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肠泰制剂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小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不同剂量治疗组(4.3 g/kg与17.1 g/kg)、美沙拉嗪对照组和硫唑嘌呤对照组。造模7d内,观察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的超微结构;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炎症;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结肠组织TNF-α、IL-6、IFN-γ、IL-10;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体质量、DAI和结肠长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组织中TNF-α、IL-6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显示炎性细胞明显浸润,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复方肠泰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复方肠泰制剂对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升高以及肠道免疫功能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脏在肠黏膜屏障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6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A、B、C、D组分别于脾切除术后7、30、60、90 d用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检测肠黏膜通透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法检测末端回肠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壳牢素-1(C1audin-1)的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 blot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对照组的L/M比值为(0.308 ±0.082);脾切除术后7 d L/M比值降至(0.145±0.061)(P=0.003),术后30和60 d的L/M比值分别为(0.266±0.097)和(0.256±0.08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d L/M比值为(0.139±0.07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术后7、30、60 d的ZO-1强阳性表达(5/10,6/9,6/10)与对照组(8/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90 d强阳性表达(2/8)下降明显(P=0.03).术后7、30、60 d的Occludin染色强阳性表达(4/10、4/9和5/10)与对照组(9/10)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90 d组强阳性表达(3/8)下降明显(P=0.03).实验各组的Claudin-1染色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Western blot显影图像进行定量分析,ZO-1的灰度值术后90 d下降明显(P=0.03),Occludin的灰度值术后30、90 d下降明显(P=0.03和0.02),而C1audin-1的灰度值各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脾切除短期内和一段时间后能降低大鼠肠黏膜通透性,术后90 d能明显降低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表达,而对C1audin-1的表达没有影响.脾脏影响肠黏膜屏障与改变紧密连接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黄连提取物小檗碱(BBR)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干预作用,探讨BBR治疗UC的可能机制。 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BBR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复制UC模型,灌胃给药7 d,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并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SP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肠道干细胞(ISCs)标志物LGR-5和TERT的含量。 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药物治疗后小鼠的DAI评分均下降(P<0.01),结肠组织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后同期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BBR组的DAI评分显著下降(P<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BBR低、高剂量组结肠组织中LGR-5和TERT的含量均升高(P<0.05)。 结论 BBR通过抑制ISCs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维持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稳态,从而有效抑制UC小鼠的结肠炎症,对UC的发生发展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德国  武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34-35,38
目的评价复合膳食纤维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7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4例,随机分为传统内科治疗(C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不溶性膳食纤维(IDF)=1:2,T1组]、能全素+膳食纤维组(SDF:IDF=1:3,T2组),每组各8例。检测营养治疗前、营养治疗7d后检测血清中的D-乳酸含量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C组、T1组、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较营养治疗前时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较C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2组营养治疗7d后,D-乳酸和DA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膳食纤维在保护患者肠黏膜屏障、修复肠道损伤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6.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炎症性肠病(IBD),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患者常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及腹痛。目前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而免疫学因素是UC研究中的热点[1]。作者前期针对UC与肠道黏膜免疫因子关系进行了论述,本文针对UC与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为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难治性疾病.UC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缺乏特异有效的药物.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药理学研究进展,从我国特有的中医药中探寻中药有效成份治疗UC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中药提取物具有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分化、抑制凋亡、调节免疫、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但其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本文对中药提取物对UC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及机制做一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苓桂术甘汤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大鼠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AMI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别为模型组,苓桂术甘汤低剂量(2.1 g/kg)、中剂量(4.2 g/kg)、高剂量(8.4 g/kg)组,另设假手术组,连续处理4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心脏和回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D-乳酸、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回肠组织闭合蛋白(Occludin)、带状闭合蛋白(zonula occludens-1,ZO-1)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出现明显的心肌损伤及炎症细胞浸润,回肠组织发生肠黏膜脱落,绒毛和腺体稀疏,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学变化,血浆D-乳酸和LPS含量升高,回肠组织Occludin和ZO-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下调,回肠组织TNF-α、IL-6、IL-1β及心脏组织TNF-α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苓桂术甘汤各剂量组均可改善AMI后大鼠心肌和肠道组织损伤,降低血浆D-乳酸和LPS含量,上调肠组织Occludin和ZO-1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降低回肠组织TNF-α、IL-6、IL-1β及心脏组织TNF-α的含量(P<0.05)。结论 苓桂术甘汤改善AMI后大鼠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与调节肠道通透性、降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余颖聪  郑亮  姚云斌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685-687,F0002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动态变化,并评估其与肠道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1、模型2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药物干预,模型1和2组以三硝基苯磺酸和无水乙醇灌肠制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别在实验第8天、第4天、第8天宰杀取标本,检测血清中活性氧、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丙二醛的动态变化,并与肠黏膜损伤指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模型纰血清中活性氧、丙二醛以及损伤指数于第4天开始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则在第4天降低,在第8天有所回升,但没有达到正常水平(P〈0.01)。模型组肠黏膜线粒体肿胀变圆球形且内容物有缺失,嵴略肿胀并有缺失;线粒体数量有减少。结论TNBS诱发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氧自由基参与其急性发病,肠黏膜线粒体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FODMAP饮食联合美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肠道黏膜炎性因子及通透性的作用。方法 从40只雄性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健康对照组(A组),其余30只利用TNBS灌肠法制作UC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普通饮食+美沙拉嗪组(C组)和低FODMAP饮食+美沙拉嗪组(D组),其中C、D为治疗组,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比较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pathology score, HS)、大体标本评分(gross score, GS)、炎性因子及肠道黏膜通透性。结果 造模后,与A组比较,B组大鼠DAI、结肠黏膜HS、GS、黏膜中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后,A组和B组大鼠DAI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治疗组DAI均呈现下降趋势,且D组下降趋势更明显;与B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结肠黏膜HS、GS、肠道黏膜炎性因子表达水平、肠道黏膜通透性显著下降,且D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FODMAP饮食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大鼠可以提高其疗效,不仅可以改善其症状,促进大鼠结肠黏膜损伤修复,而且可以显著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缓解其炎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硫氢化钠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7只UC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硫氢化钠组,每组9只,另取8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大鼠于模型复制成功后第3天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混悬溶液0.5 g/(kg·d)灌胃给药,硫氢化钠组大鼠于同时间腹腔注射1 mL硫氢化钠溶液(100μmol/L,1次/d,连续7 d),模型组和对照组于同时间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抗氧化反应元件(Nrf2/ARE)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硫氢化钠组大鼠血清IL-8水平、TNF-α水平升高(P <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硫氢化钠组大鼠血清IL-8水平、TNF-α水平降低(P <0.05)。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硫氢化钠大鼠结肠黏膜组织CM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对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3例,按照用药不同,分成美沙拉嗪组(n=47)和柳氮磺吡啶组(n=46),于用药前和用药1疗程、2疗程后,比较两组免疫功能、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肠黏膜恢复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Ig A、Ig G、Ig M、Fas/Fas L及CD4+、CD8+和CD4+/CD8+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药1疗程、2疗程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显著变化,且用药1疗程后的各项指标与2疗程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美沙拉嗪组用药1疗程、2疗程后Ig A、Ig G、Ig M、CD4+、CD4+/CD8+显著高于柳氮磺吡啶组,Fas/Fas L、CD8+显著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用药前,两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用药1疗程、2疗程后,两组各项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用药1疗程与用药2疗程各项指标间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用药1疗程、2疗程后DAO、LAC、PCT、LPS、D-LA均显著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用药前,两组肠黏膜临床症状总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1疗程、2疗程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下降,美沙拉嗪组显著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结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采取美沙拉嗪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肠黏膜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与调节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银杏叶提取物(EGB 761)对肠炎模型小鼠结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3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EGB 761组,建立动物模型;每天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粪便隐血及结肠组织病理学的表现,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测定结肠组织中occludin-1等紧密连接蛋白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体质量下降,饮水和进食明显减少,EGB761干预治疗后小鼠的体质量回升明显;EGB 761组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少,炎症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occludin和zo-1荧光分布较正常对照组分散,荧光强度减弱,边缘粗糙;经EGB 761干预后EGB 761组荧光仍沿细胞膜分布,强度较正常对照组稍减弱,但仍强于模型组.结论 EGB 761能有改善肠炎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加强其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对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92只7周龄雌性C57 BL/6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3只:对照组正常饮水,模型组饮用2% DSS7d,在第8天时换成不含DSS的灭菌纯净水饮用7d,FMT预防组在饮用DSS建模的同时给予FMT灌胃处理,FMT治疗组在饮用7dDSS模型建成后进行FMT灌胃处理7d.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变化和疾病活动度,并收集每日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在第7、14天末分别处死10只小鼠,采集血液标本进行TNF-α和D-乳酸测量,留取结肠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紧密连接相关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 FMT治疗组小鼠体质量、疾病活动程度和结肠长度较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模型组显著改善(P<0.01).FMT治疗组血清D-乳酸和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 <0.05,0.01).透射电镜可见FMT治疗组结肠上皮的损害及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和上皮完整性较模型组显著改善.FMT治疗及预防处理后ZO-1和Occludin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高(P<0.C5,P<0.0I).FMT预防及治疗都能显著改善DSS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促进乳杆菌属增殖而抑制拟杆菌属和颤螺菌属的生长.结论 FMT预防及治疗都能显著改善硫酸葡聚糖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促进乳杆菌属增殖而抑制拟杆菌属和颤螺菌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通腑颗粒对抗生素相关性大鼠的肠道微生态屏障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比较通腑颗粒2种主要成分大黄、厚朴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80只,以4 g/kg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制备抗生素相关性肠炎模型,将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大黄组、厚朴组、通腑颗粒组和模型组,模型制作成功后开始给药。观察各组体质量变化、内毒素情况。取大鼠结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4种菌的培养与计数。同时取各组大鼠空肠组织做常规固定、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下降,治疗后通腑颗粒组大鼠较大黄组、厚朴组体质量明显增加。通腑颗粒组、大黄组与厚朴组内毒素浓度降低,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腑颗粒、大黄与厚朴均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作用,通腑颗粒组疗效更优。模型组小肠黏膜病理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治疗后通腑颗粒组与大黄组比较,小肠黏膜病理损伤明显降低。结论抗生素相关性肠炎大鼠存在肠黏膜屏障损伤;中药通腑颗粒、大黄、厚朴可以有效减轻肠黏膜损伤,纠正大鼠的肠道菌群紊乱,中药通腑颗粒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吲哚并[3,2-B]咔唑-6-甲醛[6-formylindolo(3,2-b) carbazole,FICZ]活化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对C57BL/6小鼠肠急性缺血再灌注(I/R)后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C57BL/6小鼠18只,分成假手术组、I/R组和FICZ干预(I/R+FICZ)组,每组6只.小鼠肠I/R模型:肠系膜上动脉夹闭30 min,再灌注6h.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蛋白质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观察肠黏膜AhR与ZO-1的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肠黏膜明显肿胀,部分绒毛脱落、变粗,甚至倒伏、断裂,而I/R+FICZ组肠黏膜无明显肿胀,绒毛结构相对完整,形态接近正常;免疫荧光显示I/R后肠上皮表面ZO-1连续性明显破坏,而I/R+FICZ组肠上皮ZO-1连续性明显恢复.肠上皮蛋白定量分析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和I/R+FICZ组小鼠小肠上皮ZO-1表达分别下降50.7%和32.3%(P<0.05);I/R+FICZ组较I/R组小肠上皮ZO-1表达上调37.2%(P<0.05).结论 FICZ预处理可有效缓解小鼠急性I/R对肠黏膜结构与功能的损伤,可能机制是上调ZO-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的影响,探讨甘草泻心汤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采用Mayo评分系统评估疾病活动度,采用IBDQ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同时采集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7、IL-23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P<0.05);治疗后2组Mayo评分均下调(P<0.01),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IBDQ评分均升高(P<0.05~0.01),治疗组IBDQ量表中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UC患者血浆IL-17、IL-23均下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IL-17、IL-23下调更显著(P<0.01)。结论 甘草泻心汤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UC,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甘草泻心汤下调UC患者血浆IL-17、IL-23水平,参与免疫调节,可能是其治疗本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溶液联合二甲基硅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清洁效果及对血清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7年7月在宜昌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服用甘露醇250?ml,观察组服用2?L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溶液和50?ml二甲硅油,观察并评估两组患者肠道清洁效果,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清洁度为Ⅰ、Ⅱ级的患者数分别为27和16例,患者肠道清洁效果优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泡量为Ⅰ、Ⅱ级的患者数分别为31和14例,患者气泡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数为15次,与对照组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UC患者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23受体表达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23受体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溶液联合二甲基硅油的肠道清洁度较高,抑制hs-CRP分泌,改善临床症状,但具体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疗效和IL-6/STAT3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调节作用,以揭示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甘草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6组。以TNBS/乙醇法造模后分别以生理盐水、美沙拉嗪及甘草泻心汤各剂量灌胃。14d后检测血清ALT、AST、BUN及Cr含量,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结构改变,免疫组化分析结肠组织IL-6、STAT3及磷酸化STAT3的蛋白表达,以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IL-6及STAT3的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ST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ALT、BUN、Cr无明显变化(P>0.05),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肠组织IL-6和STAT3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且STAT3活化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甘草泻心汤各剂量组血清AST含量明显降低(P<0.01),美沙拉嗪组及甘草泻心汤中剂量组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肠组织IL-6、STAT3和磷酸化STAT3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IL-6和STAT3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甘草泻心汤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病理结构改变,尤以中剂量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结肠组织中IL-6水平,抑制IL-6/STAT3信号转导通路,降低STAT3表达与活化有关。甘草泻心汤对TNBS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对严重烧伤所致肠黏膜损害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30 %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烧伤组(B)?谷氨酰胺组(G)?乌司他丁组(U)?谷氨酰胺联合乌司他丁组(G+U),各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等体积的营养液?G组每天给予30%总氮量的谷氨酰胺,U组于伤后每日静注乌司他丁,G+U组联合使用谷氨酰胺及乌司他丁?观察烧伤前及烧伤后第l~7天大鼠的氮平衡变化,同时检测烧伤后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6的含量?结果:烧伤后两组大鼠的氮平衡?D-乳酸?DAO?TNF-α及IL-6均显著高于烧伤前(P < 0.01);G组的氮平衡明显高于B组,而血浆D-乳酸?DAO 活性及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B组(P < 0.05或P < 0.O1);U组TNF-α及IL-6含量显著低于B组(P < 0.05,P < 0.O1);G+U组D-乳酸?DAO ?TNF-α?IL-6均显著低于B组?结论:谷氨酰胺和乌司他丁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减轻烧伤后肠道损伤,降低血浆炎症介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