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17分计算法(JOA)评定分析。结果 168例中随访110例。临床疗效优良率87%,其中术后3d内自觉症状不同程度改善者达90%以上。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能有效地解除脊髓的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50例运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观察,总结手术后的疗效.结论 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运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患者恢复快、适用范围广、副损伤小,值得在基层医院进行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术中情况,同时比较术前、术后患者颈椎活动度变化、神经功能改善状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变,治疗后JOA评分明显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结论: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助于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可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两种后路术式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后路全椎板切除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38例患者手术前后情况进行回顾,Ⅱ组18例为全椎板切除术,Ⅱ组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两组优良率,手术并发症。结果 两组优良率短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别,而长期并发症Ⅱ组优于Ⅰ组。结论 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颈肩部酸痛伴四肢麻木、乏力五年,于2000年11月8日入院。五年前无诱因出现颈肩部疼痛,继而放射至左上肢,且出现麻木感,数月后疼痛、麻木分别累及左下肢、右上肢及右下肢,四肢无力,出现躯干紧束感及行走不稳,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颈椎病,服用中西药治疗无效,症状逐年加重。查体:神志清,行走慢且不稳,颈部活动受限不明显,四肢及躯干感觉减退,四肢肌肉轻度萎缩,肌力减弱,为Ⅲ~Ⅳ级,肌张力增高,屈颈试验阳性,Hoffmann征阳性。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变直,C5、6椎体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颈椎病前后路Ⅰ期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临床效果,评价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的意义.方法:回顾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6例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和耐受能力,接受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或分次手术或单次手术,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8例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内固定,JOA评分:术前7.9±2.1,术后15.3±2.1;10例分期行颈椎后路、前路手术,JOA评分:术前8.2±2.3,第2次手术术后最近1次随访评分:15.5±1.6;8例行单纯颈椎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患者症状和阳性体征基本消失,JOA评分:术前7.8±2.0,术后15.0±1.3.3种不同方式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各种原因引起颈脊髓前后方同时受压的患者,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使忠者彻底解除颈髓受压迫,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但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能增加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临床疗效、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Ⅰ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2例,所有病例先行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椎管开门涉及颈椎节段为C3~C7,后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椎间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随访观察其手术治疗的初步临床疗效、并发症。结果:32例随访3~46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6±1.5;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1±1.9。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采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手术治疗前后统计分析的结果,施行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可行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恢复良好。Ⅰ期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不但治疗周期大大缩短,还消除了2次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72例,应用头盔式颈椎活动度测量仪(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提供,国家专利号ZL2006 2 0002019)测量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的颈椎活动度(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右旋)。结果本组的72例中63例患者术后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24个月,9例失访。随访男35例,女28例,年龄52~69岁,平均年龄61岁。术后患者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颈椎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侧弯和右侧弯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术后24个月,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和右旋活动度较术前下降明显,而左侧弯和右侧弯颈椎活动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
史永胜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6):769-77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单开门减压术的疗效。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术后随访0.5年 ̄7年,平均随访时间3.5年。结果临床疗效用JOA评分,术前平均5.5分,最终随访平均为14.6分,平均改变率为79.1%.结论后路单开门减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对≥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收治的≥3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微创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颈后路常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微创组采用颈后路微创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方法对72例接受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后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2例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手术前的(9.7&#177;1.31)分提高至手术后的(14.3&#177;1.72)分,手术效果优良率为73.6%。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颈椎后、前路减压手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后方入路手术治疗35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34~72岁,平均565岁。发病节段:C3-C7 2例,C3-T1 4例,C3-C7 29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先采用颈椎后方入路手术。依据JOA评分标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出院时JOA评分术前提高2~5分,优950.良8例,可14例,差4例,优良率为48.57%。术后全部得到随访6月至2年,JOA评分提高3~8分,优11例,良14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为71.43%。结论后路手术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且获得随访的2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Neck Disability Index ),评估其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恢复及生活工作改善情况。结果应用颈椎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运动、感觉及疼痛恢复良好,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的发生,JOA评分由术前的(7.48±0.53)分增加至术后的(12.84±0.85)分,NDI评分由术前的(62.5±4.1)分降至术后的(46.4±2.2)分,在随访期间术后JOA、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单开门铆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但是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laminoplasty,LMP)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5月—2017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于本院接受颈椎ACDF或后路LMP手术治疗的患者102例。其中ACDF组45例,LMP组57例。术后至少连续随访1年,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DF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P<0.001)、住院天数缩短(P=0.022)。两组患者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升(P < 0.001),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椎管占有率(OR)及JOA评分显著影响患者术后功能评价结果(P<0.05)。ACDF组术后颈椎前凸角、手术节段颈椎前凸角及T1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增大(P < 0.05)。ACDF组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11.8°,明显大于LMP组的5.1°(P < 0.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ACDF及LMP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相比于LMP术,ACDF术中失血量减少、术后住院天数缩短、矢状位的稳定性提升;然而,ACDF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较多;术前的OR及JOA评分是影响患者术后疗效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术对12例前后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患者临床和影像学情况,按JOA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2.5~5h,术中出血量480~1200ml,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随访6个月至4年,前路植骨及后路门轴全部骨性愈合。神经功能改善率均为优;MR I复查显示硬膜囊明显后移、前后方压迫解除、脑脊液通畅,CT显示椎管扩大充分,开门度数平均为45.2°。结论:对于前后均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且前方压迫较重时,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手术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前路三种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骨融合率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脊柱外科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 A、B、C 三组,其中 A 组31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B 组29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C 组30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cage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三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率差异。结果对90例患者进行8~15(平均12)个月随访,无失访者。三组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时,颈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组较 cage 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钛网内植骨并钢板内固定组植骨融合率高,12个月时,三组融合率分别为 A 组96.5%,B 组94.6%,C 组95.7%,A 组与 B 组、C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术后 JOA 评分、Odom's 临床疗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B、C 三组术后 JOA 评分改善率分别为85.2%、85.3%、86.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疗效评定(Odom's 标准),A 组:优者17例,良者6例,中者8例,优良率为74.2%;B 组:优者17例,良者7例,中者5例,优良率为82.7%;C 组:优者18例,良者7例,中者5例,优良率为83.3%。B、C 组优良率较 A 组高, B、C 之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前路三种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期植骨效果及临床疗效都较好,其中,A组手术耗时长,供体区疼痛发生频繁,但 A 组短期植骨融合率高于其余两组;B、C 组操作相对简单,固定牢靠,12个月时植骨融合率相对 A 组无差异,无供体区疼痛,术后恢复好,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2组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结果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6.11%,高于对照1组的71.43%和对照2组的74.28%,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P〈0.05),两对照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颈椎D值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术后3例有不同程度咽痛,对照2组2例,观察组2例,均3~5d后缓解;t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  相似文献   

18.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的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减压及植骨融合术后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前路减压及自体髂骨称植融合,其中31例于术后6个月至4年再次手术。术后随访5-15年,平均随访时间6.8年。结果;术后功能评价,优118例(48.16%),良71例(28.98%),可35例(14.29%)及差21例(8.57%)。根据40分评分法,36-40分者101例,31-35分者5  相似文献   

19.
颈椎曲度与后路单开门减压术疗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颈椎曲度与后路单开门减压术的疗效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后路单开门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9例患者的治疗结果,对19例患者进行12个月以上随访,按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颈椎曲度减小及反曲患者的神经症状改善率小于颈椎曲度正常者.结论 颈椎后路单开门术后患者颈椎曲度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明显相关,脊髓型颈椎病痛例术后维持良好的颈椎曲度是防止神经症状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