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WT1基因是目前公认的与肾母细胞瘤直接相关的抑癌基因.作为一种双重作用的转录调控因子,WT1基因在胚胎肾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在散发的肾母细胞瘤患者中,WT1基因的突变率并不高,但WT1基因的突变对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经过、病理类型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影响.新近发现的WTX基因也是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抑癌基因,虽然WTX与WT1基因突变之间没有交叉,但两者都表达在目前认为是形成肾母细胞瘤的胚胎肾多能干细胞中,它们的异常突变可能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肾母细胞瘤中RB基因突变,探讨RB基因突变与肾母细胞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SSCP法结合DNA测序对肾母细胞瘤的手术标本进行RB基因全部外显子的突变筛查。结果:25例肾母细胞瘤中5例显示有缺失,4例检出SSCP电泳迁移率的改变,2例经测序证实为单碱基置换。其中1例(W28)为第756个密码子的第2个碱基发生A→C的颠换,另1例(W31)为第26内含子距5′端28个碱基处发生T→C的转换。结论:RB基因突变涉及肾母细胞瘤的发生,提示肾母细胞瘤的发生为多次遗传改变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m23基因蛋白在小儿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结构型、淋巴结转移关系,为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24例小儿肾母细胞瘤中nm23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24例小儿肾母细胞瘤标本中,I、II期及无转移组nm23基因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II期及转移组。nm2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转移抑制正相关,与肾母细胞瘤分期负相关(P<0.05)。结论检测小儿肾母细胞瘤中nm23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预测肿瘤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realtimeRT PCR检测WT1基因表达方法 ,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外周血WT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 建立realtimeRT PCR方法 ,采用PEABI 770 0PCR仪检测ALL 37例患儿、非白血病 1 3例和 1 8例正常儿童外周血WT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ALL初发 1 3例WT1基因的表达量为 (1 0 5~ 1 0 6 )拷贝 / μgRNA ,部分缓解 1 2例ALL患者的表达水平为 (1 0 2 ~ 1 0 4 )拷贝 / μgRNA ,ALL完全缓解 1 2例表达水平为 (0~ 1 0 2 )拷贝 / μgRNA。 结论 WT1基因在ALL外周血中有高水平表达 ,可作为疗效考核及监测微残留病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肾母细胞瘤BWR1A突变的筛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发现的印迹基因BWR1A突变与胚胎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及DNA测序,对55例肾母细胞瘤进行印迹基因BWR1A突变检测,以瘤旁组织为对照。结果:发现6例肾母细胞瘤标本第9外显子有异常泳动带。DNA测序其中1例1093位G缺失,产生终止密码TGA。结论:BWR1A基因突变涉及胚胎性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5例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ALD)患儿及其中2例的母亲进行ABCD1基因突变分析。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5例X-ALD患儿ABCD1基因的10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直接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正常ABCD1基因序列比对,确定突变位点和突变形式。同时测定30例健康儿童ABCD1基因序列以明确突变位点是否为基因多态性。结果伴ABCD1基因突变3例,1例为外显子6上518位氨基酸的点突变,为Arg518Gly(CGG→GGG);2例为外显子1上8个碱基缺失(134del8)。同时在外显子7上发现4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别为Gly551X(GGC→GGT)、Arg554His(CGT→CAT)、Gln567Arg(CAA→CGA)和Val582Ile(GTC→ATC)。2例患儿的母亲均未检测到突变。结论3例X-ALD患儿证实存在ABCD1基因突变,其中外显子1的8个碱基的缺失(134del8)为新发现的突变;新发现中国人外显子7的4个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别为Gly551X、Arg554His、Gln567Arg和Val582Ile。 相似文献
16.
WT_1蛋白在肾母细胞瘤与肾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WT1基因在肾发育和肾母细胞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 2 7例不同胎龄肾脏和 17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WT1蛋白的表达。结果 WT1蛋白在小胎龄肾组织中未成熟的肾小球细胞核表达阳性率为 5 7.1% ,在大胎龄肾组织中肾小管细胞浆表达阳性率为46 .2 % ,在肾母细胞瘤的胚基上皮成分中表达阳性率为 41.2 % ,间质成分无表达。结论 WT1基因对胎肾的早期分化和后期发育成熟都有重要作用 ;WT1表达异常与肾母细胞瘤的发生和组织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肾母细胞瘤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肾母细胞瘤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方法手术获取9例肾母细胞瘤及瘤旁残留肾组织,提取DNA后用亚硫酸氢钠处理,巢式PCR扩增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DNA片段,测序,检测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发现1例16个CpG岛位点中有10个存在甲基化(10/16),相应瘤旁残留肾组织无甲基化(0/16);在另1例瘤组织中检测到12个CpG岛位点存在甲基化(12/16),但仅有8个CpG岛位点与上例相同,另外4个位点不同。结论肾母细胞瘤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与瘤旁残留肾组织甲基化情况有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家系SCN1B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共收集GEFS 家系6个,采集40份外周血,并取健康对照组外周血50份。提取基因组DNA,设计7对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选取符合条件的PCR产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对个别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结果6个先证者和50名健康对照进行SCN1B的5对外显子筛选时,均未发现异常带出现。6个先证者的PCR产物测序结果与基因组序列相比对,也未发现碱基改变。结论全面性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是一种复杂综合征,本组家系中未发现SCN1B基因突变,GEFS 具有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有热性惊厥(FS)和(或)癫家族史的儿童失神癫(CAE)患儿进行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γ2亚单位基因(GABRG2)进行突变筛查,探讨GABRG2基因是否是CAE的易感基因。方法收集30例有FS和(或)癫家族史的CAE患儿(男17例,女13例;发病年龄3岁~10岁6个月)的家系资料,采集患儿及患儿父母的外周血并抽提DNA,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法对其GABRG2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30例有FS和(或)癫家族史的患儿家系中,共有71例受累者。其中仅表现为FS16例,CAE30例(其中6例有FS病史,12例有FS家族史,15例有癫家族史,3例同时有FS和癫家族史),失神发作7例(其中3例失神发作前有FS病史),分类不明的癫18例。30例CAE患儿均未发现GABRG2基因突变,但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中315T>C、208T>C和588C>T为已知的SNP,IVS+8C>A为新发现的SNP。结论有FS和(或)癫家族史的CAE患儿,GABRG2基因不是其主要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1个汉族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家系WT1基因突变及其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1个汉族SRNS家系先证者及其单卵孪生姐姐、父母和大姐;健康对照人群为50例尿检正常的汉族成年人。取所有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WT1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及其周围的部分内含子序列,对PCR产物直接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先证者患儿临床表型为不完全型Denys-Drash综合征,其孪生姐姐临床表型为孤立性SRNS。在该对单卵孪生姐妹中均检测到WT1基因1180C>T(R394W)杂合突变,在先证者父母及其大姐和50例健康对照人群未检测到该突变;此外,还在对该孪生姐妹检测到3个相同的WT1基因多态性——126C>T、903A>G和IVS7-32C>A。结论本研究在1个汉族SRNS家系临床表型不同的单卵孪生姐妹中发现了相同的WT1基因R394W杂合突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