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痛泻要方对小鼠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痛泻要方对小鼠不同机能状态胃肠运动的影响,研讨痛泻要方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大黄致小鼠腹泻模型、复方地芬诺酯致小鼠便秘模型及正常小鼠,观察不同剂量其对各组排稀便数量、次数、粪便直径及腹泻率、稀便率、稀便级、腹泻指数的影响;并通过对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亢进、阿托品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抑制及正常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观察痛泻要方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调节作用.结果 痛泻要方对小鼠腹泻模型、新斯的明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亢进均有一定抑制胃肠运动作用;对小鼠便秘模型.阿托品致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抑制均有一定促进胃肠运动作用;对正常小鼠及其小肠推进运动均无明显作用.结论 痛泻要方对小鼠不同机能状态胃肠运动有不同影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与中医方证相符、辨证论治相合. 相似文献
3.
熟大黄具有缓和的泻下作用以及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并且适用于老年体虚、婴幼儿、孕妇或慢性病长期服用的患者,具有宝贵的临床应用价值。而目前市售熟大黄因炮制工艺参数不明确,炮制过程的质量控制标识物不明确,造成市售熟大黄饮片质量参差不齐,从而影响临床的疗效。本文对熟大黄的炮制历史沿革、现代炮制工艺收载、药效物质研究、药效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熟大黄的后续炮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黄为临床常用中药。性味苦寒峻猛,其药效作用可因品种、产地、炮制方法、煎制方法、剂量、剂型、给药途径及配伍的不同而大有差异。本文就影响大黄药效的因素探讨如下。以供临床应用时注意。一、大黄的品种、产地与药效的关系大黄属植物,全世界共有60余种,我国占2/3,并 相似文献
5.
生、熟大黄对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生、熟大黄对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以阐明大黄生泻下、熟活血的炮制机制。并考察熟大黄炮制过程中加酒与否对其活血化瘀功效的影响。方法:采用ip高分子右旋糖酐制备大鼠血瘀模型,同时给予不同剂量生大黄、熟大黄及不加酒制熟大黄2.5,5.0 g.kg-1,ig,连续7 d,观察对实验动物的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熟大黄高、低剂量组各指标检测值与等剂量生大黄组比较均有所减少,其中熟大黄低剂量组全血黏度与生大黄低剂量组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无酒熟大黄高、低剂量组各指标检测值则普遍较等剂量熟大黄组高,其中全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均与熟大黄组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结论:熟大黄活血化瘀作用明显较生大黄好;加酒熟大黄活血化瘀作用明显优于无酒熟大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大黄“通因通用”治疗泄泻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温+高湿+高糖高脂饮食+致病因子方式造模,分为生理组(不造模)、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生大黄组(生药0.05 g·kg-1),熟大黄组(生药0.05 g·kg-1)4组,每组早晚两次给药,共给药5 d。每日最后一次给药3 h后检测各组泻下指数,最后一次给药3 h后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大鼠血清和结肠胃动素(motilin, MTL)、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大鼠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大鼠胃泌素(gastrin, Gas)和大鼠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含量,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采用拟靶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不同煎煮时间和不同煎煮温度对大黄煎出的蒽醌类、蒽酮类及鞣质类等化学成分的影响,为大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质谱(LTQ-Orbitrap MSn)准确挖掘大黄各类化学成分的特征离子,通过特征离子确定尽量多的化学成分离子对,利用三重四级杆-质谱(QQQ-MS)的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获取各种成分的峰面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结合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煎煮方式对大黄煎出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煎煮时间和煎煮温度对大黄煎出化学成分均有影响,短时间煎煮(15 min)有利于双蒽酮苷类和蒽醌苷类成分煎出,长时间煎煮(60 min)则利于鞣质类成分煎出;与沸水浸泡相比,沸水煎煮有利于蒽醌类、鞣质类成分煎出。结论采用拟靶标代谢组学的方法,明确指出了短时间煎煮或浸泡利于大黄泻下功效的发挥,长时间沸水煎煮利于清热解毒功效的发挥,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中药大黄抗肾脏纤维化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及通路,选取活性成分,对筛选出的靶基因进行体外实验验证。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与中药分子机制分析综合数据库(TCMID)获取并筛选大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相似度系综算法数据库(SEA),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SIB),Gene Cards数据库预测和筛选大黄抗肾脏纤维化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String Version 10.5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运用David 6.8软件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采用Cytoscape Version 3.6.0软件对关键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活性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合Malarcards数据库筛选出与肾脏纤维化高关联性信号通路。进一步采用细胞实验验证:选取HK-2细胞,利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细胞纤维化模型,予大黄酸干预细胞48 h,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免疫荧光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筛选得到大黄活性成分17个,大黄抗肾脏纤维化潜在靶点424个,关键靶点5个,依次为蛋白激酶B(Akt)1,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3,EGFR,白细胞介素-6(IL-6),VEGFA;GO富集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KEGG通路富集结果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HIF-1α,VEGF,叉头转录因子(FoxO)等通路与大黄抗肾脏纤维化作用机制相关。体外实验验证表明,大黄酸抑制E-cadherin,α-SMA,HIF-1α,VEGF,PDGFR-α的表达水平,同时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部分预测结果。结论:本研究体现了大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其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HIF-1α/VEGF/PDGFR-α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细胞凋亡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黄不同炮制品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大黄不同炮制品对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合格大鼠随机分组后,除空白组外,每只大鼠背部皮下注射20%酵母菌悬液15 mL· kg -;造模1h后,立即给大鼠灌胃相应的药物,灌胃体积0.02 mL·g-1,给药剂量按生药量计为1.75 g·kg-1;在给药的第1,2,4,6h测体温1次,求各时间点每只大鼠相对于其正常体温的体温变化值;于末次测完体温重复给药1次后取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中环磷腺苷(cAMP)的含量.结果:空白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体温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酵母菌后,各测试时间点温差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正常组(P<0.01);大黄各炮制品给药后,4h内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其中生大黄、酒大黄与熟大黄组分别在1,2,4h时间点均显著低于相同时间点模型组(P <0.05或P<0.01),大黄炭组在2h时间点亦显著低于相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或P<0.01);在相同时间点各炮制品之间比较,在1h时间点,熟大黄和大黄炭组均显著高于生大黄和酒大黄(P<0.05或P<0.01),在2h和4h时间点,熟大黄和大黄炭组均显著高于酒大黄(P<0.05或P<0.01);酵母模型组下丘脑中cAMP的含量明显增高(P<0.01);大黄各炮制品除熟大黄外,其余各组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 <0.05或P<0.01),各给药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和大黄炭均有不同程度的解热作用,但解热作用强度前两者明显高于后两者,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黄对正常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比较其煨制前后作用差异。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大黄高、中、低剂量组(1.5,3.0,6.0 g·kg~(-1)·d~(-1))以及煨大黄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同生品)共7组,每组8只,连续灌胃给药10 d,通过大鼠的体质量、进食量、胃内容物残留率、小肠推进率、胃系数以及胃组织形态观察评价大黄对胃肠功能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浆胃动素(MTL),血清胃泌素(GA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探究大黄对胃肠功能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比较大黄煨制前后对正常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结果:各给药组不同程度的减缓了大鼠体质量增长,抑制胃排空、小肠推进,引发炎症反应,增加胃黏膜损伤。与空白组相比,除煨大黄低、中剂量组外,其他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胃系数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1);除煨大黄低剂量组外,其他各组大鼠体质量,小肠推进率,GAS和MTL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与等剂量生大黄组相比,煨大黄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小肠推进率,GAS,IL-10,MTL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胃系数、胃内容物残留率和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大黄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可能与其抑制胃肠激素和促进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大黄煨制后,大黄"苦寒败胃"的作用减弱,为大黄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通过灰色模式识别和功效组分对大黄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探索不同道地产区大黄药材的差异。方法:利用HPLC法测定大黄药材中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苷、大黄素苷、大黄酚苷、芦荟大黄素苷、大黄素甲醚苷、番泻苷A、番泻苷B、儿茶素、没食子酸14种功效成分的含量;采用Python 2.7对与大黄传统功效密切相关的功效组分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大黄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采集的25批大黄中甘肃天祝所产唐古特大黄“泻下攻积”质量最佳;四川雅江所产唐古特大黄“清热解毒”质量最佳;甘肃礼县所产掌叶大黄“逐瘀通经”的质量最佳。结论:模式识别在中药质量评价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且从中药的临床功效出发,在功效组分的层面上进行模式识别,能为建立更加完整和科学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考察生大黄、酒大黄及大黄炭的水分吸附和热力学特性,为其干燥和储存提供指导。方法:通过静态称重法测定生大黄、酒大黄及大黄炭在25,35,45℃下的吸附等温线,采用7种常用的水分吸附模型拟合试验数据,确定最佳模型,研究3种饮片的吸附热力学参数。结果:生大黄、酒大黄与大黄炭的吸附最佳模型均为GAB模型,在25,35,45℃条件下大黄炭的绝对安全含水量分别为7.43%,6.79%,6.20%;酒大黄分别为8.68%,8.17%,7.03%;生大黄分别为9.88%,9.36%,7.77%;相对安全含水量大黄炭分别为9.46%,8.63%,8.21%;酒大黄分别为11.49%,11.03%,9.74%;生大黄分别为13.49%,12.66%,11.14%。3种饮片净等量吸附热(Qst)和微分熵(Sd)都随着平衡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Qst和Sd符合熵-焓互补理论,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的等速温度分别为386.66,391.15,394.34 K(单位换算为1 K=-272.15℃),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0.372 2,0.406 0,0.372 2 kJ·mol-1,吸附过程都是由焓驱动的非自发过程。结论:3种饮片的平衡含水量,单分子层含水量,Qst和Sd的大小排序均为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饮片吸湿能力排序为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炒炙方法明显影响3种大黄饮片的吸湿性与热力学性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炒炙的温度较高致使生大黄中的吸湿性强的基团减少,疏水性强的物质增加,以及饮片质构的变化。通过对3种大黄饮片水分吸附特性的研究,可为其储存条件和干燥工艺等方面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推断并验证大黄、地榆、牡丹皮3味中药炒炭的热解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这3味中药炒炭研究的理论。方法:采用模式函数法中的单个扫描速率的不定温法(Coats-Redfern模型与Achar模型)推断大黄、地榆、牡丹皮3味中药炒炭过程中热解反应的机理函数,通过比较转化率(α)理论值、实验值与1/T的热分析曲线对机理函数进行验证。结果:积分形式表达式能更较好地描述大黄、地榆、牡丹皮3味中药炒炭热解的反应机制,三者的炒炭热解机理函数分别为9号机理函数积分形式g(α)=[(1-α)-1/3-1]2,2号机理函数积分形式g(α)=α+(1-α)ln(1-α),9号机理函数积分形式g(α)=[(1-α)-1/3-1]2。结论:3味中药炒炭的热解反应机制均属于反应扩散,转化率理论值与实验值存在一定的差异,运用热分析动力学方法只是尽可能地模拟这3味中药的炒炭热解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Apriori算法与网络关联的大黄-甘草药对数据挖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黄-甘草药对的中医方剂用量、配比与方剂功效的关系。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组成含甘草、大黄的方剂共2 361首,利用计算机算法将方剂文本信息整理为表格形式,统计方剂中甘草和大黄的用药量、配伍比例及方剂功效,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图对三者间关系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大黄常用剂量在25.16~35.16 g,甘草常用剂量在0~5.16 g,15.16~35.16 g;常用配伍比例为1/1,占总数的37.85%;方剂功效以止痛、清热、利水渗湿、消肿散结、解毒为主,且剂量、配比与功效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应用Apriori算法及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可发现药对组成规律,为方剂配伍应用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为临床组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黄中大黄酸、大黄素,附子中去甲乌药碱,以及大黄酸、大黄素与去甲乌药碱分别配伍后在Caco-2细胞模型上的转运过程。方法:以大黄酸、大黄素、去甲乌药碱的累积转运量及表观渗透系数(Papp)为指标,采用HPLC对大黄酸、大黄素、去甲乌药碱的含量进行检测,考察大黄酸、大黄素、去甲乌药碱在Caco-2细胞上的转运行为,以及大黄素、大黄酸分别配伍去甲乌药碱后转运行为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浓度去甲乌药碱的Papp均1×10-7cm·s-1,外排与吸收比值接近1.5,配伍大黄酸、大黄素后去甲乌药碱的Papp显著上升(P0.05)。大黄酸、大黄素配伍去甲乌药碱后前二者的Papp显著下降(P0.05)。结论:去甲乌药碱是1个中等吸收的药物,其吸收方式主要为被动转运。大黄中大黄酸、大黄素可促进附子中去甲乌药碱的在肠吸收,而去甲乌药碱却会抑制大黄酸、大黄素的在肠吸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PLC-TOF/MS)分析丹参酒炙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为揭示丹参炮制原理及制定丹参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HPLC分离采用Halo~C18色谱柱(2.1 mm×100 mm,2.7μm),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 min,0%~10%A;3~8 min,10%~40%A;8~25 min,40%~70%A;25~36 min,70%~100%A),流速0.25 m L·min-1;质谱定性采用飞行时间质谱,ESI离子源,正离子模式下扫描,采用对照品定位、质谱数据、数据库匹配和文献参照对各离子峰进行归属,通过丹参酒炙前后离子峰数目和峰面积的比较,研究其化学成分变化。结果:生丹参和酒丹参中分别推测出中16,14种化合物。丹参酒炙后,紫草酸或丹酚酸H,丹参酮ⅡB色谱峰消失,隐丹参酮、丹参新醌乙、丹参酮ⅡA和丹参新酮的峰面积显著降低,二氢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Ⅰ的峰面积增加。结论:丹参酒炙后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显著,部分丹参酮类和丹酚酸类成分产生质变或量变,推测丹参酒炙后活血祛瘀作用增强与所含成分转化成体内更易吸收的活性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