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动脉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颈动脉中-内膜增厚或者伴有斑块形成,其中斑块类型多分为稳定性斑块、不稳定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不稳定型斑块较为多见,且危害性较大。不稳定性斑块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后果不堪设想。如何安全高效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当下的一个热点。邵静教授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主要病机为脉道痹阻,其病位在脉,与心、肝、脾、肺、肾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本病多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邵静教授以“补气祛痰,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攻补兼施,在临床使用消溶稳斑方来治疗此类疾病。此方由黄芪、葛根、半夏、水蛭、佛手、郁金、地龙、甘松等药物组成。同时,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除了药物以外也要联合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等三项方法,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从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出发,对消溶稳斑方组方思想进行分析,结合消溶稳斑方已有的现代研究,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研究,并结合具体病例进行例证治疗,达到补气虚、化瘀血、祛痰浊的目的,血脉通畅,痹症自除。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是由于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内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形成栓子。不稳定斑块即使不引起管腔的严重狭窄,其危害也极大。因此,对不稳定斑块的研究则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芪麻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探求其干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观察组加用复方芪麻胶囊口服,共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以评估疗效;检测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α(6-Reto-PGF1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双侧颈动脉斑块面积和IMT明显降低,治疗后的血脂水平(TC,TG,LDL-C)明显降低(P0.05);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P0.05);炎症因子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过复方芪麻胶囊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面积显著缩小,IMT明显变薄,引起或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明显改善;推测复方芪麻胶囊可能是通过降脂、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大株红景天组(治疗组)4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大株红景天注射液10ml稀释后静脉注射,1次/日,疗程15天;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改变、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驥0.05)。结论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且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5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普罗布考片治疗组(对照组)和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组(治疗组),每组75例.对照组口服普罗布考片0.5g,每天2次;治疗组在口服普罗布考片基础上加用蚓激酶胶囊60万U,每天3次,均治疗12个月.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同时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6个月后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FIB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血脂及FIB指标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斑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治疗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胃部不适症状.结论 蚓激酶胶囊联合普罗布考片能防治动脉硬化,稳定斑块,有效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临床使用未增加出血风险,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两组联合用药是否增加消化道副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易导致脑动脉硬化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可有效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笔者采用活血通脉胶囊治疗伴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高血压病患者,观察活血通脉胶囊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黄微粉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经大黄微粉干预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学改变,客观地评估大黄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连续搜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4例,随机分为3组:大黄微粉组28例,给予大黄微粉治疗;洛伐他汀对照组28例,给予洛伐他汀治疗;空白对照组28例,不予以药物治疗。3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径、Crouse斑块积分、斑块超声声像病理学分型、颈动脉超声声像学分型、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的变化。结果:大黄微粉组患者大多数指标的改善与洛伐他汀对照组相当,部分指标的改善优于洛伐他汀对照组;大黄微粉组及洛伐他汀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大黄能够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有利于斑块的稳定,长期应用有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其作用可能与减轻管腔狭窄程度、适度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改善斑块性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酮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清hs-CRP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IMT、hs-CRP均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缩小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可显著降低血瘀证患者IMT及血浆hs-CRP的水平,并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明丹参酮具有抗炎、稳定斑块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银丹胶囊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与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银丹胶囊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脂、双侧颈动IMT及颈动脉斑块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银丹胶囊能有效调控血脂,改善颈动脉内膜状态及减小斑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15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普伐他汀钠片,20 mg·d~(-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蒲参胶囊,4粒/次,3次/d,疗程16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Crouse斑块积分法计算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治疗前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指标CD62p和CD63水平;随访6个月,记录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MT厚度和Crouse斑块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HDL-C高于对照组,TG,T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TG,TC,HDL-C异常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v WF,s EPC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CD62p,CD6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为5.48%,对照组为16.67%,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蒲参胶囊能调节脂代谢紊乱,使斑块变薄,稳定和缩小颈动脉斑块,并能降低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小板活性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116例门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并随机分为3组。通心络胶囊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联合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通心络胶囊2粒,每日3次,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患者均连续服药6个月,并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第6个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比较各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用药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轻甚或消退。用药前后通心络胶囊组与辛伐他汀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后与通心络胶囊组和辛伐他汀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更明显(P〈0.05)。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和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效果更佳,且患者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患者及73例非脑梗死的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同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在总体人群中,不规则型斑块中血瘀证所占的百分比较非血瘀证增高(P0.05);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组颈动脉斑块不匀质、不规则率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人群血瘀证与颈动脉斑块形态呈正相关(P0.05)。脑梗死血瘀证与斑块数目、性质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数目存在正相关,且其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在发生脑梗死时,斑块数目增加,不稳定性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心络及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辛伐他汀组,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增厚的内膜冲层厚度与斑块消退的变化、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颈动脉增厚内膜与斑块均有消退,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有明显降低,但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甘油三酯(1℃)降低。结论通心络及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动脉内膜增生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消退及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脑梗塞及其梗塞亚型的诊断采用1995年中华神经病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制定的标准,并经影像学证实。中医证候诊断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年龄在40—80岁之间,发病时间在2周以内。采用ACUSON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中心频率为7.0MHz。颈动脉超声从实时灰阶图像扫查开始,采用标准横切面、纵切面及连续扫查方法,记录颈内动脉斑块及其大小,以及内中膜厚度。结果:受试者151人中,脑梗塞组11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组34例。脑梗塞组中火热证51.0%,血瘀证48.0%,气虚证32.0%,肝风证27.0%,痰浊证23.0%,阴虚阳亢证66.0%。脑梗塞组血瘀证56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44例(78.6%),脑梗塞组无血瘀证61例中有颈动脉斑块者35例(57.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斑块合并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病例的证候分布率最高为血瘀证(56.0%和51.0%)。应用二分类变量的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颈动脉斑块与证候的关系研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有正相关性(P〈0.05,OR=2.7),与气虚证呈负相关性(P〈0.05,OR=0.33)。与其它四种证型没有相关性。结论:血瘀证的发生不仅因为脑梗塞,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更加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对运用活血化瘀疗法防治脑梗塞及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软脉灵口服液对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软脉灵口服液对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血脂高于正常且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软脉灵组口服软脉灵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辛伐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每次20mg,每日1次。联合治疗组每日同时服用软脉灵口服液和辛伐他汀,用法、用量与单药治疗组相同,3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软脉灵组和辛伐他汀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与软脉灵组、辛伐他汀组治疗后比较,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软脉灵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软脉灵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联合他汀类药物使用疗效更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导致脑卒中在内的严重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的重要干预靶点。朱良春教授是著名的国医大师,以善治疑难杂症,善用虫类药物而闻名。朱老认为根据病位及致病特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应归属于中医“脉痹”范畴,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性,其中本虚以脾肾不足为主,痰瘀互结为标实,是疾病核心病机。指出治疗上应注重痰瘀同治,在常用的健脾祛瘀化痰的草木类药味以外,可适当加入搜风通络之力较强的虫类药物,加强祛瘀通络的功力。根据本病病机自拟“祛痰通络稳斑方”,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提示该方具有抗炎、调节内皮细胞功能,降脂调节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生物过程,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斑的效果。临床实践中也提示其可协助降低血脂,减少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面积,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通冠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通冠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特征。方法: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8例,分为通冠胶囊治疗组34例和复方丹参片对照组24例,疗程8周。结果:通冠胶囊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硝酸甘油消耗量、中医证候好转、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所需时间和诱发ST段下降所需运动量以及运动耐量提高等均显著性优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P<0.05)。结论:通冠胶囊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性心绞痛能有效治疗心绞痛发作,并且有效改善气虚血瘀的中医证候。  相似文献   

18.
大株红景天胶囊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活化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将92例UA患者随机按住院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服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次,1次/d,晨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10 mg/次,2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晚餐后服用。心绞痛发作难以自行缓解者,硝酸甘油片,1片/次,必要时舌下含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大株红景天胶囊,4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检测治疗前后心电图;记录观察期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片用量;进行治疗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α-膜颗粒蛋白(GMP-140)、血栓素B2(TXB2)、定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P-140,TXB2,vWF及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为93.48%,对照组为78.26%,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大株红景天胶囊能减少UA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提高SAQ评分,其疗效可能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性,改善血小板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重要机制,稳定易损斑块对防治ACS意义重大,中药多靶点干预的作用在稳定斑块方面已露出可喜苗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