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建邦  俞胜宝  汪颖峰 《安徽医药》2019,23(12):2436-2439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单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年 7月至 2018年 5月黄山市人民医院 41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按术式分为经皮微创单轴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20例(微创组),后路开放性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 21例(开放组)。对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值、 Cobb角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4.6± 0.4)cm、术中出血量(40.5±15.5)mL、住院天数(8.5±1.5)d均少于开放组[(10.2±1.2)cm、(84.6±29.0)mL、(13.6±3.4)d](P= 0.000)。微创组术后 1周 VAS评分(2.3±1.4)分和 ODI(22.2±8.4)%均优于开放组[(3.7±1.6)分、(33.7±13.4)%](P=0.039,0.001)。两组病人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 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00),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角无明显丢失。置钉及复位过程顺利,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微创单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与传统后路开放性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腰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手术的治疗.方法应用短节段C-D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5例,比较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变化.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标准,较术前改善二级以上.结论短节段C-D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的3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38例患者中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3岁.损伤部位;T12 13例,L1 16例,L2 5例,L3 2例,L4 2例.骨折类型均为爆裂性骨折.脊髓功能分级:A级4例,B级6例,C级8例,D级12例,E级8例.随访6~18个月,术后椎管占位率降至2%~10%.Cobb角降至2~5°,术后脊髓功能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7例,D级13例,E级13例,与术前脊髓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081,P<0.05).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早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改善脊髓神经功能,避免复位后椎体畸形,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并分析其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8例完全瘫痪者神经功能无恢复,33例不完全瘫痪者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神经功能恢复,21例无神经症状;术后脊髓损伤严重程度评定标准(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0例,C级3例,D级5例,E级46例;伤椎前后缘高度由术前(15.1±3.8)、(24.9±3.1)mm分别恢复至术后(27.5±4.5)、(29.3±2.1)mm,Cobbs角由术前平均(21.3±5.2)°恢复至术后平均(9.7±3.6)°;CT检查发现27例椎体内有空隙;41例行横突间植骨仅5例融合,其余椎板间及小关节突周围植骨融合较好;内固定螺钉松动9例.结论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能有效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和脊柱生理弧度,使移位骨折块复位并坚强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2000年至2005年,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128例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28例均得到随访.平均12.5个月;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无感染;随访中未发现有脊柱不稳、螺丝钉松动或断钉断棒发生;手术前后X线片对照,后突角、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良好;椎体高度未再丢失,脊柱融合成功。结论 经后路短节段的椎弓根钉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吴峰  冯定祥  王伟 《现代医药卫生》2013,(23):3595-3596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采用经后路GSS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8例完全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34例不完全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大于1级;22例患者没有神经症状。术后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0例.C级2例,D级5例,E级49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伤椎前后缘平均高度分别为(15.2±3.7)、(25.0±3.0)mm,术后恢复至(27.6±4.4)、(29.4±2.2)mm。Cobbs角由术前的21.4°±5.3°恢复至9.6°±3.5°。CT检查显示,27例椎体内存在空隙,42例横突间植骨仅有5例融合,9例内固定螺丝出现松动。结论后路GSS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良好,可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弧度及伤椎椎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张瑞云  刘如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0):1520-1521
胸腰椎骨折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脊椎正常形态和脊柱稳定,使椎管得到有效减压,解除骨折块对脊髓或马尾神经的压迫,保护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自2000~2003年经后路采用AF椎弓根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1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指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16例,其中相邻节段椎体骨折10例,距1节段椎体骨折4例,跨2节段椎体骨折2例.结果 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1.5个月,Cobb角度术前10°~37°,术后恢复到0°~9°;椎体高度术前10%~60%,术后恢复到88%~99%.术后神经损伤大部分有所改善或恢复正常,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结论 胸腰椎多节段骨折造成椎体严重不稳,需及时手术治疗,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有限的椎管减压,可重建脊椎的稳定性,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王洽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828-1829
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最长获得2年随访,分析椎体高度、椎体序列和Cobb角的改变.结果 32例患者获得6~ 48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为(96.85±14.33)%、(97.44±12.38)%,明显大于术前的(46.67±11.25)%、(76.76±12.62)%(均P<0.05);术后Cobb角为(7.45±2.12)°,显著小于术前的(20.56±7.51).(P<0.05).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均有改善.结论 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新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68例,应用新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经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2个月,椎体前缘术前平均高度为47%,术后平均高度为94%;后缘术前平均高度为76%,术后为97%,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例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后效果较好,18例早期手术效果尤为满意,41例神经功能障碍中除4例无恢复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胸腰椎骨折应早期手术治疗,钉一棒固定系统治疗效果显著,规范的手术操作至关重要,还要注意其禁忌证。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总结该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势与特点。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术后矢状面指数、术后凸Cobb’s角度指标。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量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观察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术后矢状面指数、后凸Cobb’s角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重要手术方法,可有效缓解疼痛,术后即可下地活动,并且较少并发症,中长期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治疗,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24h疼痛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收集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后凸Cobb’s角的变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Cobb’S角显著改善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CK、CRP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优于开放手术,围手术期指标改善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愈合效果较好、术后恢复效果更为突出,同时减轻患者创伤应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析脊椎骨折中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本院脊椎骨折患者中选取21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进行研究,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相应指标.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64.5±6.2) min、(60.4±3.5)ml、(8.4±1.2)d.术后VAS视觉模拟评分为(1.3±0.2)、伤椎Cobb角(6.4±1.0)°、伤椎前缘高度比值(93.2±4.1)优于术前的(7.0±1.4)、(19.7±3.5)°、(56.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伤椎置钉方法对脊椎骨折患者的伤椎固定、复位及改善伤椎前缘高度等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5.
杨晓明  徐宏光  刘平  王弘 《安徽医药》2016,20(9):1683-1686
目的 对比开放伤椎置钉和经皮微创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开放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组(A组)和经皮微创短节段固定组(B组),测量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后凸畸形角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失血和手术时间,并对以上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骨折椎体压缩程度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椎体高度均有效恢复(P<0.05),且良好维持,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且B组术后ODI评分优于A组。B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和住院时间上较A组缩短。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改善术后功能,但经皮微创短节段固定在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和功能上要优于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组。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置入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方法对12例胸腰椎骨折的病例采用小切口微创后路椎弓根钉棒置入复位固定技术。结果12例骨折患者随访8个月至2年,平均13个月,骨折复位满意,椎弓根钉棒位置良好,无高度丢失、无松动、失效、断钉。结论胸腰椎骨折可选择后路小切口术式行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内固定,重建生理前突,手术切口小、美观、出血少、创伤反应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意义。方法采用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和轻中度爆裂性骨折38例,了解术后内固定及疼痛情况变化。结果 38例患者均得到6~24个月随访。术后0周至末次随访时R值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采用肌间隙入路短节段钉棒系统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后路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1年4月来本院就诊治疗的40例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20例,采用后路伤椎置钉治疗;B组20例,采用跨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Frankel分级,后凸角,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对患者随访1~2年,对比分析A组和B组患者术后的后凸角,术中出血量等数据,B组较A组出血量少。但A组后凸角治疗优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伤椎置钉是较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节段爆裂性骨折更为有效,更为安全的一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