心率<65bpm;B组62例,65≤心率<80bpm;C组57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比例的差异;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用秩和检验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B、C三组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7.46,P<0.05),可评价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3.99,P>0.05).所有病例共有5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A、B、C三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3.79±2.32) mSv、(11.60±5.05)mSv、(16.52±6.36) mSv,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9.11,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辐射剂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1.39、-8.47、-4.32,P值均<0.017).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心率<65bpm的患者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且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律)的条件下,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将259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窦性心律组(S组)220例;心律失常组(N组)39例。其中S组分为:A组79例,心率<65bpm;B组102例,65≤心率<80bpm;C组39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比较各组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性;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S组与N组之间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和可评价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共有9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所有病例平均辐射剂量为(9.49±6.54)mSv;S组和N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8.45±5.7)mSv、(15.36±7.79)mSv,两组之间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9,P=0.000)。窦性心律各组辐射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26.43,P=0.000)。结论:320排CT能较好适应心率(律)变化,保证诊断图像质量,对于心率<65bpm以下的窦性心律患者辐射剂量降低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00 kV对不同体质量者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质量、噪声及剂量的影响.方法 连续搜集采用100 kV进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者472例,男254例,女218例,平均年龄(60.5±12.2)岁.其中15例心律不齐,4例频发早搏.心率<65次/min者,曝光70% ~80% R-R时间窗;心率>65次/min者,曝光30%~80% R-R时间窗.按体重指数(BMI)< 20 kg/m2、20 kg/m2≤BMI≤25 kg/m2、25 kg/m2< BMI≤30 kg/m2分为3组.图像质量采用双盲5分评分法(1分为不能诊断,5分为图像质量优),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以感兴趣区(ROI)大小为2 cm×2 cm进行升主动脉根部层面噪声标准差(SD)的测量.评价每组间图像质量、SD及ED的差异.结果 图像质量评分4分以上占90.25% (426/472).3组图像质量评分、SD及ED分别为(4.71±0.65)分、(4.60±0.78)分、(4.62±0.80)分;(26.13±6.59) HU、(30.25 ±7.15)HU、(33.94±7.44)HU; (4.80 ±2.67)mSv、(4.70±3.04) mSv、(4.20 ±2.81)mSv.3组间比较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图像质量评分及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在25 kg/m2< BMI≤30 kg/m2时采用100 kV行CTC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使用70%~80% R-R时间窗曝光,可进一步有效减少ED.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扫描过程中检查床位置偏离中心定位时床位高低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仿真人体模型胸部在7个不同检查床高度进行扫描,对比偏离中心程度与扫描参数、图像质量、辐射剂量间的差异。结果:从最低床高至最高床高,管电流时间乘积、CTDIvol与DLP不断下降,与检查床高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P<0.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管电流时间乘积(r=-0.98)、CTDIvol(r=-0.977)、DLP(r=-0.974)。不同检查床位置图像的CT值与标准CT值偏差具有统计学差异,上胸气管旁(F=35.37,P=0.00)、上胸背部(F=72.15,P<0.001)、中胸心脏(F=4.06,P=0.014)、中胸背部(F=72.46,P<0.001)、下胸肝脏(F=3.15,P=0.036)、下胸背部(F=19.23,P<0.001)。在上胸背部、中胸背部、下胸背部,当检查床位置偏离中心越大时与标准CT值偏差越大。检查床位置越低时CT值比标准CT值越小,检查床位置越高时CT值比标准CT值越大。上胸背部(F=9.28,P<0.001)、中胸背部(F=4.13,P=0.014)、腹部背部(F=4.37,P=0.011)的图像噪声在检查床位置偏离中心时具有统计学差异,且随检查床从最低到最高依次增大,在检查床位置最高时达到最大值。结论:检查床位置的高低对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位置偏高对CT值测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大,位置偏低会导致辐射剂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辐射剂量对头颅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辐射剂量行颅脑CT扫描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8例正常男性志愿者用 110~ 14 0kV ,180~ 36 0mAs分四组行轴位平扫 ;各影像按颗粒均匀性、脑灰白质细节、界面清晰度和有无射线硬化等积分评定质量。结果 :共扫描 192次 ,12 0kV、2 40mAs以上组影像质量均达优良 ;130kV、30 0mAs以上组优片率更高。结论 :采用适当辐射剂量 ( >12 0kV、2 40mAs)行颅脑CT扫描能提高密度分辨力 ,增加SNR ,改善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320-D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前瞻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初步评价其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77例行DVCT心功能扫描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0±13)次/min( bpm),范围46~ 102 bpm]做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析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利用不同心率最佳重建时相作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相,对53例需接受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5±11) bpm,范围57~114 bpm]同时行冠状动脉CT成像,评价曝光时相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图像质量评分随机区组多样本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双变量统计行直线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心率的增加,收缩期比例逐渐增高(r=0.78,P<0.01).收缩期与舒张期最佳重建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增加明显下降(r分别为0.38、0.82,P均<0.01).根据回归方程分析,最佳重建时相按心率分组如下:心率< 70 bpm,65%~80%;70~80 bpm,70% ~85%;81 ~90 bpm,70%~90%;>90 bpm,35% ~ 50%.利用上述最佳重建时相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结果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分别为(6.1±3.8)和(12.4±7.0) mSv,t=6.5,P<0.01],对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心率的增加,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辐射剂量仍会明显增加(r=0.64,P<0.01).结论DVCT可在更宽心率范围内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准确诊断;但在高心率条件下需要多个心动周期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增加,建议尽可能降低患者心率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单心动周期绝对时相收缩末期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临床疑似冠心病且心房颤动受检者2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两组均行绝对时相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研究组107例,在收缩末期(260~360 ms)采集数据;对照组101例,根据心率变化选择采集期相(心率<65次/分:4...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瞻性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方式对鼻咽部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采用GE16排螺旋CT(Lightspeed16)以相同曝光量/周及扫描范围对60例鼻咽部患者在不同扫描方式下行MSCT检查。轴位扫描采用:16通道、2i/周、4i/周和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序列组合即Axial(1)、Axial(2);螺旋扫描采用:16通道、扫描层厚5mm、重建层厚0.625mm、螺距0.938:1、床速9.37组合即Helical;其他的扫描参数相同:mAs、kV、标准重建、显示野、扫描野。扫描结束后机器自动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射线有效率(Dose);在AW4.2工作站分别测量轴位和冠状位图像上两侧翼肌及一侧咽鼓管圆枕的CT值的标准差视为图像噪声值。对不同扫描方式及组合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并对图像噪声值进行q检验。结果 Axial(1)、Axial(2)和Helical三组之间的图像质量没有统计学差异(轴位P=0.821、q=0.204,冠状位P=0.974、q=0.027),轴位扫描图像比螺旋扫描图像更清楚;有效剂量(ED)分别为:1.08mS...  相似文献   

11.
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方法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20层螺旋CT,选取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0例,采用改良法(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分析2组中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血管可评估率为95.0%,对照组为95.8%。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90±0.37)mSv,对照组为(10.33±1.65)mSv,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改良法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2%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13.
The goal of our study was to compare a prospective triggering (PT) CT technique with retrospectively gated (RG) CT techniques in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ms (CCTA) with respect to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Sixty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CCTAs using the RG technique were obtained with a dual-source 64-slice CT system in 40 patients, using ECG-triggered tube current modulation, with either a broad pulsing window at 30–80% of the RR interval (group RGb, 20 patients, heart rate > 70 bpm) or a small pulsing window at 70% (group RGs, 20 patients, heart rate < 70 bpm). The other 20 patients underwent CCTA using the PT technique on a 128-slice CT system (group PT, heart rate < 70 bpm). All images were evaluated by two observers for quality on a three-point scale, with 1 being excellent and 3 being insufficient. The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was calculated for each patient. The average image quality score was 1.5 ± 0.6 for PT, 1.35 ± 0.5 for RGs and 1.65 ± 0.5 for RGb. The mean effective dose for RGb was 9 ± 4 mSv, for RGs 7 ± 3 mSv and for PT 3 ± 1 mSv. This represents a 57% dose reduction for PT compared with RGs and a 67% dose reduction for PT compared with RGb. In conclusion, in selected patients CCTA with the PT technique offers adequate image quality with a significantly lower radiation dose compared with CCTA using RG techniques. None of the authors have financial or other kinds of interests that might pose a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低心率下CT前瞻性心电触发Flash扫描与序列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伪影。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Flash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成像各80例患者,心率均≤70次/min。4级法评价2组图像质量,初步分析伪影特点及成因。结果:A、B 2组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为98.37%和9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P=0.094);可评价患者为85.00%和9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8,P=0.035);平均节段质量评分为(1.295±0.60)分和(1.21±0.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1,P=0.010)。A组的4级图像大部分分布于右冠中远段,多数出现在心率大于65次/min的患者中,均为心脏搏动伪影。B组4级图像散在分布于冠脉各段中,为呼吸及心脏搏动伪影。A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心率下Flash与序列扫描均可获得高质量冠状动脉图像,序列扫描略优于Flash扫描;Flash扫描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出现心脏搏动伪影概率大,序列扫描易产生呼吸及心律不齐所致伪影。  相似文献   

15.
刘一  晏子旭  吴晓峰  张兆琪   《放射学实践》2011,26(3):350-353
目的:探讨螺距的选择对320层CT螺旋扫描模式胸腹主动脉夹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可疑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100例,分为两组,A组(50例)采用螺距为53、B组(50例)采用螺距为95进行胸腹主动脉CTA扫描。使用Toshiba Aquilion one 320 CT机,120 kV,450 mA,0.35 s/r。选用体部前置滤线器和后置过滤器,重建层厚0.5 mm。应用SPSS 11.5软件分别对A组和B组的CT有效辐射剂量、图像噪声均值进行非配对t检验。结果: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8.19 mSv,B组为9.52 mSv,较A组有效辐射剂量平均减少50%。A组患者平均扫描时间为9.5 s,B组为4.53 s,较A组扫描时间平均减少5.07 s。A组患者的对比剂总量平均为83.6 ml,B组为71.8 ml,较A组对比剂总量平均减少12 ml。结论:在进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中管电压和管电流恒定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大螺距扫描,可以减少扫描时间、对比剂量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主动脉根部搏动伪影减小,可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及近段,从而达到优化图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对胸部CT血管造影成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ATOM 701-D型成年男性仿真人胸部模型,配置碘水混合对比剂注入输液管后置入胸部模拟胸部血管.采用320排容积CT以80、100和120 kV分别联合自适应迭代降剂量技术(AIDR 3D)迭代重建4个等级(关闭、轻、标准、强)共12种方案按管电流等其他参数不变进行胸部扫描,记录辐射剂量.获得横断面输液管CT值及噪声水平、纵隔区软组织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比较不同管电压扫描及不同迭代算法水平重建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在120 kV时为12.50 mGy、453.50 mGy ·cm、6.35 mSv;在100 kV时为7.60 mGy、276.50 mGy ·cm、3.87 mSv;在80 kV时为3.80 mGy、138.70 mGy ·cm、1.94 mSv.随着管电压的降低,辐射剂量显著降低.不同管电压时,输液管CT值、噪声标准差(SD)、SNR、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 029.24、8.56、3.44、4.09,P<0.05).按不同重建算法,输液管SD、SNR、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3.99、54.80、54.72,P<0.05),但对输液管CT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管电压或重建算法对纵隔区软组织CT值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 kV管电压扫描联合标准水平的迭代重建算法方案可降低有效剂量,并获得较高质量的胸部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7.
戴贵东  肖正远  兰永树  粱卡丽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71-127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扫描方式对头颅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VCT对100例需要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50例行螺旋扫描,另50例行轴层扫描。两组数据经过VR、MIP、去骨VR和多平面重组等方法后处理,然后由3组医师通过5分评价法对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取其均值纳入统计学分析;记录每组扫描的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对两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轴向扫描图像质量评分是(4.66±0.42)分、螺旋扫描CTA的成像质量评分(4.67±0.38)分;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扫描、螺旋扫描的CTDIvol分别是45.71和54.18mGy;DLP分别是731.43和954.68mGy·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层扫描方式辐射剂量更低。结论:64层CT头颅CTA轴扫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不降低图像质量,在临床运用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