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体外抑菌实验探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无抗菌效应。方法:获取MRSA临床菌株,活化,增菌,采集健康志愿者新鲜全血,手工二次离心法获取富血小板血浆,采用打孔法抑菌实验,以PRP和富血小板凝胶(PRG)为实验组,庆大霉素溶液为阳性对照组,以灭菌纯水为阴性对照组,观察各组有无抑菌圈并测量其直径。结果:庆大霉素组可见到明显抑菌圈出现,平均抑菌圈直径(17.15±0.96)mm,PRP组及PRG组均未出现明显抑菌圈。结论:健康志愿者全血制备的PRP及PRG对本实验中MRSA临床菌株无抗菌效应,尽管有研究认为PRP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但部分研究中使用的时间抑菌曲线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在临床实际中,不能夸大了PRP的抗感染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一体性塑料血袋法与试管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效果的不同,选择合适的PRP制备方法.方法 将30位自愿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一体性塑料血袋采集静脉血液40ml,另一组用无菌注射器抽取等量的静脉血,然后转人无菌离心管,对两组血液进行离心,制备PRP.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静脉血及PRP中的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含量,用ELISA法定量分析PRP来源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TGF-β1),用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对PRP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一体性塑料血袋采集制备的PRP,其PLT和WBC获得率及TGF-β1浓度均高于试管法.两种方法制备的PRP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用一体性塑料血袋制备PRP的效果优于试管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富血小板血浆(PRP)提取的方法,以探讨作为自身复合生长因子来源的可行性,并研究其在修复牙周组织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二次离心(1000 r/min×15 min;3000 r/min×8 min)分离全血,获得PRP。将PRP设3个浓度组(5%,10%,30%),比较各浓度PRP+植骨术与单纯植骨术治疗牙周骨内袋缺损的效果,以评价PRP在牙周组织再生治疗中的作用。结果所获得的血小板浓度均超过全血的4倍,实验组各浓度的PRP+植骨术均可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当PRP浓度在5%-30%时促再生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二次离心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提取PRP的方法。PRP可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4.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一种来源于自体血液的高浓度血小板血浆,PRP中血小板含量是正常人血液的4~5倍,含有各种丰富的生长因子。PRP具有减少术中出血、促进伤口愈合和毛发再生的作用。近年来,PRP在颌面外科、骨外科、整形外科、修复及重建外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PRP的制备和激活、作用机制、在毛发再生中的应用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在该领域未来应用的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许生领 《医学综述》2011,17(18):2776-2778
富血小板血浆(PRP)是自体血小板的浓缩体,含有丰富的血小板,其所含的多种生长因子,其比例与体内正常比例相似,有助于促进骨、软骨的缺损修复,引导软组织再生及预防感染等。现就相关文献回顾探讨富血小板血浆的分离和制备、成分和作用,以及在骨科领域中的应用、作用机制和展望等,为PRP在骨科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肩袖损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 岁时约有 25%的人出现全层的肩袖损伤,而 80 岁以上的人超过 50%。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plasma,PRP) 是治疗肩袖损伤的新的观点和方向,然而临床应用PRP 治疗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任然存在争议。实际上,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都证明 PRP 有促进腱细胞分化和增值的作用,能够改善肩袖损伤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关节运动功能。本文将通过总结近几年 PRP 在肌腱和肩袖损伤的基础和临床方面的研究来讨论 PRP 治疗肩袖损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富血小板血浆是一种来源于血液的血小板浓缩物,其中含有多种炎症细胞和生长因子.慢性难愈性创面指愈合过程异常,经久难愈的创面.富血小板血浆可通过参与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且其具有无免疫排斥、无疾病传播、可抗感染、加速修复、不良反应少、制作简单等优点.富血小板血浆与其他治疗技术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改善了慢性难愈性...  相似文献   

8.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通过离心自体全血而得到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激活后能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不仅具有加速止血、封闭创面的特点,还能促进骨再生的速度,缩短治疗疗程,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骨科、烧伤整形科等的治疗.PRP体内最佳作用浓度、制取设备、凝血酶、各生长因子释放的顺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来源的富生长因子血清(SRGF)对体外原代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第三代大鼠成骨细胞分为6组,分别加入50mL/L、25mL/L、12.5mL/L的SRGF或贫生长因子血清(SPGF),另设空白对照组,在处理后24h、48h、72h、96h用MTT法检测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结果相同浓度下,SRGF组细胞增殖较SPGF组增加(P〈0.05),其增殖与SRGF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s=0.834)。结论PRP来源的SRGF具有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该作用与SRGF的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慢性难愈合伤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0年4月~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难愈合创口3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给予严格清创处理后,进行自体PRP创口内注射并进行随访,观察注射后PRP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回收率及应用PRP应肉芽组织的生长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PRP中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全血。第4次注射PRP后,创面完全愈合者8例,创面坏死组织及脓苔清除,组织色泽健康血供良好,外露的骨或肌肉组织被新生肉芽组织覆盖。第4次注射愈合病例明显高于第1次注射病例,且创面大小优于第1次注射病例。两次注射后愈合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应用PRP注射4次后,总愈合率75%,平均创面覆盖率(90±6)%。结论 PRP能有效促进软组织伤口修复,对促进慢性难愈合伤口愈合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杨华瑞  陈园  鲍同柱 《海南医学》2016,(11):1830-1832
富血小板血浆(PRP)含多种生长因子和蛋白,能促进组织修复,国内外研究证实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具有促进糖尿病足溃疡(DFU)、皮瓣移植、烧伤创面等愈合和修复的作用。但在肌腱、韧带重建、骨缺损、脊柱融合方面的疗效存在一定争议。尽管如此,PRP仍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并对其体外活性和体内过敏性进行研究。 方法: 以新鲜猪皮和bFGF为原料,制成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并检测其理化性质,采用MTT法测定其浸提液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3T3小鼠细胞的体外促增殖活性,采用迟发型超敏反应封闭贴敷试验研究其体内过敏作用。 结果: 高低剂量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的表观密度等理化性质指标与空白海绵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电泳检查结果表明复合海绵在约18 kD处具有明显的条带;体外活性检测表明高低剂量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生理盐水浸提液均对3T3细胞具有明显的促细胞增殖作用,与PBS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在过敏试验中,高低剂量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组以及生理盐水浸提液组动物在诱导和激发期间均未见过敏症状,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动物皮肤未见炎症病变;而阳性对照2,4-二硝基氯苯组动物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00%,且具有明显的炎症病变。 结论: bFGF/胶原蛋白复合海绵理化性质较好,具有明显的促细胞增殖活性,对皮肤无过敏反应,有望开发成为新型外用治疗创伤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段文江  陈勇  丁一  刘国印 《西部医学》2023,35(8):1152-1157
探讨血清炎性因子在骨折延迟愈合患者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中的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骨折患者,均予以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根据术后6个月内是否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分为延迟愈合组(37例)和正常愈合组(61例)。分别于骨折后1、4、8、12周采集患者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人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人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并绘制ROC曲线,评估其对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端肽原(PINP)、碱性磷酸酶(AL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骨生化代谢指标水平,并采用Pearson分析骨生化代谢指标与炎症因子的关系。结果 骨折1周时,两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愈合组(P<0.05),且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但延迟愈合组炎症因子水平波动较正常愈合组更明显(P<0.05)。骨折1周时,两组患者血清BGP、PINP、ALP、IGF-1等骨生化代谢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各时间点血清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骨折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患者血清BGP水平逐渐升高并高于正常愈合组,血清IGF-1水平逐渐升高但低于正常愈合组,骨折8、12周时延迟愈合组患者血清PINP水平低于正常愈合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与血清BGP呈正相关(r=0.523,P<0.001),与血清IGF-1呈负相关(r=-0.467,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骨折8周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诊断骨折延迟愈合的曲线下面积高于0.7,提示其具有较好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对骨折延迟愈合诊断的灵敏度更高(P<0.05)。结论 延迟愈合骨折患者血清sICAM-1、sVCAM-1、TNF-α等炎症因子指标水平随骨折时间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变化,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波动明显,且术后8周时血清炎症因子对预测骨折延迟愈合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优化姜黄素纳米晶注射液(curcumin nanocrystalline injection)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而提高姜黄素溶出速率及体内生物利用度.采用介质研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晶,以粒径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其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表征.此外,通过桨法对不同粒径药物溶出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丹酚酸B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丹酚酸B脂质体,超滤离心法测其包封率,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表面特征、包封率、粒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考察。结果 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的体平均粒径为109.8 nm,药物的平均包封率为71.0%,体外12 h累积释放率为43.7%。脂质体外观圆整而均匀,分散性好。结论 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小,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为后期研究其长循环心靶向脂质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八角莲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八角莲根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分别为4′,5′-二去甲基鬼臼毒素(4′,5′- didemethylpodophyllotoxin,1)、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2)、4′-去甲基鬼臼毒素(4′-demethylpodophyllotoxin,3)、山荷叶素(diphyllin,4)、鬼臼毒酮(podophyllotoxone,5)、苦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icro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6)、4′-去甲基鬼臼毒素葡萄糖苷(4′-demethyl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7)、山荷叶素葡萄糖苷(diphyllin-4-O-β-D- glucoside,8)、鬼臼毒素葡萄糖苷(podophyllotoxin-4-O-β-D-glucoside,9)、八角莲醇(dysosmarol,10);黄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山柰酚(kaempferol,11)、槲皮素(quercetin,12)、山柰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side,13);甾醇类化合物1个,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结论 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制备海藻酸钠包覆的脂质体,并对其黏膜黏附性质进行研究。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了包封率为(86.2±2.3)%的带正电荷的降钙素脂质体,并用不同黏度的海藻酸钠对脂质体进行包覆,包覆后的脂质体实现了电荷反转。通过黏蛋白-颗粒结合法、组织匀浆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分别对海藻酸钠包覆脂质体的体内外黏附性质进行研究,黏蛋白-颗粒结合法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可以与黏蛋白颗粒结合使其电位发生变化,组织匀浆法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包覆脂质体能够增加肠道中荧光标记物的含量,并且随着海藻酸钠黏度的增加,肠道中荧光标记物的含量增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法研究表明:高黏度的海藻酸钠包覆脂质体与未包覆脂质体相比表现出了更强的荧光强度,海藻酸钠包覆脂质体与未包覆脂质体相比具有良好的黏膜黏附特性,且这一特性随着海藻酸钠黏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并探讨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以复凝聚法制备鸦胆子油微囊,并将微囊载于泊洛沙姆407形成的原位凝胶中,采用无膜溶出模型考察其体外溶蚀及释放情况。结果 制得的微囊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89.399 μ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4.5%~97.4%(n=3)和48.3%~52.6%(n=3);加入微囊后泊洛沙姆407凝胶的相变温度提高了6 ℃左右,微囊-原位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且持续释放可达96 h以上。结论 鸦胆子油微囊-原位凝胶制备方法简便,载药量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对黄芩苷角膜透过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Sol)对黄芩苷离体角膜透过率的影响,探讨其在眼用制剂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离体角膜渗透技术考察不同质量浓度的Sol对黄芩苷角膜透过率的影响。[结果]0.4%和0.8%的Sol使黄芩苷的表观渗透系数分别增加了2.05倍和1.65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2%、1.0%和2.0%的Sol未能显著增大黄芩苷的表观渗透系数(P>0.05)。[结论]0.4%和0.8%的Sol能够显著增大Sol的表观渗透系数,且对角膜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