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心肌病是除外冠状动脉疾病或高血压等糖尿病继发性损害之外独立存在的特异性心肌损害,是糖尿病患者发展为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衰老和代谢异常之间的关系密切,而研究证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蛋白家族可通过去乙酰化作用调节寿命及代谢。现主要以沉默信息调节因子蛋白家族、衰老及糖尿病心肌病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展开本综述,以进一步阐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基因作为治疗靶点的潜能。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类独立的特异性心肌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室舒张功能受损和心功能不全.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能量代谢紊乱、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心肌间质纤维化、微血管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多个方面导致其发生、发展.临床中部分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后仍可并发糖尿病心肌病.因此,进一步探究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可望为糖尿病心肌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不断上升。糖尿病心肌病(DCM)是糖尿病主要的心脏并发症之一,其特征为左室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也可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甚至猝死。DC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其与心肌细胞的糖代谢、脂代谢与能量代谢异常,以及心肌纤维化、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等多种因素有关。本文将从细胞、组织、分子水平等方面对DCM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独立于高血压、冠心病的特异性心肌病。糖尿病心肌病的经典发病机制包括代谢紊乱、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凋亡、微血管病变等。近年来发现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与糖尿病心肌病密切相关,可能是糖尿病心肌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对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为防治糖尿病心肌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约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人数的2/3。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慢性低度炎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血管钙化和高凝状态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可加快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的进展。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心脏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可导致心功能异常并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文综述了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当前及未来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姚安宁 《内科》2011,6(5):482-485
糖尿病心肌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种特异性心肌病,独立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已知心脏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心脏舒张功能不全,晚期以收缩功能不全为主,容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代谢紊乱、心肌电生理改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异常等多个方面。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仍有困难,本文就糖尿病心肌病的由来和它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2)家族是一类保守的去乙酰化酶蛋白家族,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多种生物中,具有依赖NAD+的去乙酰化酶和ADP-核糖转移酶活性。Sir2在染色质沉默、基因调控、代谢调节和细胞寿命调节等众多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去乙酰化酶活性以及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调节染色质结构、修饰转录相关因子,实现对基因转录的调节。本文重点对Sir2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黄海  宋成运  李运田 《心脏杂志》2013,25(2):246-249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是糖尿病性心肌病(DCM)的统一发病机制。本文就氧化应激引起DCM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综述,提示DCM患者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氧化应激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武琦  吕祥威  姚艳敏  徐彤彤 《山东医药》2011,51(43):114-115
研究显示,各种心血管并发症如大中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均与糖尿病(DM)有关,而微血管病变(除视网膜和肾脏病变外)也可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病理性改变。1972年Rubler等将这种DM患者在无冠心病和高血压情况下发生的心室功能紊乱定义为DM性心肌病。现将近年来DM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脂联素水平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早期糖尿病(DM)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究SIRT1对脂联素的调控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42只,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10)、DM组(n=10)、DM+白藜芦醇(RES)组(n=11)和DM+尼克酰胺(NIA)组(n=11)。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DM大鼠模型。进行基础代谢和血清学检测,HE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结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Western blotting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肝组织SIRT1和脂联素受体(AdipoR)等表达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与DM组相比,空腹血糖(FBG)在DM+RES组显著降低(P0.05);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DM+RES组显著降低(P0.01),在DM+NIA组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TG)在DM+RES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DM+RES组显著升高(P0.01)。与DM组相比较,DM+RES组的脂联素水平略有升高(P0.05),DM+NIA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显微镜下,DM组大鼠肝脏可见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甚至变性,DM+RES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减轻,DM+NIA组大鼠肝脏肝细胞散在小泡性脂滴。与DM组相比较,DM+RES组AdipoR2和SIRT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WIS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DM+NIA组AdipoR2和SIR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DM组比较,AdipoR2和SIRT1 mRNA在DM+RES组表达显著增加(P0.01),WISP-1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而DM+NIA组AdipoR2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早期DM肝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SIRT1信号分子可能通过调节AdipoR的表达来调控脂联素的水平,参与DM内分泌系统的病理生理演变。  相似文献   

11.
扩张型心肌病免疫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身免疫为扩张型心肌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其中,体液自身免疫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一系列的自身抗体参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细胞毒性作用也参与了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针对扩张型心肌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可采用免疫吸附、血浆置换、免疫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一直是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热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3是SIRT家族中主要的线粒体去乙酰化酶,SIRT3通过调节线粒体中各种代谢酶的去乙酰化程度影响其活性,涉及心血管系统主要线粒体代谢过程。该文就SIRT3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和基因突变致病机制的分析,为临床上HCM患者预后评估,以及HCM先证者家系成员中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检出和风险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扩张型心肌病(DCM)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并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80年代以后,遗传因素与DCM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就DCM的免疫学和遗传学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表明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相关酶类在心脏应激条件下的病理生理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大部分物种均存在SIR2同源基因,统称为sirtuins(SIRT)家族,其中研究最广泛的是沉默信息调节因子T1(SIRT1),它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调节因子。本文综述了SIRT1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1在肾脏衰老中的作用。方法以3月龄和24月龄大鼠作为青年组和衰老组(n=10),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肾脏组织匀浆测定H2O2、MDA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肾脏组织nitrotyrosine、Sirt1蛋白质表达。结果衰老组大鼠肾脏组织H2O2〔(239.9±39.38)μmol/μg vs(110±19.49)μmol/μg〕、MDA〔(44.42±4.17)μmol/mg vs(26.23±1.43)μmol/mg〕含量以及nitrotyrosine蛋白质表达水平均较青年组明显增加(P<0.05),而衰老组肾脏sirt1蛋白质表达较青年组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中Sirt1蛋白表达水平与MDA、H2O2、nitrotyrosine均呈线性负相关(r=-0.776、-0.808、-0.868,均P<0.05)。结论氧化损伤在肾脏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肾脏组织sirt1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患病人数急剧增加是目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心肌病被认为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同时不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高血压。目前的研究表明,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及代谢紊乱等多因素参与了糖尿病心肌病的形成。本文讨论了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防策略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胃肠道也是受其影响的系统之一.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之一,其发病率呈较快增长趋势,关于其发病机制与治疗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有研究表明糖尿病腹泻的发生与糖尿病所致胆囊排空障碍、胰腺外分泌障碍、肠道动力下降、直肠肛门功能障碍、胃肠激素紊乱、肠道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等多种因素有关,而对于糖尿病腹泻的治疗则需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 1972年Rubler等首先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之后的临床、流行病学以及实验研究均表明,DCM并非继发于冠心病、高血压或其他已知的心血管疾病,而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状态下一组独立的心肌病变。目前DCM的定义为排除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酒精中毒和冠心病等后,由DM导致的心肌原发性代谢障碍性改变和微血管病变所引起的心脏病。DM从多个方面损害心肌,导致了DCM的发生与发展,但确切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就DCM的病理改变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DCM的病理改变1.1 心肌细胞病变DM可导致心脏质量增加,病程较长的DM患者不论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心脏均有增大。可见心肌细胞肥大,肌丝扭曲,心肌内三酰甘油、胆固醇及糖原含量增加,严重者有局灶性坏死和纤维化。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可见,肌原纤维收缩  相似文献   

20.
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和基因突变致病机制的分析,为临床上HCM患者预后评估,以及HCM先证者家系成员中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检出和风险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