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秒级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检查中的成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秒级螺旋CT对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成像方法、技巧.方法 对20例临床上疑肺动脉栓塞的病例先行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运用螺旋CT快速薄层扫描,并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技术对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CTPA成像,研究肺动脉成像的最佳参数及操作技术,探索该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疾病检查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20例患者检出7例肺动脉栓塞病人,栓塞表现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腔内充盈缺损。结论 亚秒级螺旋CT肺动脉造影技术(CTPA)是急性肺动脉栓塞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在成像技术完全可行,且安全、迅速、有效、无创.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均干  姜建威  周红英  常军  侯海燕 《中国微循环》2005,9(5):342-344,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 lti-slice Helical CTMSCT)肺动脉造影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名临床拟诊急性肺栓塞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并行轴面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8例,共发现肺动脉栓子38处,其中段及段以上栓子28处,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10处。发现血栓栓塞血管直径最小者1 mm。腔内充盈缺损显示满意。结论MS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亚段及以下5~6级肺栓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一次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鉴别高危胸痛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笔者医院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7~76岁。临床症状为胸痛、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等。检查时,心率要求70次/分以下,心率快者给予含服倍他乐克,心率符合要求后扫描。应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先行胸部CT平扫,然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胸部CT增强扫描。应用VR、CPR等方法观察冠状动脉情况,应用电影显示、VR、MIP等方式观察肺动脉情况,应用MPR、CPR、VR等方式重建并观察主动脉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34例,肺动脉栓塞4例,主动脉夹层2例。从冠状动脉各支显示情况来看,显示最清晰的是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再次为各主干分支,38例患者冠状动脉共显示247支,其中发现狭窄47支。肺动脉4、5、6级分支应用MIP、VR及电影显示均可清晰观察,共发现肺动脉栓塞4例,2例为一侧肺动脉干栓塞,其余均为两下肺动脉4、5级分支多发栓塞。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PE的20例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SCTA).结果 20例患者中确诊 PE 7例.7例PE SCTA 直接征象: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内混合性、附壁性、中心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胸腔积液等.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准确、快速、无创性的优点,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诊PE的20例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SCTA).结果 20例患者中确诊PE7例。7例PESCTA直接征象: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内混合性、附壁性、中心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胸腔积液等。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准确、快速、无创性的优点,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MSCT)在急诊胸痛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急诊收治的162例胸痛患者进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和血管造影成像,并对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曲面重组、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观察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结果:急诊收治的162例胸痛患者中,所有患者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胸主动脉以及肺动脉段以上分支。发现冠状动脉狭窄者129例(79.6%),主动脉夹层18例(11.1%),肺动脉栓塞15例(9.3%)。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一次性完成对常见胸痛病因的鉴别诊断,迅速提供清晰、高质图像,是急诊胸痛患者的理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于人左肺上叶段级与亚段级肺动脉成像研究的可行性,观察测量三维重建段级与亚段级肺动脉的管径.方法:选取行胸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的正常成人340例,运用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方法进行三维重建并观察测量左肺上叶段级与亚段级肺动脉,再按性别分2组、按年龄段分3组(20~40岁、41~60岁、61~87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肺动脉管径在性别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图像能较好显示段级与亚段级肺动脉,应用此法测量较为准确.结论:基于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图像三维重建能较好显示并评价各级肺动脉,还可进行大样本测量研究,为临床肺部疑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肺动脉显示率与伪影发生率,对诊断准确性评价有着重要作用。 目的:评价不同层厚对128层螺旋CT肺动脉显示率及伪影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将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图像分别重建为不同层厚的4组:0.6,1.0,3.0,5.0 mm,比较4组图像对栓塞肺动脉显示的清晰程度,并评价4组图像显示肺动脉各级分支的连续程度与伪影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及叶动脉显示,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段及亚段级肺动脉显示,0.6,1.0 mm层厚组优于3.0,5.0 mm组(P < 0.001);第6级肺动脉显示,4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且0.6 mm组显示率最佳。1.0 mm层厚图像在显示亚段级以上肺动脉分支方面与0.6 mm层厚能力相近,且优于3.0,5.0 mm层厚组;3.0,5.0 mm组显示肺动脉各级分支连续程度低于0.6,1.0 mm组。39例阴性患者部分容积伪影0.6 mm组2例,1.0 mm组5例,3.0 mm组11例,5.0 mm组17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提示,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采用3.0 mm及以下层厚可较准确观察亚段肺动脉;采用0.6 mm层厚可减少部分容积伪影,从而提高螺旋CT肺动脉造影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技术上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漫游(VR)及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结果 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较准确、清晰、全面地显示24例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共152处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及时准确无创的诊断方法,是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查办法,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0.
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rteriography,CTPA)是由外周浅静脉快速注入碘造影剂,造影剂经腔静脉回流,以首次通过的方式使肺动脉显影,通过CT扫描而成像的方法。CTPA通常应用螺旋CT机(spiral CT,SCT)或电子束CT机(electron beam CT,EBCT)进行扫描。由于CTPA检出肺栓塞敏感性与特异性可达95%,多数学者认为,CTPA可以作为急性PTE临床一线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