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川牛膝的主要混淆品为同属植物头花杯苋的根,研究报道其在性味和药理活性上存有明显差异,仅可作为地方习惯用药,不得代替川牛膝入药。但因头花杯苋外观形态上与川牛膝十分相似,且杯苋甾酮含量也能达到现行药典限量,导致市场上多以冒充或掺混形式出售,这严重地影响了川牛膝的临床用药安全和道地药材开发。鉴于此,该文采用HPLC特征指纹图谱技术试图揭示川牛膝、混淆品头花杯苋、掺混川牛膝在多组分下的化学特征成分差异,以期为川牛膝区别用药和真伪鉴别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测得川牛膝及其混淆品、掺混品色谱图,得出65个不同组分,以建立26×65的峰面积数据矩阵,并进行特征峰差异分析、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特征峰差异分析得出头花杯苋及其掺混品特征峰较川牛膝多且响应值高,筛选出的9个特征峰用以鉴别伪品头花杯苋,其中2个可用以鉴别出掺混5%川牛膝,且9个特征峰的光谱图大多类似于皂苷类成分的末端吸收光谱图,表明头花杯苋可能含有大量皂苷类成分。以建立的川牛膝特征指纹图谱为参照,相似度分析得出川牛膝相似度均大于0.942,而头花杯苋、掺混川牛膝相似度分别小于0.383,0.399。聚类分析树状图和主成分得分三维图均能将川牛膝、头花杯苋、掺混川牛膝明显的分为3类。以上研究结果均表明川牛膝、头花杯苋、掺混川牛膝在化学组分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当区别用药,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2.
研究菟丝子、青葙子及常见伪品千穗谷子、反枝苋子的微性状鉴别,以区分真伪,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根据国家相关药品标准和中药材经验鉴别技术,对收集的正品及其伪品进行鉴别。结果明确了各组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便于准确、快速辨别真伪。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中药材川牛膝薄层色谱鉴别的新方法,为川牛膝的鉴别提供更优方案。方法:对川牛膝及其常见混伪品麻牛膝、杂牛膝、牛膝的薄层色谱条件进行考察,筛选并确定最优条件。结果:从供试品溶液制备、展开剂组成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分别考察了影响薄层色谱效果的温度、湿度、稳定性、专属性等多个因素,建立了一种薄层特征明显、可有效地区别川牛膝及其混伪品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定性特征明显,重复性好,适用于川牛膝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且比现有的药典方法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川牛膝不同变种进行品质评价研究。方法通过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指纹化学对比以及杯苋甾酮测定三方面进行品质评价。结果 TLC及特征指纹化学对比显示3种川牛膝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杯苋甾酮测定结果显示,白牛膝含有量较红牛膝和杂交牛膝高。结论白牛膝品质在变种川牛膝中为佳。  相似文献   

5.
根据近年来发现的秦皮伪品,并对其药材的性状、粉末的主要特征、理化方面进行了鉴别,并提出了鉴别要点,为识别真伪提供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6.
菟丝子及其掺伪品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别中药菟丝子的正品、掺伪品与伪品。方法:对菟丝子样品采用性状鉴别法、化学鉴别法和紫外光谱法进行鉴别。结果:菟丝子正品、掺伪品及伪品在性状、化学反应及紫外光谱特征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差异。结论:购于安徽省亳州市的菟丝子是掺伪品,其中的菟丝子是杯花菟丝子Semen Cuscutae Cupulata,而不是《中国药典》收栽的菟丝子Semen Cuscutae Chinensis;伪品为其它科属植物的种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西红花及其伪品的微性状鉴别特征。方法采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对西红花及其伪品进行观察鉴别。结果西红花及其伪品的微性状特征明显,最主要的鉴别点为西红花柱头褶皱状及边缘具黄色分泌物,表皮细胞呈梭样凸起,并有花粉粒存在,而伪品无上述微性状特征。结论利用微性状鉴别法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西红花药材表面微性状特征以及与伪品的鉴别要点,可为西红花的真伪鉴别及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廖彭莹  王东  杨崇仁  张颖君 《中草药》2013,44(14):2019-2026
牛膝药用历史悠久,以“牛膝”冠名的药用植物很多.已进行较为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的4种牛膝分别属于牛膝属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粗毛牛膝A.aspera和杯苋属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头花杯苋C.capitata,不同种属的牛膝之间化学成分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现对苋科牛膝资源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综述,为牛膝药材的规范使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红花与其一种伪品性状的差异,建立HPLC及HPLC-MS法检测红花伪品中所使用的胭脂红。方法:通过性状鉴别与水试,发现了涉嫌染色的一种红花伪品;采用HPLC法对所含的色素进行定性鉴别,然后使用HPLC-MS法对其进行确认。结果:该伪品与红花在花药颜色以及水溶液颜色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伪品中掺有胭脂红染色物质。结论:利用性状差异,可以快速对红花真伪进行初筛;所建立的HPLC及HPLC-MS法专属性较强,可以对红花伪品中的胭脂红进行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鉴别紫花地丁及其混伪品的方法。方法:性状、荧光观察、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别。结果:发现比较明显的鉴别特征。结论:本法简便、专属性较强,可快速鉴定真伪紫花地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生药学和分子生药学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市场上一种威灵仙新伪品进行鉴别,为保障威灵仙药材的安全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对威灵仙及其伪品进行性状、显微等生药学研究,描述威灵仙及其伪品的生药学鉴别特征。对威灵仙及其伪品的分子生药学研究,通过试剂盒提取样品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及双向测序获得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已收录的ITS序列进行相似度分析及DNA条形码溯源。结果:威灵仙及伪品的生药学鉴别特征主要有外皮颜色以及有无茎节等;横切面显微特征区别主要为有无髓。分子生药学研究表明,该伪品的基原植物为紫金牛科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结论:该威灵仙伪品为紫金牛的茎及根茎,该伪品与威灵仙在成分、功能主治方面差别较大,在临床应用上应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酒制处理对川牛膝药材成分谱的影响,提高川牛膝酒制品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取川牛膝酒制前后的样品,经研磨、提取、离心、干燥后,采用甲氧胺盐试剂和三氟乙酰胺(BSTFA)试剂衍生化处理,制得分析样品溶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其中的化学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系统聚类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样品中共检出646个物质信号,初步鉴定出其中60个成分。川牛膝生品和酒制品可在PCA和PLS-DA得分图及系统聚类树状图上明显区分。经进一步筛选鉴定,脯氨酸、果糖、氧化脯氨酸、硬脂酸、山梨醇、肌醇、蔗糖、异亮氨酸、蜜二糖、丝氨酸、丙氨酸、核糖、4-氨基丁酸、缬氨酸、亚油酸、阿糖尿苷、乙醇胺、棕榈酸、蔗果三糖、木糖20个成分对酒制前后成分谱变化的贡献最大。结论:酒制处理对川牛膝总体成分谱影响显著,基于GC-MS检测联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建立区别川牛膝酒制品与生品的方法,提高川牛膝酒制品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山茱萸的提取工艺及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以莫诺苷含量为指标,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选取上样量、洗脱速度、洗脱剂浓度及用量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HPD-300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结果:山茱萸最佳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50%乙醇提取3次,每次3 h。纯化工艺为3 BV 30%乙醇以1.5 BV·h-1洗脱,洗脱率达94.9%。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HPD-300型大孔吸附树脂可较好地纯化山茱萸总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得到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萜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CoHMGS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CoHMGS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山茱萸转录组筛选出的c102453_g2序列为参考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山茱萸叶片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CoHMGS基因序列,序列纯化回收后连接到pTOPO-T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DH10B,选取阳性克隆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oHMG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结果克隆得到长度为1645 bp的CoHMGS序列,包含141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70个氨基酸。蛋白整体带负电荷,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内,不含跨膜结构。结论首次克隆得到山茱萸CoHMGS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预测,为深入揭示CoHMGS基因在山茱萸萜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神香草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方法:以总黄酮吸附率和洗脱率为指标,通过静态吸附-洗脱试验比较11种大孔树脂对神香草总黄酮的吸附和洗脱性能,筛选最佳大孔树脂型号。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流速、树脂径高比、洗脱剂浓度及用量、洗脱流速等因素对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的影响。结果:选用AB-8型大孔树脂,其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上样液质量浓度2.56 g·L-1,上样流速4 BV·h-1,树脂径高比1∶5,加水5 BV以流速5 BV·h-1除杂,洗脱液弃去,加70%乙醇9 BV以流速4 BV·h-1洗脱,收集洗脱液。神香草总黄酮纯度达65.6%。结论:采用AB-8型大孔树脂纯化神香草总黄酮的工艺稳定可行,为该药用部位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海拔高度黔产宽叶缬草中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含量的变化情况,为该药材的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宽叶缬草挥发油,利用GC测定宽叶缬草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的含量,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挥发油含量、乙酸龙脑酯含量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海拔高度黔产宽叶缬草中挥发油及乙酸龙脑酯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挥发油平均质量分数2.20%,变幅1.34%~3.60%,挥发油含量总体随海拔的增高而呈降低趋势,存在显著负相关;挥发油中乙酸龙脑酯平均质量分数50.29%,变幅29.64%~64.87%,乙酸龙脑酯含量基本上随海拔的增高而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黔产宽叶缬草中挥发油含量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建议该药材栽培宜选海拔较低区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全长转录组基因信息。方法:通过PacBio Sequel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马鞭草根、茎、叶3个部位的混合样品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并基于序列同源性对转录本进行功能注释,得到马鞭草全长转录组的遗传信息。结果:测序数据经过质控后获得197542个高质量的转录本及169063条环形一致性序列(CCS),检测出4955个转录因子。其中161062个(81.53%)转录本在非冗余蛋白(NR)、真核生物相邻类的聚簇(KOG)数据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基因本体(GO)数据库、蛋白家族(Pfam)数据库和SwissProt蛋白序列数据库中均得到注释。MISA分析发现54063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还预测到70050个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和45499个信使核糖核酸(mRNAs),并在马鞭草全长转录组中共鉴定到了60个转录本可能参与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结论: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马鞭草的全长转录组信息特征,可为后期开展马鞭草功能基因鉴定、解析萜类化合物次生代谢途径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贵州省宽叶缬草在叶绿体基因trn L-F,mat K上的遗传关系。方法:利用trn L-F,mat K序列对宽叶缬草进行序列分析,运用Bioedit,MEGA 5.0软件计算贵州省宽叶缬草居群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不同居群宽叶缬草trn L-F序列长度为947~985 bp,鸟嘌呤和胞嘧啶质量分数为35.92%~36.55%,其中差异位点8个,变异位点5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 0~0.005 4,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ME),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4种聚类构树结果显示15(江口县官和乡泗渡村寨上组),18(江口县凯德镇育苗基地)号样品明显与大部分的宽叶缬草样品区分出来;不同居群宽叶缬草mat K序列长度为1 080~1 088 bp,鸟嘌呤和胞嘧啶质量分数为35.19%~36.64%,差异位点2个,变异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1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 0~0.000 9,ML,NJ,ME,UPGMA 4种聚类构树结果显示2(剑河县太拥乡太平村),5(剑河县岑松镇稿旁村),6(剑河县关么乡苗岭村),20(江口县闵孝镇渔凉溪村)号样品聚为一类,其余19份样品聚为一类。结论:贵州省宽叶缬草居群内trn L-F,mat K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山茱萸水提液在温和条件下制备银纳米颗粒(Ag NPs)、探究还原反应机制并研究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监测Ag NPs的生成,红外光谱研究还原机制,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表征粒径,表面性质和形貌,2倍稀释法研究Ag NPs的抑菌活性。结果山茱萸水提液在pH 9.0时超声反应4 h是还原制备AgNPs的最佳条件,得近球形AgNPs,平均粒径58.73 nm,均匀稳定、分散性好。黄酮类化合物可能起还原作用,同时水提液中活性成分在Ag NPs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团聚,增加了Ag NPs的稳定性,制得的Ag NPs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比化学法制备的Ag NPs分别增加20、40倍。结论山茱萸水提液可在温和条件下制备Ag NPs,该Ag NPs与化学制备法相比有更强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该方法合成出的Ag NPs性能稳定,可以作为新型抗菌剂。  相似文献   

20.
马英姿  许欢  王志毅  刘江海  王晓明  蒋丽娟 《中草药》2014,45(12):1769-1774
目的建立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快速繁殖体系。方法以选育的优质凹叶厚朴种胚为初始外植体,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筛选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调节剂(6-BA、NAA、IBA、IAA),获取最适种胚启动培养基,丛芽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结果适宜种胚萌发的启动培养基为B5+6-BA 0.5 mg/L+NAA 0.1 mg/L,出芽率达87.0%;适合丛芽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2.5 mg/L+NAA 0.5 mg/L,增殖系数可达6.2;适合生根的培养基为1/2 MS+NAA 0.5mg/L,30 d生根率可达84%。结论建立了凹叶厚朴快速繁殖体系,为凹叶厚朴优质种苗的工厂化育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