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S受体-1(NPSR1)、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6例FD患者,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组77例,上腹痛综合征(EPS)组59例,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NPSR1、IL-6、CGRP...  相似文献   

2.
5羟色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它与胃肠动力、内脏高教感性密切相关,参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发展,更深入的了解5羟色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间的相关性,对深入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效果均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本文对5羟色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供基础与临床的进一步研究作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国外报道 ,大约 15 %~ 30 %的成年人有过消化不良病史[1 ] ,在一般门诊中 ,消化不良占病人总数的 2 %~ 3% ,其中一半左右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FD)。广州地区统计显示 ,消化不良占普通门诊病人总数的 11% ,占消化门诊的 5 3% [2 ] ,其中 ,相当一部分病人是功能性消化不良。FD定义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 ,可包括餐后饱胀 ,早饱 ,恶心 ,呕吐等症状 ,但经胃镜或其他方面的检查 ,未发现全身性或消化道其他方面的疾病。罗马II标准将烧心 ,反酸…  相似文献   

4.
林懋惺  杨丽 《医学综述》2007,13(5):398-400
目前认为胃肠动力异常和内脏感知障碍、胃肠分泌异常是肠易激综合征(IBS)产生的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已证实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参与IBS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使用5-HT受体调节剂治疗IBS已成为热点。本文简要综述5-HT受体及其特异性调节剂在IBS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茯苓甘草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大鼠的效果及对血清中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茯苓甘草汤高剂量组、茯苓甘草汤中剂量组、茯苓甘草汤低剂量组、多潘立酮组。采用低温盐酸灌胃法造模,取材后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及5-羟色胺(5-HT)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模型组FD大鼠与正常组大鼠比较,血清中MTL、GAS和5-HT的含量均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茯苓甘草汤高剂量组、茯苓甘草汤中剂量组、茯苓甘草汤低剂量组以及多潘立酮组与模型组比较,FD大鼠血清中MTL、GAS及5-HT的含量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茯苓甘草汤高、中、低剂量组及多潘立酮组间在提高血清中MTL的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于提高血清中GAS、5-HT的含量,茯苓甘草汤低剂量组与其余给药组相比疗效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茯苓甘草汤高、中、低剂量各组能够提高FD大鼠血清中MTL、GAS及5-HT的含量,能够缓解FD大鼠的症状,这可能是治疗F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5-羟色胺(5 hydroxytryptamine,5-HT)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功能的调控.5-HT及其类似物通过与不同亚型、不同部位的5-HT受体结合,对疼痛信号产生抑制或易化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下行的5-HT能神经元能够激活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而发挥镇痛作用,且镇痛作用的强弱与5-HT能神经元的受体类型和分布密度有关.在外周,5-HT受体能够参与疼痛信号的传导,与痛觉过敏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中枢和外周不同亚型5-HT受体在不同部位对疼痛信号的调控作用,为急慢性疼痛治疗与康复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作用靶点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易感性差异的中脑边缘系统5-羟色胺转运体(5-HTT)和5-羟色胺1A受体(5-HT1AR)机制.方法 15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2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建立CUS模型,根据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和强迫游泳试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测评指标将大鼠分为高、中、低易感组.在应激模型建立后分别处死高、低偏爱组和对照组大鼠各8只,原位杂交检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区5-HTT和5-HT1AR的表达.结果 高易感组三个脑区5-HTT的灰度值高于低易感组,3组脑区灰度值分别为:mPFC区169.20±8.23,143.53±5.31、Nac区177.41±5.68,158.65±5.24、VTA区174.16±5.61,158.65±4.8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易感组三个脑区5-HT1AR的灰度值低于低易感组,3组脑区灰度值分别为:mPFC区113.98±7.46,125.90 ±3.30、Nac区112.11 ±5.50,125.06±3.97、VTA区103.11±6.05,115.57 ±3.1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脑边缘系统VTA-NAc-mPFC环路中5-HT1AR高表达状态和5-HTT低表达状态与大鼠CUS高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5-羟色胺(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胞内信使,大量存在于消化系统,少量分布于血小板与神经系统,与人体多种生理病理活动密切相关.其在脑内可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的调节,如睡眠、摄食、体温、精神情感性疾病等.5-HT信号系统包含多个受体及亚型,其异常表达可引起中枢系统与外周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和5-羟色胺1 A受体(5-HT1 AR)在吗啡精神依赖易感性差异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将大鼠分为高、低偏爱组,采用原位杂交对成瘾密切相关的3个脑区: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内5-HT转运体和5-HT1 A受体mRNA的表达在依赖和戒断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大鼠依赖状态下,5-HT转运体mRNA的表达在mPFC,VTA,Nac 3个区域,高吗啡CPP组显著低于低吗啡CPP组,而5-HT1 A受体mRNA的表达却相反,高吗啡CPP组显著高于低吗啡CPP组(P<0.05);在戒断状态时正好相反,5-HT转运体mRNA的表达在mPFC,VTA,Nac 3个区域,高吗啡CPP组显著高于低吗啡CPP组,而5-HT1 A受体mRNA的表达却是高吗啡CPP组显著低于低吗啡CPP组(P<0.05).结论:5-HT转运体和5-HT1 A受体可能参与了大鼠吗啡易感性差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5-羟色胺及其受体与抑郁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作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和低治疗率等特点,其神经生物学机制远未阐明。目前一线抗抑郁药主要基于"单胺策略"而研发,主要包括单胺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受体配体药物等。尽管效应明确,但也存在有效率不高、起效延迟等较严重缺陷。长期研究证实,抑郁症与5-羟色胺(5-HT)神经系统功能低下密切相关(经典单胺假说);现代单胺理论认为,5-HT及其单胺自身受体(如5-HT1A等)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调节与抑郁症治疗密切相关。近些年对5-HT及其转运蛋白和受体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如对5-HT转运体连锁区域中短(S)等位基因在情绪及认知方面积极作用的发现,5-HT相关受体新拮抗剂或激动剂药理学作用的发现等。5-HT能药物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2011年在美国上市的5-HT1A部分激动和5-HT重摄取抑制双靶标新药维拉唑酮)。本文就近年来5-HT神经调节与抑郁症之间关系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弓形虫病淋巴结炎组织中5-HT及5-HT1 AR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弓形虫病淋巴结炎组织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共用的生物学语言:5-HT与5HT1AR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icture^TM二步法检测淋巴结炎组织中的弓形虫、5-HT及5-HT1AR。将弓形虫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分析两组5-HT与5-HT1AR的检测结果。结果50例淋巴结炎组织中有16例弓形虫阳性。5-HT与5-HT1AR阳性标志物在两组淋巴结炎组织中分布大致相似,主要位于副皮质区的T淋巴细胞、淋巴滤泡生发中心B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等部位。5-HT在两组的表达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0.005),而5-HT1AR在两组的表达强度无差异(P〉0.05)。结论弓形虫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5-HT与5-HT1AR表达强度的变化,可能与弓形虫病淋巴结炎的发生与病情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估参苓胃消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方法用随机、对照、开放、平行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入选108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片,治疗组予以参苓胃消胶囊加多潘立酮片,治疗2W。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胃排空及胃感觉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W均可明显改善FD患者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及恶心等症状。治疗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11.12±3.73),治疗后为(6.63±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症状总积分为(10.73±3.64),治疗后为(8.04±3.43),较治疗前也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FD患者的总症状改善率为(45.98±19.44)%,对照组的总症状改善率为(27.15±13.35)%,两组总症状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改善FD患者的胃排空及感觉功能,治疗组效果更佳。结论参苓胃消胶囊具有改善FD临床症状及胃肠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唾液菌群的差异.方法 收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唾液标本,提取总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本中细菌的16S rRNA-V4区进行DNA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组唾液中的菌群以变形菌门为主,健康对照组以拟杆菌门为主.功能性消化不良唾液菌群的Chao1、ACE、Shannon指数分别为1 295、1 351、4.93,健康对照组为1 001、1 019、5.28.PCoA可基本将两组间的唾液菌群区分开.LEfSe分析发现两组间有差异菌群共有16个,包括普式菌属、奈瑟菌属及变形菌门等.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唾液有其特征性的菌群组成,以变形菌门为主,但两组间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无差别,奈瑟菌属是两组间差异显著的细菌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娜  鹿博 《现代医学》2013,(10):748-750
目的:探索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卯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意义,为F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80例确诊为FD且Ⅳ尸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改善FD症状+胛根除的综合治疗和改善FD症状的单一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上腹痛综合征(EPS)、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的积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卯根除成功患者与失败患者相比,EPS、PDS积分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其FD症状均有显著改善。结论:胛是否根除对FD症状的改善不具有直接的临床意义,在改善FD症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药物本身,而非根除HP。  相似文献   

16.
鼠脾虚证与胃窦及十二指肠组织5-HT及其受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燕玲  夏天 《医学争鸣》2000,21(5):S087-S089
目的 探讨脾虚证与胃窦及十二指肠组织的 5 - HT及其受体的关系 .方法 成年 SD大鼠 30只随机分为 3组 .A组 :脾虚组 ( n=10 ) ;B组 :对照组 ( n=10 ) ;C组 :四君子汤治疗组 ( n=10 ) .采用免疫组化和医学图像分析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测定各组大鼠胃窦及十二指肠 5 - HT细胞的数目、面积、平均灰度、细胞内 5 - HT含量及 5 - HT受体阳性细胞内 5 - HT受体的含量 .结果  1A组大鼠胃窦 5 - HT细胞的数目 ( 10 6±8) .HP- 1 ,面积 ( 35 .1± 4.0 )μm2 ,5 - HT含量 ( 0 .337± 0 .0 5 0 )AU,5 - HT受体含量 ( 0 .345± 0 .0 75 ) AU均高于 B组 ( P<0 .0 5或 P<0 .0 1) ,平均灰度 ( 12 0± 8)较 B组降低 ( P<0 .0 5或P <0 .0 1) ;A组大鼠十二指肠 5 - HT细胞的数目 ( 10 9± 5 ) .HP- 1 ,面积 ( 30 .2± 2 .2 )μm2 ,5 - HT含量 ( 0 .341± 0 .0 31)AU ,5 - HT受体含量 ( 0 .319± 0 .0 31) AU均高于 B组 ( P<0 .0 1) ,平均灰度 ( 12 3± 4)较 B组降低 ( P<0 .0 1) . 2 C组的上述指标测定结果与 B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 胃窦及十二指肠组织 5 - HT及其受体含量的增高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有可能是脾虚证的一种重要病因或病机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健康人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EGG)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探讨胃电与胃窦机械收缩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 Polygraph 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对11例健康人和14例FD患者连续5h同步记录体表胃电和胃窦幽门、十二 压力变化。结果 健康人胃电功率随消化间期移告发一复合运动(MMC)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2期时增高,绝迹 1期的2倍,3期最高,绝迹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电图异常与胃排空的相关性.方法:使用PolygrafID四导胃电分析系统和不透X线标志物法测定5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胃电活动和餐后5 h的胃排空情况.结果:FD患者排空异常占31.4%,胃电异常占72.6%.胃电正常的患者与胃电异常的胃排空率差异无显著性.患者胃排空和胃电图异常时,胃电图节律紊乱,主频正常,部分患者合并餐后主功率不增加.轻度、中度及重度者胃排空率无明显差异;胃电异常率重度者较轻度、中度者明显增高(P<0.05),轻度与中度症状之间、Hp阳性与Hp阴性的胃排空率差异均无显著性,Hp阳性的胃电异常率高于Hp阴性(P<0.05).有或无活动性胃炎的胃电异常率及胃排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胃电异常在FD的发病中有一定意义;胃排空延缓与胃电异常无明显联系;重度症状患者和Hp阳性患者胃电异常率明显增高;胃炎有无活动性与胃电图及胃排空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