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训练对改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60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和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上肢机器人辅助下运动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应用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功能独立性量表(FIM)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VAS较前降低(P<0.05),PROM、CMS、FIM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肩关节位置重现偏差角度、PROM、VAS、CMS、FIM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上肢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肩部本体感觉及上肢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探讨其对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肩袖损伤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按照常规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疗程12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和12周后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及12周后,2组CM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除力量测试评分外其他项目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VAS及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VAS评分及肩关节前屈角度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2组日常活动、活动范围及CMS总分3个方面较治疗6周后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CMS总分及各分项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及关节活动范围均较治疗6周后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及增加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在治疗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中均有明显疗效,但增加肩胛胸壁关节运动训练后在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肩袖损伤患者(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麻醉下手法松解术(MUA)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于术后早期介入系统康复干预,如术后麻醉未清醒阶段实施被动姿势控制训练,完全清醒后指导患者主动活动手指、腕关节及肘关节,后续则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弹性球训练、肩关节训练、扩胸运动、肌力训练等。于术前、术后2周、4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患者肩关节CMS评分[分别为(60.03±5.54)分和(85.94±4.02)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2周、4周时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50.26±3.89)分和(43.26±3.89)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48 h、术后4周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4±0.65)分和(0.60±0.62)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4周时观察组SF-36评分[(84.59±3.89)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于MUA术后早期介入康复干预能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缓解其疼痛程度及焦虑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CM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PRP后抽取2组患者肩关节滑液并检测白介素-6(IL-6)、IL-8含量。 结果 治疗后4周、12周时观察组CMS评分[分别为(55.21±10.76)分和(83.17±9.61)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9±1.26)分和(1.07±0.56)分]及对照组CMS评分[分别为(40.52±9.45)分和(62.87±10.76)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2±1.78)分和(3.47±1.4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 含量[分别为(5.21±2.76)μg/L和(15.39±5.26)μg/L]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0.17±6.45)μg/L和(25.39±1.26)μg/L]明显降低(P<0.05)。 结论 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  相似文献   

5.
张怡  邢军 《中国康复》2023,38(9):543-547
目的: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术后的效果分析。方法:于我院收治的肩袖损伤术后患者中抽取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对比2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CM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SS)评分和关节活动范围(ROM)、疼痛情况(VAS)、患者满意度和临床疗效等。结果:治疗后,2组CMS评分、UCLASS评分及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CMS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CLASS中疼痛、功能、肩关节屈曲角度以及满意度等评分均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ROM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及治疗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肩袖损伤患者,采用肩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封闭注射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 包括超短波治疗及肩关节功能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封闭注射治疗, 对照组患者则针对肩部压痛点进行徒手封闭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对2组患者肩部疼痛、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同时采用通用量角器测量患者肩关节前屈、外展及后伸范围。于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4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CM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以及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93.9%)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封闭注射治疗能在短期内显著缓解肩袖损伤患者关节疼痛, 改善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其疗效明显优于局部痛点徒手封闭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对全关节镜下修复肩袖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取肩袖损伤后行全关节镜肩袖修补术的患者共74例,将其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在术后进行肩关节被动训练,治疗组在肩关节被动训练的基础上增加3阶段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术后3年采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SS评分(UCLASS)、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术前,2组患者ASES、UCLASS、VA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1年、2年、3年时,治疗组的ASES、UCLASS、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段(P<0.05),术后6月、1年、2年、3年,治疗组的VAS评分分别为(1.3±0.3)分、(1.00±0.3)分、(0.8±0.3)分、(0.8±0.2)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的(6.6±0.9)分(P<0.01).术后,2组患者各时段肩关节的疼痛、功能、主动前屈活动度、前屈力量和主观满意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显著优于同时段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关节镜修复肩袖损伤术后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个性化的肩关节康复训练可促进肩关节功能有效恢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自行设计的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方案对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医院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的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病程、受累肩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生活质量状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功能活动、肩关节活动度、肌力4个维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干预方案用于肩袖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肩关节功能水平,还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HSP)患者的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HS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机器人训练组(22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训练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UE)评分及肩关节本体感觉评定(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结果:2组完成本研究者均为20例。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FMA-U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均显著减小(P<0.05),且机器人训练组肩关节前屈45°、90°时的角度差绝对值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训练比较,常规康复训练辅以上肢康复机器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部分或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痛点注射组 43例和超声注射组43例(最终脱失7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痛点注射组加行肩关节局部痛点注射,超声注射组加行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肩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CMS)各分项评分及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中的自理能力评定,并比较3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评分均更低(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低于痛点注射组(P<0.05);3组患者CMS各项评分和FIM的自理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上述评分均更高(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总有效率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较痛点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能更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肩袖损伤关节镜修复术后系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关节镜下修补术治疗肩袖损伤的患者60例。选择术后能够坚持来我院进行系统锻炼的患者为康复组,仅进行出院或门诊指导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30例,根据国际认可康复流程进行指导。使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7周、3个月和6个月时的主动前屈和体侧外旋角度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ASES及UCLA评分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改变(P<0.05),且两项评分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术前无差异(P>0.05),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7周、3个月和6个月时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康复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以有效治疗肩关节功能障碍,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肩关节的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行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在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的临床效果。方法:此项研究选取肩袖损伤诊断明确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共计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术后0~12周分3个阶段行制动康复训练、保护康复训练、增强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采用被动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增加体外冲击波辅助治疗。分别于患者术前、术后3周、6周及12周采用UCLASS评分、Constant评分、VAS评分和ROM评分评估患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周、6周及12周,2组分别与组内术前比较,UCLASS、constant及RO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术后3周、6周及12周,2组各评分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肩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的患者在术后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早期提供规律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另外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贾品茹  张静  陆博  成慧 《中国康复》2022,37(5):289-292
目的:研究肩周肌群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肩袖损伤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肩周肌群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布,治疗疗程为4周。2组在治疗前(T1)、治疗4周后(T2)、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T3)进行评估,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CM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患侧肩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在T2和T3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T1时明显下降(均P<0.05),CMS及UCLA评分均较T1时明显提高(均P<0.05),前屈、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均较T1时明显增加(均P<0.05),且研究组VAS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CMS及UCLA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前屈、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T3随访时,研究组VAS评分较T2时明显下降(P<0.05),CMS及UCLA评分均较T2时明显提高(均P<0.05),前屈、外展、内外旋活动度均较T2时明显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各项评分和肩关节ROM较T2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说明肩周肌群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肩袖损伤效果更好,而且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肌内效贴仍能够维持一定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周元元  郄淑燕  张兰  杜佳 《中国康复》2021,36(9):542-545
目的:观察分阶段康复训练联合发散式冲击波促进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康复的疗效.方法:38例肩关节镜下修复术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0例.2组患者进行术后为期12周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分阶段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体外发散式冲击波辅助治疗.并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使用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补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4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修复组和关节镜修复组,每组各21例。切开修复组患者使用改良切开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关节镜修复组患者使用关节镜下肩袖滑移技术修复巨大肩袖。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情况,包括患者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肩袖受伤情况、受伤至手术的时间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以评价两种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4.9±1.2分、29.1±4.5分和72.4±13.9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6分、21.7±3.9分和61.8±10.6分。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低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3.7±1.3分、32.6±4.7分和82.1±10.8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4分、32.8±4.5分和81.5±11.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84.3±15.1分)显著高于切开修复组(72.9±1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能够有效地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比切开肩袖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康复得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排锚钉缝合桥技术联合传统缝合桥技术在重度肩袖撕裂伤肩关节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重度肩袖撕裂伤且接受肩关节镜修复手术的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术中采用内排锚钉缝合桥技术联合传统缝合桥技术的患者设为联合组(30例),采用传统缝线桥技术的患者设为传统组(33例),对比2组手术前后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内旋、外展和外旋)、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及再撕裂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Neer评分)。结果 联合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低于传统组(P < 0.05);联合组术后1个月、6个月肩关节内旋主动活动度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大于传统组(P均< 0.05);联合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ASES均高于传统组;联合组术后6个月Sugaya分级优于传统组(P均< 0.05)。联合组术后没有伤口不愈合、持续性肿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年Neer评分显示联合组预后优良率高于传统组(P < 0.05)。结论 在重度肩袖撕裂伤肩关节镜中采用内排锚钉缝合桥技术联合传统缝合桥技术可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有助于更好地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升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2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开放式肩袖修复术)和观察组(26例,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肩关节前屈、内旋、外旋活动度及Constant-Muley肩关节评分均增加,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等速肌力训练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关节镜下小肩袖损伤修复术后3个月、患侧肩关节活动度正常且肩袖肌力达到3级及以上的患者共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肌力训练治疗)和训练组(采用等速训练方法治疗),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行Thera-Band弹力带肩关节内外旋肌力训练,每组10~20个,每日3次;训练组在常规肌力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肩关节内外旋等速肌力训练,每次15~20 min,每周2次。分别于术后3个月(训练前)和术后6个月(训练后),对2组患者均行等速肌力测试,测试速度分别为60°/s和180°/s。并分别对2组患者的患侧肩关节内外旋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患侧与健侧峰力矩差值比、训练前后患侧峰力矩差值和训练前后患侧峰力矩体重比差值等评定指标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 训练后,训练组60°/s时外旋峰力矩[(15.56±5.03)N·m]、内旋峰力矩[(22.03±6.18)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22.12±4.63)%]、内旋峰力矩体重比[(31.62±6.42)%],180°/s时外旋峰力矩[(10.60±5.71)N·m]、内旋峰力矩[(19.13±5.62)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14.90±6.34)%]、内旋峰力矩体重比[(27.83±6.04)%],以及对照组60°/s时外旋峰力矩[(13.30±4.07)N·m]、内旋峰力矩[(20.07±6.95)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20.27±5.93)%]、内旋峰力矩体重比[(29.75±10.52)%],180°/s时外旋峰力矩[(7.15±5.43)N·m]、内旋峰力矩[(16.14±6.03)N·m],外旋峰力矩体重比[(11.19±8.49)%]、内旋峰力矩体重比[(24.75±8.80)%],均明显优于组内训练前,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训练后,训练组180°/s时患侧与健侧外旋峰力矩差值比[(15.58±41.76)%]、60°/s和180°/s时训练前后患侧外旋峰力矩差值[(5.04±1.88)N·m、(5.04±2.47)N·m]、60°/s和180°/s时训练前后患侧外旋峰力矩体重比差值[(7.02±2.14)%、(7.90±4.6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等速肌力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患者的肩袖力量,尤其是快速外旋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