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糖尿病大鼠后能够降低其血糖。目的:综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胰岛再生方面的作用与研究现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derive mesenchymal stem cell,islet cell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3年7月至2011年12月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岛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5篇。结果与结论:目前,移植胰岛治疗糖尿病已取得良好疗效,但由于胰岛来源匮乏和异种或异体来源的胰岛引起免疫排斥反应而难以使众多糖尿患者受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方便,容易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且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若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可望解决胰岛细胞来源和免疫排斥问题。文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指出了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成人和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 比较成人和胎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差异,为临床选择使用MSC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正常人和胎儿骨髓单个核细胞,在SF培养基中进行MSC培养,测定生长曲线。电镜观察MSC形态,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SMC表型测定和细胞周期分析;SA方法测定Ⅰ,Ⅲ型胶原和vWF因子表达。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苏丹黑染色及骨钙蛋白和脂蛋白酯酶mRNA的表达等来检测细胞向成骨,成脂肪细胞分化情况。结果 从成人和胎儿骨髓中可培养出MSC,并保持多向分化潜能。两者在细胞形态,生长特性,表面抗原表达等方面是相似的。胎儿骨髓MSC的扩增潜力及多向分化能力明显强于成人MSC。成人骨髓MSC的粘附功能则强于胎儿。结论 从成人及胎儿骨髓中可分离培养出MSC,在体外有效扩增且保持其低分化状态和多向分化能力。胎儿MSC较成人MSC更原始,具有更大的多向分化和体外扩增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而成人MSC支持造血,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和重建造血的功能则强于胎儿,具有更广泛的临床移植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干细胞动员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腹腔注射L-精氨酸制备大鼠SAP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骨髓干细胞移植组(MSC)、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G-CSF)及MSC+G-CSF组(n=48),各组再按术后不同观察时间段分为12 h,24 h,48 h,72 h亚组(n=12).在术后相应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的死亡率,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Bax,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和细胞凋亡指数,同时检测血清中TNF-α,IL-6,AJJT,AST,LDH,CRP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死亡率有所降低,肝脏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减轻,24 h后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减少(P<0.05),肝脏Bax蛋白24 h后明显下调(P<0.05),Bcl-2蛋白明显上调(P<0.05),血清TNF-α,IL-6,ALT,AST,LDH,CRP含量24 h/48 h后明显降低(P<0.05).与MSc组和G-CSF组相比,MSC+G-CSF组48h后对各指标的改善情况更显著(P<0.05),MSC组与G-CS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自体骨髓MSC移植与动员能有效保护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肝脏的损伤,可能与MSC的病理再生修复、抗炎症及抑制细胞凋亡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人骨髓干细胞在中空纤维滤器中直接扩增并诱导分化为类肝细胞,从而直接构建成生物人工肝反应器的可行性. 方法 取志愿者骨髓血,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扩增至107数量级后种植入中空纤维滤器,继续培养扩增10 d后,以含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rhHGF)、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rhFGF-4)、重组人制瘤素M(rhOSM)等细胞因子的培养液诱导分化,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白蛋白、甲胎蛋白(AFP)水平;诱导18 d后检测氨代谢、安定代谢及尿素合成等功能.培养结束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消化滤器内细胞白蛋白表达率.培养全过程监测滤器内培养液葡萄糖浓度变化. 结果 ①扩增培养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中空纤维滤器内种植后的葡萄糖摄取量呈进行性升高,在诱导分化期保持相对平稳,诱导培养结束时细胞总数达109数量级.②进行诱导培养后6 d,培养上清液中出现AFP,12 d达到峰值;9 d出现白蛋白并持续进行性升高;诱导培养18 d时,滤器内细胞总体氨清除速率为2.0~2.7 mmol/24 h,尿素产生速率为1.8~2.2 mmol/24 h,安定清除速率为3.2~3.8 mg/24 h.③21 d滤器内细胞白蛋白表达率为66.18%~76.91%. 结论 人骨髓干细胞可在中空纤维滤器内扩增,并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生物人工肝反应器.  相似文献   

5.
磁标记大鼠肾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R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对移植入大鼠正常肾脏的Fe2O3-PLL标记MSCs进行MR成像并探讨其成像技术。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Fe2O3-PLL标记细胞。将标记和未标记细胞经左肾动脉移植入大鼠肾脏,移植后即刻,第1、3、5、8天应用MRI对移植细胞进行活体示踪并与肾脏组织切片对照。结果MSCs的Fe2O3-PLL标记率近100%。标记细胞移植后T2WI肾脏皮质区信号强度明显下降,持续至移植后第8天。组织学分析见绝大多数标记细胞分布于肾小球内。结论1.5T磁共振仪可对移植入正常肾脏的Fe2O3-PLL标记细胞进行活体成像,T2WI信号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检测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骨髓干细胞水凝胶复合物注射前后心功能,评价该方法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56只兔建立左室前壁AMI模型,制备BrdU标记骨髓干细胞(BMSCs)水凝胶复合物.AMI后1周存活兔52只分为4组行梗死区心外膜注射:①处理组(A组),BrdU标记BMSCs水凝胶复合物;②阳性对照组(B组),BrdU标记BMSCs;③材料组(C组),BrdU标记后水凝胶;④空白组(D组),等量胎牛血清.分别于AMI造模前、AMI造模后1周及心外膜注射处理后4周对4组兔进行超声检查.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前壁舒张末期厚度(AW)、左室射血分数(LVEF),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分析左室前壁、前室间隔基底段、中段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Vs)及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VE).结果 与AMI造模前比较,AMI造模后1周4组AMI模型兔LVDd显著增大,AM厚度显著变薄,LVEF显著减低,梗死局部Vs、VE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MI造模后1周比较,心外膜注射后4周材料组与空白组LVDd、AM厚度、LVEF及梗死局部Vs、VE无显著变化;处理组与阳性对照组LVDd显著减小,AM厚度显著增厚,LVEF及梗死局部Vs、VE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处理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 骨髓干细胞水凝胶复合物可有效治疗心肌梗死,改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梗死局部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NYHA心功能Ⅱ~Ⅳ级、心肌存在灌注缺损且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均通过冠脉动脉造影于冠状动脉内分别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随访3个月并记录不同时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等指标,并通过24hHolter方法记录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术后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与1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降低(P<0.05),对照组较术前降低(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体外培养和扩增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建立稳定的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取正常成人骨髓,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LG-DMEM培养液培养、扩增后,进行倒置显微镜观察,测定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行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培养扩增获取的成人骨髓MSCs形态均一,增殖能力强。所获得细胞CD44表达阳性,CD19、CD15、CD45、CD34、CD38、CD4、CD8表达阴性。结论:所建立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可获取骨髓黏附细胞中一组独特的细胞群,具有MSCs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存在灌注缺损、拟择期行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2组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及99mTeSPECT检查进行疗效及风险评价。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3个月时均较术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PKH 26荧光标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PKH26体外荧光标记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方法 培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按PKH26标记程序进行标记后培养,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观察标记后人MSCs生长状态、荧光强度变化和传代培养效果。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观察标记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标记后MSCs呈红色荧光,标记率达100%,体外连续传代培养7代后,荧光标记细胞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荧光标记细胞百分比逐渐减低。PKH26标记MSCs的生长形态、生长活力、nucleostemin、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表达及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不发生改变。结论 PKH26荧光标记人MSCs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该方法对MSCs转归、可塑性及MSCs移植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胰岛移植为有望根治糖尿病的一种方法,而移植排斥问题阻碍了移植的开展,诱导受体对供体移植物的免疫耐受是解决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糖尿病小型猪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动物骨髓,离心弃上清。取单核细胞层,洗涤后加入L-DMEM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为1×10^9L^-1。培养48h后换液去除未贴壁的细胞,依据贴壁培养法分离和扩增间充质干细胞。取第5代细胞作为移植供源,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0L^-1。四氧嘧啶制备糖尿病小型猪模型,随机分为骨髓细胞组和干细胞+骨髓细胞组,经肝门静脉分别植入胰岛细胞、骨髓细胞,胰岛细胞、骨髓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骨髓细胞输注较单纯骨髓细胞输注能显著延长同种异体小型猪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P〈0.05),同时受体血清胰岛素能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能显著延长猪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并促进胰岛移植物正常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的众多研究都是通过体外加入生长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但该方法细胞因子用量大,成本高,随着培养次数的增加,其成软骨潜能明显降低。 目的:混合培养人关节液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共培养系统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和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无菌操作下抽取健康志愿者的膝关节液,将其与P3代细胞混合用于实验,分为3组,关节液+完全培养基,关节液+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全培养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完全培养基。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情况,分别于诱导后第7,14,21天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结果与结论:人关节液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培养后,细胞增殖速度减慢,由长梭形变为多角形、椭圆形,细胞外基质呈甲苯胺蓝异染性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说明关节液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有正性促进作用,关节液中可能含有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物质。  相似文献   

13.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为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已被证实有效,但不同诱导方法之间的差别尚无报道。目的:通过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行为对比及生化指标的检测,观察采用不同诱导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移植对脊髓损伤疗效的差别。方法:取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进行化学诱导和生物因子诱导后,收集备用。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8只,采用脊髓半横切法建立大鼠的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1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损伤部位局部注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化学诱导组局部注射化学诱导成的神经元样细胞,生物诱导组局部注射生物诱导成的神经元样细胞,DMEM培养液组局部注射细胞培养液。对48只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伤后1,2,3,4,6,8,10,12周进行BBB评分,并于第12周末对损伤部位进行取材做组织切片,观察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模型建立后12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化学诱导组和生物诱导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明显优于DMEM培养液组(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化学诱导组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别(P=0.4363),生物诱导组恢复效果好于前2组(P〈0.05)。生物诱导组大鼠运动功能持续恢复显著好于其他3组。脊髓组织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化学诱导组近似,脊髓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样细胞崩解、空洞形成少于DMEM培养液组,生物诱导组神经损伤修复效果最佳。提示化学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经过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修复神经损伤的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别:而经过生物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后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明显优于未经诱导和化学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年来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移植物排斥、造血恢复延迟、免疫重建缓慢而增加感染及早期移植相关死亡,以及供、受体组织不相容引发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成为了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作为造血微环境重要组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由于其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可进行体外扩增、具有多分化潜能、促进造血和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以下就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半相合骨髓移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经8Gy^60Coγ射线照射后,BALB/c(H-2^d)雌性小鼠分为两组:MSC组,尾静脉输注经cm—DiI膜染剂标记的CB6F1(H-2^bd)雌性小鼠的MSC和CB6F1雄性小鼠的骨髓及脾的单个核细胞;对照组,单独输注CB6F1骨髓及脾的单个核细胞。观察两组移植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亚群,ConA和LPs刺激的T、B淋巴细胞增殖,供受者及第三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供者骨髓及脾细胞在受者胸腺、骨髓和脾脏的植入率,供者MSC在受者体内分布,急、慢性GVHD的发生率和生存分析。结果移植后90天(+90天)内,MSC组CD3阳性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30天MSC组CD3CD4双阳性细胞百分比和CD4/CD8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T细胞增殖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组+14天后B细胞增殖功能开始恢复,+30天达到正常值,而对照组+60天才恢复到正常值。供受者的MLR中MSC组的RR值始终低于对照组;第三者MLR中MSC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天MSC组受者骨髓和脾中的sry基因多于对照组。移植后MSC主要集中在胸腺、骨髓、肝、小肠,并且大量扩增。对照组急性GVHD发生率高于MSC组(P〈0.05),+90天对照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GVHD,MSC组+120天后出现慢性GVHD,程度轻于对照组。MSC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SC促进骨髓干细胞植入,加快C1M淋巴细胞恢复,促进体液免疫恢复,减少GVHD发生率,并且在受者胸腺、骨髓、肝、肠和心内膜下大量扩增,起到修复损伤作用,提高半相合骨髓移植动物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IFN-γ)对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免疫活性的影响,阐明IFN-γ与MSC在免疫抑制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①ELISA法检测IFN-γ(终浓度100 ng/ml)对正常人骨髓来源MSC前列腺素E2(PGE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影响.②RT-PCR法检测100 ng/ml IFN-γ作用下MSC内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表达水平变化.③体外刺激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增殖,并与正常人骨髓来源MSC共培养,检测T细胞增殖水平;在共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重组人IFN-γ(100 ng/ml)及鼠抗人IFN-γ单克隆抗体(单抗,5μg/ml),检测T细胞增殖水平变化.结果 ①MSC单独培养24 ~ 48 h可检测到PGE2、HGF、TGF-β1三种细胞因子表达;IFN-γ可促进MSC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实验组及对照组PGE2、HGF、TGF-β1表达水平分别为(1715.5 ±628.6) pg/ml对(1344.5±709.4) pg/ml;(4031.8±1496.8) pg/ml对(2452.4±1375.3)pg/ml;(1753.5±413.8) pg/ml对(1026.6±450.5) pg/ml,P值分别为0.001、0.011及<0.001].②MSC单独培养48 h后,RT-PCR法未检测到IDO基因表达.与IFN-γ共培养后,IDO基因呈高水平表达.③在体外MSC可以显著抑制T细胞增殖,外源性IFN-γ不影响MSC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0.4±10.9)%和(36.7±7.4)%,P=0.272];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抗IFN-γ单抗后,MSC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显著减弱[T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0.4±10.9)%和(23.9±7.6)%,P =0.002].结论 MSC组成性表达PGE2、HGF及TGF-β1等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在一定水平IFN-γ作用下,MSC分泌上述3种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上调,IDO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MSC免疫活性增强.骨髓MSC在体外可以显著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IFN-γ与MSC在免疫抑制中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背景:移植胰岛及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已初见成效,但由于胰岛来源匮乏和免疫排斥反应而研究受阻。目的:移植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观察其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免疫细胞染色等检测诱导情况。SD 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移植诱导胰岛样细胞的实验组,实验组经肾包囊移植诱导后的胰岛样细胞,对照组移植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观察移植后糖尿病大鼠血糖和体质量变化。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经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因子诱导后可以向胰岛样细胞转化。细胞移植后,对照组大鼠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大鼠血糖与对照组和移植前相比较,明显降低(P<0.05)。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含肝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的诱导体系可诱导成胰岛样细胞,经诱导的细胞有一定胰岛素分泌能力,将诱导后细胞通过肾包囊途径移植入糖尿病大鼠体内,可降低大鼠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对B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进行鉴定。用加速器辐射去除MSC增殖分化能力。检测加入骨髓MSC前后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并对其进行凋亡分析;比较Transwell非接触培养与直接接触培养中,MSC对活化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观察骨髓MSC作用前后,活化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能力,以及B淋巴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结果 ①MSC不能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MSC抑制LPS活化的B淋巴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依赖性。②MSC不能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Transwell非直接接触培养组中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较直接接触培养组的作用弱,提示MSC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包括物理性接触抑制和非接触抑制。③骨髓MSC抑制活化的B淋巴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G、IgM和IgA;MSC作用下,B淋巴细胞表面HLA-DR、CIMO、CD80和CD86的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 骨髓MSC在体外可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泌功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0.
Fn、TPO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血小板生成素(TPO)融合基因修饰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影响.方法 构建携带Fn-TPO融合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以其对骨髓MSC进行基因修饰;观察Fn-TPO基因在骨髓MSC中的表达,以及基因修饰后骨髓MSC的体外增殖、黏附造血细胞和分泌TPO的能力;并将脐血CD34+细胞接种到基因修饰后骨髓MSC形成的滋养层,培养7d观察修饰后骨髓MSC对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和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携带Fn-TPO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且以该逆转录病毒载体对骨髓MSC进行体外基因修饰;Fn、TPO基因在骨髓MSC内能够正常转录;基因修饰后的骨髓MSC体外增殖能力[(6.92±0.77)×104/ml]与对照组[(7.18±0.89)×10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修饰组和对照组黏附造血细胞能力分别为0.188±0.018和0.167±0.017(P<0.01),分泌TPO能力分别为(7.46±0.59)ng/ml和(5.58±0.37)ng/ml(P<0.01),细胞分泌TPO的能力不受培养时间的影响,但受细胞生长状态影响;2×104脐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经基因修饰后骨髓MSC联合必要细胞因子体外扩增7 d,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比例、BFU-E、CFU-GM及CFU-GEMM分别为(29.9±2.7)×104、(33.3±2.8)%、109.3±4.1/1×104CD34+细胞、163.7±7.1/1×104CD34+细胞、13.3±1.5/1×104CD34+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 Fn-TPO基因修饰能够增强骨髓MSC黏附造血细胞、分泌TPO及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