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疗法治疗概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病率占10%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80%有明显的痛经,50%合并不孕。并且有一定比例的内异症发生组织学改变,成为肿瘤。严重地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其诊断及治疗较为棘手,已成为当今妇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将内异症的药物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在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达10%~15%,其引起的盆腔疼痛、不育和极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涉及诸多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子宫内膜中存在干细胞,从而推测子宫内膜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增殖是内异症发生的重要机制,这一理论为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儿童自闭症是儿科常见的精神及行为障碍疾病,且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自闭症的发病与肠道微生物的失衡及肠-脑轴的异常具有密切关系。介绍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现代研究与中医学理论基础,分析脾胃与肠道微生物及心脑的关系,并在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自闭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以期为临床自闭症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参考文献41篇。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CRC)是以排便习惯改变,便血、及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逐年上升。CRC的发病机制与异常免疫反应及慢性炎症、肠道微生物失调及致癌代谢产物产生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和机体免疫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不仅在维持机体健康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异常的免疫反应通过产生炎症因子、引起机体慢性炎症,破坏肠黏膜屏障及增加黏膜通透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生态失调,大量致病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速疾病进程;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失调,通过抑制正常的免疫反应,导致体内多种代谢途径紊乱,影响肠道内外应激反应,诱导炎症发生,从而产生疾病。故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之间复杂的串扰机制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基于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发现,饮食因素是CRC发病的重要诱因,正气不足是其致病之本,湿热蕴结是关键病机。通过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研究,认为异常的免疫反应是湿热内蕴的微观表现,而肠道微生物失调是毒注大肠生物学基础,并且在CRC的发病中,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失衡与中医湿热蕴结相契合。从免疫反应-肠道微生物轴探讨CRC湿热...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简称内异症,是指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异常生长,引起痛经、盆腔疼痛、不孕及腹腔结节包块等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分为腹膜型内异症、卵巢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和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内异症对雌激素有依赖性[1],  相似文献   

6.
正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1]。内异症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传统观点认为可能与子宫内膜种植、体腔上皮化生及淋巴播散相关。也有研究报道内异症与干细胞、血管形成、在位内膜、内分泌及免疫因素密切关联[2]。内异症主要有痛经、不孕、性交不适、月经异常等表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少弱精子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其病因复杂多样,目前临床上仍有部分少弱精子症的病因未明,称为特发性少弱精子症。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少弱精子症发病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中医学认为“肾精亏虚”为少弱精子症的核心病机,临床上采用补肾益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肾精”与肠道菌群具有相似性,在少弱精子症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紊乱与中医“肾精亏虚”病机有共通之处,且补肾益精类中药可调节肠道菌群紊乱,这或许是补肾益精法有效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机制之一。基于此,该文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中医补肾益精法治疗少弱精子症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少弱精子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复杂,病变广泛,而且易复发、临床治疗效果不满意,不管是在西医还是中医上,内异症至今仍为妇科临床治疗的难点、科学研究的热点。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一些国内学者开始从体质学角度研究内异症的发生,辨别内异症患者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制定防治原则,继以应用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等方法,调整内异症患者的体质偏颇,以制约其发生、发展、转归,达到防治内异症的目的。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相关文献,总结内异症的发生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血瘀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主要致病因素。血瘀的形成与内异症的经血逆流过程、血管生成过程密切相关。内异症的根本发病机制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而正气与现代人体免疫功能存在内在联系,其治疗亦需从调节正气、改善脏腑功能入手。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著名中医学专家罗元恺教授认为气血瘀积是内异症的关键病机,治法以活血化瘀为主,兼行气止痛,软坚散结,方选自创之罗氏内异方。经过长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罗氏内异方治疗内异症的效果确切,且作用机制可从组织形态、细胞学及血管内环境进行阐释。现通过分析罗老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创制罗氏内异方的思路,及现代药理研究对罗氏内异方作用机制的阐释等方面,探讨罗老治疗内异症的经验,望对罗元恺教授经验的推广、继承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雌激素依赖炎症性疾病,西医采用对症治疗,无根治之法,且手术治疗复发率高,究其主要原因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未能完全探明,因此,对于本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结合临床治疗发现,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且针对不同的证型予以专方专药,才能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构建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不仅可以帮助明确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而且可对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构建病证结合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进行总结,并对造模方法的选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程安然  崔德芝 《中草药》2024,55(8):2792-2799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作为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且死亡率逐年上升。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DC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治疗DCM的潜在靶点。基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调控疾病的特点,目前已证实其在改善DCM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故通过总结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中药治疗DCM的机制与优势,为DCM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肥胖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肥胖的多种综合治疗方法中,中医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其多从痰湿辨证入手,但作用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许多研究不仅发现痰湿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还揭示了免疫机制在肥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概述痰湿型肥胖的外周及肠道免疫机制,发现痰湿型肥胖者脂肪组织中I型免疫相关细胞增多,随其分泌的促炎因子增多表现为慢性低度炎症,肠道免疫机制则与肠道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及菌群的调节失调相关。并进一步探讨化痰祛湿中药治疗肥胖的潜在机制,为从痰湿论治肥胖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如何提高老龄化人群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肠道微生物在衰老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影响着机体的衰老状态。肠道微生物群被称为"第二基因组",大量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的重要性。在老年人中,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降低。肠道生理功能、饮食结构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机体免疫功能减退、肠道菌群也发生相应改变,肠道菌群与免疫、促炎和抗炎因子平衡等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与衰老相关的慢性疾病相关。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也可能引发衰老型相关疾病,本文从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研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指以全身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能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高血压致病和发展受遗传、环境、表观遗传、肠道微生物等因素影响,它们是促进血压水平和血管阻力变化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跨细胞膜传递信号转导并介导人体生理所需的大量细胞反应的跨膜受体的最大和最多样...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严重威胁着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和查阅文献,发现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理,探讨治疗方法,更好地防治本病,把观点阐明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吴振宁  王琦  秦雪梅  田俊生 《中草药》2023,54(14):4713-4721
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至今其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阐明。尽管不断有新的抗抑郁药物问世,但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根治抑郁症仍然是一大难题。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证实,菌群紊乱及其代谢失调与抑郁症发生发展息息相关。对脑-肠轴的现代与传统研究、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抑郁症的相关性、中药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矫正作用进行综述,为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药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性精神疾病,以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致残率为临床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但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对抑郁症的病因病机进行探析,认为脏气虚弱、情志不遂乃发病基础,气郁血亏、形神颓废为病变表现特点,肝郁脾虚、心神失养乃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9.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盆底肌协调障碍、肛门内括约肌功能障碍、肠道神经系统病变、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随着微生物研究技术的发展,肠道微生态多样性与FC的相关性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逐渐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在FC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FC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对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粪菌移植和中医药治疗FC的研究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FC的治疗及后续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