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何种开门方向能够取得最好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患者100例,均为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其中椎间盘轻度突出患者70例,重度突出患者30例,均采用传统开门方向进行手术,即以椎间盘突出方向为门,另一方为轴。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价术前、术后当日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轻变突出术后JOA评分(16.23±0.2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当日,70例轻度突出患者中,68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2例压迫时间超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30例重度突出患者中,只有10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7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13例患者术后症状加重。急行椎板切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椎间盘轻度突出时采用传统单开门方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对于重度椎间盘突出,传统的开门方向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徐宏  周利申  张禄锴 《东方药膳》2021,(18):239-240
目的: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由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椎管狭窄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于多节段脊髓压迫引起的颈椎病患者,一般选择单开门或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的评价单开门或双开门技术在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研究者通过数据库检索比较单开门技术和双开门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实验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1周、 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9,(3):371-37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塞脉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 JOA评分、 NDI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 4周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N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联合通塞脉片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可减轻其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5.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于1995年3月-200年8月间应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38-72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爱行变突出25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后纵韧带钙化7例;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年龄58.9岁。平均随访24.3月。32例患者术后3月,6月,1年,3年,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8.1%,65.9%,69.1%,68.4%;优良率分别为71.9%,81.3%,78.1%,77.3%。颈部轴性症状减轻,随访时X线检查未见不稳,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 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一种疗效好且稳定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林耀兵 《智慧健康》2022,(26):102-105
目的 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用于寰枢椎脱位(AAD)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LCSS)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AAD合并LCSS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寰齿前间隙(ADI)和下颈椎椎管矢状径(LCSD)评估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均获得寰枢椎骨性融合、下颈椎椎管椎板稳定的效果,未发生“再关门”和寰枢椎再脱位现象。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评分、ADI和LCSD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JOA评分、VAS评分、ADI和LCSD均有所改善。结论 在AAD合并LCSS治疗中应用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微型钢板,通过对短期结果分析总结,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放射学结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从2007年1月到2011年4月18例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病9例,后纵韧带骨化症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症7例.手术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十微型钢板固定,所有病例随访均达6个月以上,最长达12个月.采用JOA(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定神经功能.结果 所有病例在术后6个月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0分恢复到术后15.3分,术后放射学结果显示无内固定失败,椎管容积得到良好维持.结论 微型钢板应用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能有效维持椎管容积,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g年6月-2012年1月行前后路手术治疗CSM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前、后路手术两组间术前术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同一入路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前后路手术均能达到满意疗效。少节段病变,且压迫来自前方者宜选择前路手术;多阶段病变,颈椎椎管狭窄,且压迫来自脊髓后方者宜选择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减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重点加强术前术中体位和耐受力的训练,肢体功能锻炼,出院后的康复指导。结果:表明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该病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结论: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影像学表现,对23例伴有颈椎退行性改变、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均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23例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采用颈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伴有颈椎管狭窄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操作不复杂,椎管减压充分,手术并发症出现少,是一种有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带线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6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锚钉组和对照组,每组43人,锚钉组行颈椎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型手术,使用带线锚钉进行门轴侧固定;对照组行单纯后路单开门手术。根据术后JOA评分,手术对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影像学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比较。结果锚钉组患者在术中应用自制颈椎侧块锚钉固定时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平均JOA评分15.2,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改善效果明显,术后6个月仅3例仍有颈部轻度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评估显示内固定牢靠,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应用带线锚钉固定操作简单易行,临床效果非常良好,同时有效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对脊髓型颈椎病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手术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14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骨质疏松(骨密度T<-2.5)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照组为无骨质疏松(骨密度T>-2.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均为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住院天数。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2~C7夹角、椎间高度、钉棒松动情况,使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组出现C2~C7夹角变小、椎间高度丢失;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手术出血量、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钉棒松动或断钉断棒情况,患者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患者均有较好改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颈椎后路手术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术中出血较多,只要注意术后适当制动,钉棒松动发生率无明显增高,但应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防范。  相似文献   

13.
魏大爷是退休的货车司机,前阵子因跑步追赶公交车,感觉腿轻飘飘直打软,差点摔倒。以为是脑血栓,到医院一查,原来是颈椎病,已经压迫脊髓。医生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建议做颈椎单开门手术。魏大爷这才想起,自己10多年来就断断续续感到脖子难受、酸痛,局部按摩加上理疗能缓解,也就没当回事。最近不时手麻,手也没以前灵活了,走夜路有时深一脚浅一脚,原来是颈椎病压迫脊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对不稳定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年左右的时间医院收治确诊合并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组采取常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的治疗方法,而实验组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方式,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颈椎功能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实验组患者在颈曲夹角与椎间高度两项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的总发生率(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治疗中采取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侧块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颈椎功能,且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5年以来收住颈椎病215例,对22例较重的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路开窗扩大椎管手术方法,获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2例中,男20例,女2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35岁,平均43岁。4例伴有神经根压迫症状,3例伴有椎动脉压迫症状,在开窗同时做了侧前方钩椎关节切除椎间孔扩大术。病变部位:C_(3、4)1个,C_(4、5)7个,C_(3、6)13个,C_(6、7)9个。手术方法:手术入路以颈椎前外侧入路,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斜形皮肤切口,切口长度依据病变范围,能显露3~4个椎间盘。颈椎开窗长短按病情决定。先在准备切除病变椎间盘上方,插入指示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1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52例为存在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行不稳定节段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同期75例无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及脊髓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 随诊4~57个月,平均(20.46±13.2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脊髓功能评分两组相近,手术后近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6.54%(45/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时远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100.00%(52/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结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能够保证植骨融合,维持颈椎稳定,防止术后畸形发生,有利于远期脊髓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 dyloticmyelopathy,CSM)是退行性颈椎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类型之一。调查表明,如果50岁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患有颈椎病,至60岁可达50%,而70 岁以后更高,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成倍递增,CSM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发展,对CSM自然史、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对大量临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倒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史(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导致“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旨在总结中更好地应用该技术。方法对2000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26例“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病情无好转、症状加重、神经麻痹等效果不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前颈椎生理曲度、手术操作以及病程等方面分析可能造成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结果26例患者中,病例选择不当占42.3%(11/26),手术操作引发占50.0%(13/26),其他原因占7.7%(2/26)。结论病例选择不当、脊髓减压不充分、手术操作遗留致压因素或直接损伤脊髓、患者病程等因素均可导致“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后效果不佳,术前全面分析、术中精确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