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外动脉栓塞化疗用氟脲嘧啶白蛋白微球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用乳化热固化法制备适合于颈外动脉栓塞化疗头颈部肿瘤的5-FU白蛋白微球,收 率80% 士 5%,呈圆球体,平均粒径54.0nm,药物含f为11.2%,包封率86. 0% 。通过动态透析糸统完成 了体外释药试验。动物实验表明,该微球可达到理想的栓塞效果,能保证局部组织中较高的药物浓度,有 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小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顺铂白蛋白微球家兔肝动脉栓塞后体内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常规注射剂为对照,研究了顺铂白蛋白微球家兔肝动脉栓塞后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血清铂浓度的测定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所得血浓度数据用MCPKP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实验结果:顺铂白蛋白微球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_(1/2Ka)0.21h,T_(1/2a)1.55h,T_(1/2a)75,52h,T_(max)0.69*C_(max)0.51mg·L ̄(-1);T_(1/2a),T_(1/2β)均比注射剂明显延长(P<0.01),峰浓度远远低于注射剂初浓度(P<0.001)。表明檄球剂具有靶向制剂长效、高效、低毒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动脉栓塞微球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微球输到靶组织或靶器官,阻断对靶区的血液供应。本文主要介绍了动栓微球在肿瘤治疗和止血方面的原理与应用,按成球材料对其进行分类,并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将超声分散法制得的油包平阳霉素明胶微球乳剂s/o分散于3%豆磷脂水溶液中,形成复合乳剂s/o/w。复乳中s/o微珠的粒径为17.07±8.68μm。其含药量为14.86~15.00mg/ml,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动物实验表明:其血药浓度平稳持久,具有良好的淋巴亲和性,并可能降低肺毒性。且流动性和通针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阿昔洛韦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优化阿昔洛韦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工艺,并对其形态学性质、载药量、体外释药进行考察。方法 用乳化热固化法制备微球,用动态透析法进行体外释药。结果 微球平均粒径为(0.94±0.15)μm,载药量为(16.07±1.04)%,体外释药方程1-Q=0.815 e-0.66402t+0.1625e-0.01657tt1/2α=1.044 h,t1/2β=41.82 h。结论 微球外观圆整、均匀,体外释药符合长效制剂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家兔皮下给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考查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体内释药行为和神经阻滞效果。方法以家兔为实验对象,以注射剂为对照组,采用改良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内布比卡因血药浓度,以针刺疼痛反应圈半径大小评价其麻醉效果。结果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剂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tmax=0.313h),浓度高(cmax=2.374μg·mL-1),药物代谢速度快。由于微球的突释作用和随后的缓慢释放,使得微球组血药浓度出现双峰现象,并长时间维持较低水平,实验组MR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药效学实验表明,微球组皮下给药最大麻醉圈直径显著小于注射剂对照组(P<0.01),而微球组局麻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微球组与注射剂组相比,药物扩散少,局部麻醉作用持续时间长,说明微球组在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阿霉素白蛋白微球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伟  任军 《中国药学杂志》1992,27(11):656-658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栽体,制备了含阿霉素的微球,粒径15~100μm,大部分为50±10μm,含药量为9.485%。作为抗癌长效制剂,初步临床试用于肝癌患者4例,显示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草乌肝靶向白蛋白微球的制剂学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目的:探索以中药草乌抗肝癌有效成分———醚溶性生物碱为原料制备肝靶向白蛋白微球的可行性。方法:以常温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微球,电子扫描显微摄影进行形态研究,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包封率,动态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微球平均粒径0 .153μm ,内载药量为8 .6 ~9 .9μg·mg -1,体外释放特性符合双指数双相动力学模型和单指数加Higuchi 平方根定律;室温条件下贮存3 个月质量稳定。结论:以中药草乌抗肝癌有效部位为原料制备白蛋白微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卡铂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和体外性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制备可生物降解的卡铂白蛋白微球。方法:以白蛋白为载体,用乳化直接加热固化法制备了卡铂白蛋白微球。结果:微球外观呈米黄色,平均粒径58.2μm,药物含量(11.26±0.48)%,包封率(84.5±3.6)%。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突释效应,2h后的药物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其释放曲线方程为:Q=21.90+8.50t(d),r=0.9958,t50=3d。微球在4℃和37℃贮存3个月,其外观、粒径及含药量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本法工艺简便,重现性好,所得微球稳定,药物包封率高,体外药物释放符合零级过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NA/PMs)的肝动脉栓塞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在DSA下对新西兰大白兔行肝动脉造影注入NA/PMs,观察NA/PMs对兔肝动脉栓塞作用;进行NA/PMs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肝动脉介入实验,评价NA/PMs对两种动物的毒性作用。结果兔肝动脉栓塞前,肝脏血管造影清晰,栓塞后10 min造影,远端微血管消逝,肝动脉增粗、迂曲,3 d时可见肝脏轻微肿胀,7 d后肿胀明显减轻,14 d出现小片状梗死灶。急性毒性实验显示,NA/PMs组小鼠的死亡率和肾毒性明显低于去甲斑蝥素组(P〈0.05),且无其它明显的脏器损害。大鼠肝动脉介入给药后,病理切片显示NA/PMs栓塞于肝窦前小动脉,且栓塞后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AST,ALT均在栓塞后1 d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7 d左右恢复正常水平(P〉0.05)。栓塞后白细胞出现一过性升高,第3天达峰值,第7天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去甲斑蝥素-海藻酸/聚酸酐微球具有良好的肝动脉末梢栓塞作用,且微球制剂能明显降低去甲斑蝥素的体内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炎琥宁(YH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琥宁类药物的研发和进一步探讨炎琥宁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炎琥宁与BSA的相互作用。283.15 K、298.15 K和313.15 K温度下,根据 S-V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KSV)和速率常数(Kq);根据L-B双倒数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出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根据Hill方程计算出 Hill系数(nH)。结果:3个温度下的BSA荧光强度随着炎琥宁浓度升高,有规律地降低;KSV、Kq、KLB、Kb、n和nH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ΔG<0,ΔH<0,ΔS<0;n约等于1;nH大于1。结论:炎琥宁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炎琥宁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炎琥宁与BSA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表明炎琥宁与BSA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炎琥宁在体内可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炎琥宁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nH大于1,表明炎琥宁有正协同作用。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炎琥宁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BSA腔内疏水环境的极性减弱,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炎琥宁(YH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琥宁类药物的研发和进一步探讨炎琥宁在生物体内与蛋白质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同步荧光光谱研究炎琥宁与BSA的相互作用。283.15 K、298.15 K和313.15 K温度下,根据 S-V方程计算出猝灭常数(KSV)和速率常数(Kq);根据L-B双倒数方程计算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LB);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结合常数(Kb)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出焓变(ΔH)、熵变(Δ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根据Hill方程计算出 Hill系数(nH)。结果:3个温度下的BSA荧光强度随着炎琥宁浓度升高,有规律地降低;KSV、Kq、KLB、Kb、n和nH值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ΔG<0,ΔH<0,ΔS<0;n约等于1;nH大于1。结论:炎琥宁与BSA形成基态复合物从而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反应热力学参数值,可推断炎琥宁与BSA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炎琥宁与BSA可形成一个结合位点,表明炎琥宁与BSA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作用,炎琥宁在体内可被蛋白质储存和转运。生成自由能变ΔG为负值,表明炎琥宁与BSA的作用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nH大于1,表明炎琥宁有正协同作用。两者的结合部位主要位于亚螺旋域ⅡA中。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炎琥宁对BSA构象产生一定的影响,使BSA腔内疏水环境的极性减弱,结合位点更接近于酪氨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橙皮素和橙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的异同,探讨黄酮类化合物A环7位羟基糖苷化与否对结合血清白蛋白的影响。方法: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橙皮素和橙皮苷与BSA的作用。结果: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效率明显高于橙皮苷;橙皮素对BSA的荧光猝灭以静态猝灭为主,而橙皮苷对BSA的荧光猝灭既有静态猝灭作用,也有动态猝灭作用;橙皮素与BSA结合的K a值明显大于橙皮苷;橙皮素结合BSA的位点与荧光发射基团的距离比橙皮苷的小;橙皮素与BSA之间的作用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而橙皮苷与BSA的作用主要是疏水作用力。结论:橙皮素与BSA的结合能力明显强于橙皮苷,说明橙皮素比橙皮苷更容易被血清蛋白贮存和运输。  相似文献   

14.
丁香苦苷在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丁香苦苷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采集血样,固相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Multi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T1/2(α)=2.655 min,T1/2(β)=16.54 min,AUC=272.32μg.mL-1.min,CL=0.0371 mL.min-1,K12=0.124 min-1,K21=0.0908 min-1。结论:丁香苦苷在体内分布快,起效迅速,消除也快,体内滞留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芪总皂苷提取物对牛血清白蛋白(BSA)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秋水仙碱组(C组)、黄芪总皂苷提取物低剂量组(D组)、黄芪总皂苷提取物中剂量组(E组)、黄芪总皂苷提取物高剂量组(F组),每组10只.采用皮下多点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免疫性诱导大鼠肝纤维化进行造模.造模后,C~F组分别按0.1 mg·kg-1·d-1,15,30,60 mg·kg-1 ·d-1剂量ig给药.55 d后,分别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及Ⅳ型胶原(Ⅳ-c)的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黄芪总皂苷提取物可使BSA免疫性诱导的肝组织纤维增生、变性和坏死明显减轻.黄芪总皂苷提取物各组大鼠血清ALT,AST,HA,LN,PC-Ⅲ,Ⅳ-C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P<0.01).病理组织学观测结果显示,黄芪总皂苷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黄芪总皂苷对BSA所致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分别评价了齐多夫定及其乙酸酯 (AZT-E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类型、共存金属离子对结合的影响。 方法: 在不同温度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AZT,AZT-Es分别与BSA的相互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 结果: 在温度为289~310 K时,AZT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以静态猝灭为主;AZT-E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低温下为静态猝灭,高温下静态和动态猝灭共同作用;上两种体系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以摩尔比约 1:1结合;同步荧光光谱显示,AZT-Es的加入使BSA的酪氨酸残基和色氨酸残基构象同时发生了变化,与BSA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在298 K时共存Ca2+,Zn2+,Mg2+,Cu2+,Pb2+等金属离子对两种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微乎其微。 结论: 不同温度条件下AZT,AZT-E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不同;两种体系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金属离子对两种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脉健方药物血清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组织酶离法分离培养家兔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实验分为不同浓度的脉健方药物血清组和正常血清组,观察血清对ASMC 生长分裂、噻唑蓝(MTT)降解和 DNA 合成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脉健方药物血清均能抑制ASMC 的生长分裂、MTT 降解和 DNA 合成,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脉健方能抑制 ASMC 的增殖,这可能是其抗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黄芪甲苷及环黄芪醇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 方法: 固定BSA浓度,依次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或环黄芪醇,扫描其荧光猝灭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 结果: 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均能对BSA的荧光发生淬灭,猝灭类型属于静态猝灭;在293 K下,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35×104,8.51×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726 4,0.731 2,在310 K温度下,二者与BSA的结合常数均略有下降。二者与BSA的结合过程均属于焓变小于零、熵变大于零、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的自发过程,与BSA的作用力类型为静电作用为主。同步荧光光谱显示二者均对色氨酸残基构象产生影响,对酪氨酸残基构象影响较小。 结论: 本实验阐明了黄芪甲苷和环黄芪醇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金银秀  曾苏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1):860-862
 目的建立美西律对映体在人血清白蛋白中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手性衍生化试剂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异硫氰酸酯(GITC)对美西律进行柱前手性衍生化。衍生产物以乙腈-0.01mol·L-1磷酸二氢钾(pH4.5)缓冲液(1∶1)为流动相,用C18色谱柱分离,以R-艾司洛尔为内标,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实验表明,R-美西律与S-美西律的分离度良好。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美西律对映体在0.1~40.0mg·L-1内呈线性关系,r=0.9995。结论该方法结果准确,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美西律对映体的蛋白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微球内葡激酶突变体(K35R,DGR)的存在状态和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方法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微球内DGR的二级结构的变化,并纤溶活性测定法考察了pH和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表面对DGR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包封的DGR的二级结构明显发生了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β-折叠受到微扰的结果,并未影响微球内DGR的稳定性;②体外释放时,微球内PLGA的降解产物产生的酸性微环境会导致DGR变性,在内水相中加入Mg(OH)2纳米粒可以抑制DGR的变性聚集;③对PLGA吸附DGR的研究表明,PLGA表面对DGR的吸附是离子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也是造成DGR失活的重要原因。结论PLGA对DGR的包封会导致蛋白质药物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但是并不影响微球内DGR的稳定性;导致微球内DGR变性失活的主要原因是微球内的酸性微环境,碱性添加物可以抑制这种变性失活。PLGA表面对蛋白质药物的非特异性吸附也会导致部分DGR的失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