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肠套叠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45例肠套叠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3)、对照组(n=22),对照组行X线监视下空气灌肠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复位成功率为95.65%,明显较对照组72.73%更高,观察组中转手术率为4.35%,明显较对照组27.27%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短期复发率分别为4.35%、4.35%,相比对照组31.82%、27.27%均更低(P0.05);观察组复位耗时明显较对照组更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生理盐水灌肠在小儿肠套叠中应用价值较高,可缩短复位耗时,提高复位成功率,减少中转手术病例,降低不良反应及复发风险,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与水压灌肠疗效差异。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2019年2月18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进行研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90例行B超监视下温盐水灌肠肠套叠复位法,对照组95例行X线透视下注气肠套叠复位法。观察两组复位成功率、24h复发率、复位时间及复位压力。结果:实验组复位成功率91.1%,对照组93.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4h内复发率8.9%,对照组复发率3.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位时间、复位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肠套叠采用B超监视下温盐水灌肠复位法,患儿、家属及医务人员可以免受X线的辐射,避免出现肠穿孔,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小儿肠套叠患儿5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儿在超声监控下用改良灌肠液水压灌肠复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肠复位,观察两组患儿复位效果及复位后患儿并发症及大便性状、实验检查。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复位成功100%,对照组一次复位成功96%,两组无1例发生肠破裂穿孔。观察组患儿复位后大便白细胞计数增高、血CRP增高、发热、腹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套叠灌肠液的改进可以使灌肠液成为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的重要辅助手段,可显著减少肠套叠复位后并发症的发生,良好的护理技术是复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陈靖 《当代护士》2018,(1):101-10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早期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实施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的32例肠套叠患儿实施循证护理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实施常规护理的32例肠套叠患儿相关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水压灌肠复位后24 h复发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肠复位成功率分别为90.63%与87.50%,两组间复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位后24 h复发率分别为3.13%与18.75%,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降低小儿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后早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间苯三酚在空气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在空气灌肠整复小儿急性肠套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临床经B超确诊并符合空气灌肠指征的肠套叠患儿157例分成两组进行空气灌肠.实验组79例在空气灌肠前15 min肌注间苯三酚(2 mg/kg);对照组78例不应用任何药物.观察两组整复成功率及整复成功病例的整复时间.结果:实验组75例复位成功,成功率94.9%,对照组66例复位成功,成功率84.6%,两组患儿成功率统计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整复病例,平均复位时间7.22 min,对照组整复病例,平均复位时间11.47 min,实验组平均复位时间较对照组平均复位时间短.结论:空气灌肠前肌注间苯三酚能有效提高整复成功率,并且缩短整复时间,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的效果及其护理。方法对6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B超下行水压灌肠复位及精心护理,其中5例在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失败,经B超检查确诊后行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治疗。结果 56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86%;9例需要手术治疗。结论超声监视下行水压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复位过程清晰、直观,安全性好。了解此类患儿的病情特点、加强临床观察、做好复位后宣教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8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儿采取X线下空气灌肠治疗,实验组患儿采取超声监测水压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复位成功情况、复位成功所需时间的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复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复位成功所需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0.5 h以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监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效果较好,复位成功率高,所需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黄春叶 《全科护理》2011,9(26):2361-2362
[目的]探讨急性肠套叠两种灌肠方法复位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肠套叠患儿随机分为B超组65例,X线组55例。B超组在B超监视下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X线组用钡剂灌肠复位,比较两种灌肠复住的诊断符合率、复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B超组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成功率比X线组高,中转开腹手术率比X线组低。[结论]急性肠套叠在B超监视下用生理盐水灌肠法复位具有诊断符合率高、复位成功率高、患儿痛苦轻,同时免受X线照射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48例肠套叠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在X射线引导下行空气灌肠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不同水压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复位成功率(97.3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8%),复位平均用时、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不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较高的复位成功率,且具有复位用时较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选取收治的急性肠套叠患儿62例,以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为低频B超监测分次注水灌肠复位组,研究组为高频彩超监测下自制全控式水压复位器复位组。研究组的灌肠成功率、诊断符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研究组中转手术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彩超下运用全控式水压复位器行水灌肠诊治幼儿肠套叠,疗效显著,准确率高,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超声监测下温生理盐水加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超声监测下温生理盐水加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疗效。方法:18例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超声监测下温生理盐水加压灌肠治疗。结果:18例中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成功17例,1例中转手术,均治愈出院。结论:B超监测下温生理盐水加压灌肠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成功率高、易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水压灌肠与X线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68例急性肠套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X线空气灌肠治疗方案,而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水压灌肠,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实施超声引导水压灌肠方案治疗的观察组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在复位成功率、治疗时间、患者恢复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和对照组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肠套叠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效果显著,并且治疗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5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98例小儿急性肠套叠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92例(94%)整复成功,6例(6%)失败.结论:对于病程在48h以内,无其他并发症的小儿急性肠套叠行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360例。按用药不同分为间苯三酚组、山莨菪碱组和地塞米松组各120例。三组患儿均给予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治疗前,间苯三酚组使用间苯三酚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山莨菪碱组采用山莨菪碱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地塞米松组使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对比三组患儿平均复位数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间苯三酚组患儿平均复位时间为7.5±3.6min,明显短于山莨菪碱组的11.3±3.2min与地塞米松组的14.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苯三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与山莨菪碱组的16.67%和地塞米松组的1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苯三酚组复发率为2.50%,明显少于山莨菪碱的10.8%和地塞米松组的2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苯三酚联合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肠套叠,能够减少复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防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砂半理中汤加味灌肠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114例腹泻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砂半理中汤加味灌肠联合手法推拿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细胞核因子-κB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较对照组78.95%高(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细胞核因子-κ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5%,低于对照组的14.04%(P0.05)。结论:砂半理中汤加味灌肠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可迅速缓解患儿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_6)水平在小儿急性肠套叠测定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为观察组,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2组灌肠复位前及观察组灌肠复位后12h、24h血清TNF-a、IL-6水平。比较肠套叠患儿灌肠复位成功后24h时TNF_a、IL-6持续高浓度者和降低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血清TNF-a、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NF_a、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时间越长,血清TNF-a、IL-6水平越接近对照组水平。肠套叠患儿灌肠复位成功后24hTN-a、IL-6持续高浓度者其复发率高于降低者。结论TNF-a、IL-6在小儿急性肠套叠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中TNF-a、IL-6水平持续升高为肠套叠近期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肠套叠患儿108例,入院后全部患儿经B超确诊,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水压灌肠复位禁忌症后在B超引导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全部患儿采用水压灌肠复位治疗,103例患儿复位治疗有效,有效率95.37%(105/108)。治疗过程中仅出现发热、腹泻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56%(6/108),未出现肠穿孔。B超可早期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在其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效果确切,避免X线对人体的辐射副作用,作为无创性检查和辅助治疗方法,B型超声值得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广泛性应用。  相似文献   

18.
对157例急性肠套叠患儿行彩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及精心护理。结果 145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为92.36%,12例需要手术。彩超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其操作简便易行且成功率高,操作简便、直观、安全无辐射,费用较低。了解此类患儿的病情特点,加强临床观察,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做好复位前、复位中及复位后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单纯性小儿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急性单纯性流行性感冒患儿15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给予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观察组给予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时间、血常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用药前,两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明显下降,中性粒细胞总数明显上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单纯性流行感冒患儿采用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可及时减轻患儿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患儿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