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该院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其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观察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者纳入对照组,术后均严密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预防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联合超声检查对诊断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骨科收治的41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同时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与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将结果与X线下肢静脉造影作对比。结果 41例患者术后行X线下肢静脉造影均证实为DVT。D-二聚体检测的灵敏度为87.8%,特异度为75.0%;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80.0%;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联合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100.0%。超声检查中央型血栓的灵敏度为73.7%,周围型血栓的灵敏度为53.8%;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联合超声检查中央型血栓的灵敏度为94.7%,周围型血栓的灵敏度为84.6%。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联合超声检查对髋部骨折患者DVT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某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术后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内Harris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监测术前1 d、术后3 d 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DVT)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3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8.60%,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33%,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者术后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DVT发生率,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杨镠  李迪媛  陈霁 《系统医学》2023,(16):38-41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 hs-CRP)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3月扬中市人民医院收入的52例脑卒中患者,按照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n=26)和非血栓组(n=26),再选择同期入院的正常体检者(n=26)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D-二聚体、hs-CRP、Hcy值,其中血栓组按照血栓的严重程度又分为早期(n=9)、中期(n=9)和晚期(n=8)3组,分析D-二聚体、hs-CRP、Hcy表达水平与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结果 血栓组D-二聚体、hs-CRP、Hcy水平均高于非血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患者D-二聚体、hs-CRP、Hcy水平均高于早期和中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hs-CRP、Hcy水平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25、0.619、0.524,P<0.05)。结论 D-二聚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6例患者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因素。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病史、D-二聚体、手术时长为影响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结论年龄、病史、D-二聚体、手术时长为导致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直接诱因,且并非独立存在,相互影响和作用,除提高护理人员与术者配合默契度外,加强防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它的发生可导致致命性肺血栓栓搴症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榆测,对提高骨折患者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我院骨科收治的1例患者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因子(F)水平测定在早期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门诊初诊疑似深静脉血栓(DVT)症状的患者共116例,根据影像学确诊资料,分为DVT组(50例)和非DVT组(66例)。将2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体检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水平。结果 DVT组D-二聚体和更低的F水平高于非DVT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以66.6%和0.5μg/mL作为F和D-二聚体的诊断阈值,二者单独及联合应用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9%、72.5%和100.0%。F、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DVT的敏感度为78.0%,特异度为100.0%。结论联合检测F抗原水平与D-二聚体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80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DUL检查、D-二聚体检测及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以最后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三种检验效度(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80例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以最终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确诊76例阳性,4例阴性;经CDUL联合D-二聚体检测确诊74例阳性,6例阴性,其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5.00%)、(96.05%)、(98.65%)、(50.00%)、(95.00%);经CDUL检查确诊68例阳性,12例阴性,其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50.00%)、(84.21%)、(96.97%)、(14.29%)、(82.50%);经D-二聚体检测确诊66例阳性,14例阴性,其特异度、灵敏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25.00%)、(81.58%)、(95.38%)、(6.67%)、(78.75%)。经联合检测灵敏度及准确度高于经CDUL检查及D-二聚体检测(P<0.05),三组检测方式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UL检查联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筛查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价值较高,更有利于后期疾病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抗凝血酶Ⅲ在髂总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静脉形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髂总静脉狭窄患者120例,根据病人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n=60)和无DVT组(n=60),检测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抗凝血酶Ⅲ的水平,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抗凝血酶Ⅲ水平在髂静脉狭窄合并下肢深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髂总静脉狭窄合并DVT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DVT组,叶酸、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无DVT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抗凝血酶Ⅲ呈负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ROC曲线分析中,同型半胱氨酸在合并DVT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界值取14.00μmol/L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76.7%。叶酸在合并DVT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5,界值取8.17mmol/L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81.7%。抗凝血酶Ⅲ在下肢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界值取79.0%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7%、80.0%。三者联合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3%和75.0%。联合检测分别与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抗凝血酶Ⅲ比较的面积差异为0.082、0.146和0.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抗凝血酶Ⅲ水平可作为评估患者髂总静脉狭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能力,在DVT的早期筛查中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DVT患者180例,其中男88例,女92例;健康对照组为216名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24例,女92例。分析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DVT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和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而淋巴细胞计数比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Logistic分析显示:NLR、D-二聚体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两者在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5.6%和95.6%,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6.7%和96%,NLR的ROC曲线下面积大小为0.871,D-二聚体的为0.963。结论 NLR和D-二聚体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诊断指标,NLR的阳性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关节置换术后14d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行关节置换的藏族患者,其中全髋关节置换(THA)组33例,全膝关节置换(TKA)组121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3、7、14天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测量股浅静脉及腘静脉内径,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时间及部位,并于术前、术后第1、7天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浓度。结果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高峰期为术后第1天,主要好发于肌间静脉,术后第7天THA组和TKA组DVT发生者腘静脉内径均较DVT未发生者宽(均P0.05);术后第14天,DVT发生者中TKA组左侧股浅静脉内径较THA组宽(P0.05)。术后第1、7天DVT发生者血浆D-二聚体及血小板浓度与DVT未发生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者下肢深静脉内径增宽,且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液淤滞程度更明显、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电针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两组患者在术后均进行常规预防DVT形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血栓通静脉滴注与电针联合治疗。连续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患者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3例,对照组为10例,P=0.039;观察组在治疗后D-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无明显差异。结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联合使用血栓通及电针治疗可以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病率,以及治疗前后DVT早期诊断指标[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CRP)]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观察组DVT发病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41.7%的DVT发病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d观察组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和CRP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后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可改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从而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在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应用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与DVT发生率、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结果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下肢血流速度、下肢双腿周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0. 05)。结论风险评估分级管理系统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床旁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9例重症监护室行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彩超检查结果,计算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床旁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床旁彩超诊断无血栓组39例,血栓组3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26∶13和15∶15,平均年龄分别为(63.7±13.8)岁和(65.9±12.6)岁,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26(0.91,6.22)mg/L和6.72(3.33,13.24) mg/L(P0.05)。血浆D-二聚体截断值为4.54 mg/L,其对应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9.2%,阳性预测值为60.6%,阴性预测值为72.2%,诊断准确率为68.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于4.54 mg/L可作为临床医师申请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溶血磷脂酸(L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对髋关节置换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的1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并发DVT分为DVT组23例和非DVT组12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浆中D-D、LPA、t-PA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三项指标对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DVT组患者血浆D-D、LPA水平高于非DVT组(P<0.05),t-PA水平低于非DVT组(P<0.05);DVT组患者血浆PT、APTT、INR水平低于非DVT组(P<0.05),PLT水平高于非DVT组(P<0.05);血浆D-D、LPA、t-PA单独检测诊断髋关节置换患者并发DVT的灵敏度、特异度、AUC分别为86.96%、72.00%和0.871,82.61%、75.20%和0.846,65.22%、67.20%和0.694;三指标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AUC分别为91.30%、88.41%和0.944。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活血灵方口服复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字母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活血灵方,2组治疗周期均为14d,观察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凝血5项及患肢周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1d与术后1d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DVT发生率和DVT可疑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1d观察组患肢周径与术后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术后21d患肢仍轻微肿胀。结论:活血灵方复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无临床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可进行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王强  卢冉  聂中林  高涌  余朝文  尤家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7):2433-2435,2438
目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该院血管外科84例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引导下经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每天检测并记录各凝血功能指标,结合造影复查结果绘制各指标的ROC曲线。结果患者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开始后先呈逐渐升高趋势,在第3天开始下降;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截断值为39.50mg/L,其诊断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87.8%。而其他凝血功能指标的AUC较低,无较大临床意义。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评判急性下肢DVT置管溶栓联合抗凝后血管是否通畅及治疗方案调整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84-3285
分析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浆D-二聚体较高的孕产妇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选取妇产科收治住院的60例D-二聚体高并重度妊高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对照组)与硫酸镁加低分子肝素钙(LMTH,观察组)各30例。比较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VT的发生率。两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未见DVT病例发生,对照组发生DVT 4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高危孕产妇剖宫产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从而预防下肢DVT形成,同时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选择素、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将60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血栓组(28例)和非血栓组(32例)。20例体检健康纳入对照组。检测各研究组外周血P选择素、D-二聚体、Hcy、hs-CRP水平。结果血栓组患者年龄大于无血栓组(P0.05)。血栓组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高于无血栓组和对照组(P0.05);无血栓组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组、无血栓组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选择素、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DVT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4%和83.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7。结论 P选择素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脑卒中后DV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