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行为状态及产妇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产妇及其新生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1 h内及5~6 h的啼哭时间及啼哭次数、出生时及出生2 h的体温变化、首次母乳喂养效果及喂养方式、产妇子宫复旧情况。结果:研究组新生儿1 h内及5~6 h的啼哭持续时间及啼哭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2 h的体温水平显著优于出生时及对照组(P0.05)。研究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40 d后,研究组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产后子宫复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有效改善新生儿啼哭的行为状态,提高体温水平及母乳喂养率,加速产妇子宫复旧。  相似文献   

2.
王玉霞  张建军  陈艳 《妇幼护理》2022,2(17):3953-3956
目的 探讨母婴皮肤接触干预对新生儿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0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于我院分娩的新生 儿 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方式将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干预。分析对比两组的体温情况、母乳喂养情况以及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 在新生儿出生 后的 1h、2h、4h,观察组的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开始母乳时间、吮吸持续时间、母乳喂养量均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生后 6h 内啼哭次数及啼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 9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30%(P<0.05)。结论 母婴早期接触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可以提升新生儿体温,提高母乳喂养时间、吮吸 持续时间、母乳摄入量,提高首次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正常分娩的单胎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开展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新生儿不同时间段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差异,比较2组产妇及新生儿的睡眠质量、首次母乳喂养得分、喂养成功率差异,随访2组新生儿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1 h内、1~5 h的啼哭次数以及平均啼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妇睡眠质量得分以及新生儿睡眠质量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首次母乳喂养总得分及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42 d时,观察组新生儿的身长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有助于改善产妇和新生儿睡眠质量,减少新生儿啼哭持续时间,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产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对加快新生儿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于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具体方法以及护理效果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足月新生儿资料60例,纳入为本次课题观察对象,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对所选60例新生儿进行分组,给予其中一组产科常规护理干预,一共30例纳入成为对照组,剩余一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干预的前提下配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一共30例纳入成为研究组,比较两种护理干预措施之后两组新生儿的整体护理效果差异情况。结果:接受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研究组新生儿出生之后1h、2h和4h体温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新生儿啼哭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啼哭持续时间以及开始母乳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吸吮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中为新生儿提供护理工作中应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保证新生儿体温水平,降低啼哭次数,减少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以及啼哭持续时间,使新生儿的吸吮时间得以延长,应该给予大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选取足月新生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余数分组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干预组新生儿进行常规产科护理后与母亲进行1h的母婴早期皮肤接触,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产科护理。观察干预组新生儿在母婴皮肤接触期间和出生后第5-6h期间的行为状态,并实录其发出的有声音的啼哭。干预结束后采用访谈法了解干预组母亲对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的感受和评价,对照组也在相应的时间段进行观察和录音。结果干预组新生儿在出生后1h内和第5-6h期间的啼哭次数少于对照组,啼哭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两个时间段两组新生儿行为状态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访谈结果显示,干预组新生儿及其母亲可以接受1h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减少新生儿出生后1h内和第5-6h期间的啼哭次数和啼哭持续时间,增加新生儿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呼吸操在产褥期产妇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呼吸操;比较两组产妇产褥期每次哺乳时的泌乳量、平均子宫复旧时间、平均恶露持续时间.结果 观察组每次哺乳时泌乳量情况好于对照组、平均子宫复旧时间以及恶露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联合呼吸操训练有利于产褥期产妇乳汁分泌,缩短产褥期产妇子宫复旧及恶露持续时间,促进产褥期产妇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后即刻母婴皮肤接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70例正常分娩的单胎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干预,观察组采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结果:在啼哭次数、啼哭持续时间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睡眠、母乳喂养及母亲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6月于本院正常分娩的单胎产妇共4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新生儿娩出后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观察比较两组不同干预措施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出生1 h内,两组新生儿啼哭次数和啼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4~5 h期间,观察组新生儿啼哭次数和啼哭持续时间同样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30 min内启动母乳喂养率、90 min内完成母乳喂养率、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率、出院前母乳喂养率和3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产后24 h宫底高度下降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子宫复旧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能有效提升新生儿睡眠质量和母乳喂养率,促进母亲子宫复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作用与发展前景。方法:将60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新生儿出生进行常规产科护理后,与母亲进行1 h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产科护理。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基线体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2、4 h,观察组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开始母乳喂养时间、吸吮持续时间及母乳喂养量表得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为50%,观察组为9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提高新生儿出生后的体温,提高与优化首次母乳喂养情况和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皮肤接触持续90 min对新生儿体温、安全感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将在北京市3所医院分娩的320例正常产妇及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仰卧放置在产妇腹部,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新生儿俯卧于产妇胸前持续90 min后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断脐并给予常规护理操作后,将新生儿放置于产妇腹部进行母婴皮肤接触30 min。比较两组新生儿体温的变化情况,出生后90 min内啼哭次数,出现觅食反射的时间及早吸吮、早开奶的时间。结果 296例产妇及其新生儿完成研究,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46例。两组比较,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 30 min、60 min、90 min、120 min体温均高于对照组,体温波动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90 min内啼哭次数少于对照组、觅食反射出现时间早于对照组、第1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母婴皮肤接触持续90 min有利于维持新生儿体温,增加新生儿安全感,促进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出生后不同时间开始母婴皮肤接触对足月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足月自然分娩新生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早接触组(SSC组)新生儿出生后5 min实施母婴皮肤接触60 min,延迟接触组(D组)出生后30 min再行母婴皮肤接触60 min,对照组(C组)出生后120min内不行母婴皮肤接触.监测出生后2 h内新生儿啼哭持续时间、新生儿心率、体温变化及唾液皮质醇水平.结果:出生后5 min内行皮肤早接触较30 min后再行皮肤接触更有利于促进新生儿心率平稳和体温恢复,减少新生儿啼哭时间,降低唾液皮质醇水平,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后尽早给予母婴皮肤接触能显著降低新生儿出生早期的应激反应,更好地维持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稳定,使新生儿处于更加安静舒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泌乳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1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泌乳初始时间、泌乳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泌乳初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乳量充足产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使产妇泌乳时间提前,增加产妇泌乳量,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满足新生儿喂养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肤接触联合音乐疗法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60例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音乐疗法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皮肤接触干预。对比两组产妇的泌乳量、睡眠质量及新生儿啼哭的次数、时间。结果干预后,研究组产妇泌乳量充足率(90.00%)及睡眠质量良好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啼哭次数少于对照组,啼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产妇及新生儿行皮肤接触联合音乐疗法,能有效提高产妇的泌乳量及睡眠质量,减少新生儿啼哭次数,缩短啼哭时间,促进产妇产后快速康复,有利于新生儿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14.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和母乳喂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足月新生儿50例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干预组新生儿在此基础上与母亲进行1 h的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分别在新生儿出生后即刻、1 h、2 h、4 h测量腋窝温度;对两组新生儿首次母乳喂养和42 d母乳喂养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即刻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皮肤接触1 h、2 h、4 h,干预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提高新生儿体温,提高首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产后早期实施乳房按摩对产妇泌乳及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从2014年2月~2016年1月于该院进行分娩的产妇214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7例.所有产妇均进行常规的产后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产后乳房按摩干预.对比两组产妇泌乳及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观察组开始泌乳时间、母乳量满足需要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产后1d、2d、3d时泌乳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每日吐奶次数、每日哭闹次数、体重下降、胎便排空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在产后2d、产后3d乳房胀痛人数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产后早期实施乳房按摩可有效提前泌乳时间、且能增加泌乳量,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并减轻产妇乳房胀痛情况.  相似文献   

16.
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喂养和母亲子宫复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喂养和母亲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在宁夏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产科选取顺产的产妇60例,按照分段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产妇接受常规产科护理后与新生儿进行1 h的母婴皮肤接触,并在随后住院的3 d内每天进行母婴皮肤接触两次,每次1 h,对照组产妇只进行常规产科护理.测量两组产妇产后2 h、第1天、第2天的宫底高度;用母乳喂养测量工具(BAT)评估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电话随访产妇产后42 d时新生儿的喂养方式.结果:干预组产妇产后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42 d纯母乳喂养率、子宫复旧的程度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提高纯母乳喂养率,促进产妇子宫恢复.  相似文献   

17.
唐永红 《当代护士》2006,(6):109-110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产妇泌乳及新生儿体重增长的影响.方法将200对母婴随机分成实验组(100对)和对照组(100对),对照组行常规出院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满月时比较两组产妇泌乳和新生儿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产妇泌乳充足率和新生儿体重增长正常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够促进产妇泌乳,有利于新生儿体重正常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产后母婴分离产妇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按住院时间将18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护理干预,包括生活与基础护理干预、心理干预、乳房护理干预、健康教育.结果: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对新生儿康复的信心、产后48 h内泌乳率、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对母婴分离产妇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满足其护理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和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剖宫产照护模式的构建及分娩后母婴立即皮肤接触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择期手术产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手术照护模式,观察组实行家属陪伴产妇剖宫产分娩及分娩后母婴立即皮肤接触,比较产妇术前焦虑、术中镇静止痛麻醉用药、满意度及新生儿体温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前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新生儿出生30 min体温与出生60 min体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中追加镇静止痛麻醉药的概率是观察组的6.152倍(P<0.001);主动要求追加镇静止痛麻醉药的概率是观察组的2.660倍(P=0.158)。结论家属陪伴产妇剖宫产分娩及分娩后母婴立即皮肤接触有利于减轻产妇焦虑,减少镇静止痛麻醉药的使用,提高满意度,并促进新生儿体温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恢复及泌乳的影响。方法:将35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7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离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初次泌乳时间、泌乳频率、纯母乳喂养率;出院前1 d评价产妇自护能力、产妇新生儿护理正确率。结果:实验组产妇产后离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初次泌乳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泌乳频率、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自护能力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可促进初产妇产后早期离床和泌乳,提高产妇自护能力及新生儿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