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石彦  曾冬竹  余佩武 《重庆医学》2002,31(6):509-510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1989-1999年收治的结节性筋膜炎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生长迅速、质硬、边界不清,15例(88.2%)直径在1-3cm。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确诊14例(82.4%),3例误诊(17.6%),其中2例怀疑软组织肉瘤。17例均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正确诊断的关键,术中宜常规行病理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结节性筋膜炎的声像图特征。结果本组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1.4%(10/14)。超声声像图表现为:无完整包膜;边缘回声清晰;内部回声为中等偏低回声或间杂高回声,发生黏液变时出现无回声;无转移,对邻近组织无明显影响;CDFI和PDI可检测到血流信号,且具有低速高阻的特点。结论结节性筋膜炎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需同时参考病史、临床症状及好发部分综合判定;并与脂肪瘤、软组织恶性肿瘤、神经鞘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结节性筋膜炎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组织来源和细胞分化,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其鉴别诊断的意义2。用波形蛋白,结蛋白,平滑肌肌纤蛋白,肌红蛋白,肌球蛋白,S100蛋白,神经原纤维,Ⅷ因子相关抗原,溶菌酶和α1抗胰蛋白酶进行免疫组化标准。病灶中纤维母细胞2样细胞对im,SMA,MyG,mYS,s100蛋白,Lys和AAT呈不同程度阳性反应,实验结果支持病灶起源于间叶组织细胞,并具有向平滑肌,横纹肌,组织细胞及血管等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对9例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采用早期切开引流术.结果:全部治愈,无死亡患者.结论: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引流可减少毒素的吸收,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坏死性筋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早期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对9例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采用早期切开引流术。结果:全部治愈,无死亡患者。结论:坏死性筋膜炎早期诊断、早期切开引流可减少毒素的吸收,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虽然为自限性疾病,依然困扰着人们,影响人们的生活,本文就目前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结节性筋膜炎(NF)可见于全身各处,其高频超声表现多样,多数病变的高频超声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无明显包膜的均匀低回声或以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结节,一般血流信号不丰富。NF根据解剖位置可分为皮下型、筋膜型及肌内型,不同分型的NF有其相对特征性的高频超声表现;根据病变主要的组织成分可分为黏液型、细胞型和纤维型,不同组织病理学亚型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NF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与其高频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高频超声表现反映了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高频超声对N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谈雯  陶山  陶斯翠 《重庆医学》2018,(9):1269-1270
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对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16例组织学确诊的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的声像图表现,评价超声特征包括筋膜炎的位置、大小、轮廓、内部回声、血供、病变中心的位置水平及与深筋膜的关系.结果 16例患者平均年龄(33 ± 2)岁,病变在上肢占62.5%(10/16),下肢占18.75%(3/16),背部占6.25%(1/16),胸壁6.25%(1/16),乳腺6.25%(1/16).超声表现:肿块大小8~28 mm,轮廓为椭圆形或呈分叶状椭圆形,2例低回声内伴点状高回声,6例低回声内伴边缘高回声,5例高回声内伴裂隙状低回声,3例高低回声相间,9例肿块外周回声增强,12例中心水平位于皮下脂肪层深层及深筋膜层,15例未见明显血流或少量血流,12例与深筋膜相连.结论 浅表型结节性筋膜炎常位于皮下深部临近深筋膜的脂肪中,声像图有别于其他软组织肿瘤的特征性,肌骨超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组织来源和细胞分化,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其鉴别诊断的意义。②方法用波形蛋白(Vim)、结蛋白(Des)、平滑肌肌纤蛋白(SMA)、肌红蛋白(MyG)、肌球蛋白(Mys)、S100蛋白(S100)、神经原纤维(NF)、Ⅷ因子相关抗原(Ⅷf)、溶菌酶(Lys)和α1抗胰蛋白酶(AAT)进行免疫组化标记。③结果病灶中纤维母细胞样细胞对Vim,SMA,MyG,Mys,S100蛋白、Lys和AAT呈不同程度阳性反应,实验结果支持病灶起源于间叶组织细胞,并具有向平滑肌、横纹肌、组织细胞及血管等多向分化能力。④结论多种抗体标记对本病的组织来源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肢体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8例肢体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该病均继发于肢体微小创伤之后,局部溃疡创面沿肢体纵轴慢性、顽固性蔓延,全身症状较轻,不同于其它部位的坏死性筋膜炎表现.8例病人均治愈.结论 肢体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其特有的临床表现,而细菌学检查意义不大.全身支持、局部清创、药物辅助是治疗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超声表现,分析超声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NF患者的术前超声表现,总结其声像图特征。结果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单发的梭形、椭圆形或有浅分叶状结节,边界清楚或欠清楚,无明显包膜;肿块二端分别见筋膜汇合呈"筋膜尾征",8例为高回声,中央不规则无回声,5例为高低相间回声,2例为均匀低回声,13例后方回声增强;与皮肤无粘连,对邻近组织无明显影响;CDFI和PDI可检测到血流信号,且具有低速高阻的特点。其中病变位于皮下11例,累及皮下浅筋膜层2例,累及肌肉筋膜2例,超声提示皮下结节,炎性考虑12例(80%,12/15),超声漏误诊3例分别是血管瘤1例,皮脂瘤1例,不能定性1例)。结论 NF超声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对N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坏死性筋膜炎是软组织 (包括皮肤 ,皮下组织 ,深筋膜和肌肉 )的坏死性感染 ,其特点是感染没有清晰的边界 ,不能为周围的炎性组织所包裹 ,因此这种感染具有较大的侵袭性。虽然目前已有很多疗效很好的广谱抗生素 ,坏死性筋膜炎仍是一个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其晚期多继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和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 ,据报告死亡率达 30 %~ 40 % [1 ,2 ] 。本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外科处理能有效地提高存活率。我院从 1 989年 7月~ 1 998年 6月共收治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8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例中 ,其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节性筋膜炎的病理学诊断及预后等生物学特性及组织起源.方法 应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2例结节性筋膜炎进行组织学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组织形态主要为:增生活跃的梭形细胞,细胞核肥胖淡染,核仁明显,可以见到核分裂;偶见多核巨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的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伴有水肿和黏液变;有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增生的梭形细胞有异质性,多数细胞Vimentin, actin, SMA表达阳性,部分细胞S-100,CD34表达阳性.结论 结节性筋膜炎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是否是来源于软组织的多潜能间叶细胞的同一类肿瘤,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分析超声误诊原因,以提高对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筋膜炎患者的术前超声声像图表现,并归纳总结结节性筋膜炎的临床及超声病理特征。结果:23例结节性筋膜炎超声表现为单发梭形、椭圆形结节,或有分叶状;病灶最大径约0.7~3.6 cm,平均(1.0~2.8)cm。14例为低回声,部分夹杂中高回声结构;5例为中等回声;2例为高回声,中央见不规则无回声;2例为低-无回声;边界清楚或欠清楚,无明显包膜,18例可见肿块两端筋膜汇合成线样延伸,即呈"筋膜尾征";23例结节后方回声均无衰减,19例结节后方回声增强;与皮肤无粘连,对邻近组织无明显影响;CDFI检查:17例结节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6例结节内部或周边可测及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显示为低速高阻的动脉血流。超声提示皮下结节15例(65%,15/23),超声误诊8例(35%,8/23,脂肪瘤3例,积液2例,囊肿1例,转移瘤1例,血管瘤1例)。结论:结节性筋膜炎超声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检查结合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对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足跟痛是站立工作者及运动员的常见病,跖筋膜炎(Plantar fascitis以下简称PF)是足跟痛的主要原因,国内文献不多,现报道我院收治的10例(15侧)经手术治疗,效果好,并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任婷婷  李鸿斌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5):1809-1811
嗜酸性筋膜炎是一种以对称性皮肤肿胀硬化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部分患者会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非特异性表现。因其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对其认识不足,误诊时有发生。本文从嗜酸性筋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及其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例42岁男性患者,于1983年4月份起先在右前胸出现一个米粒大皮下硬结,逐渐增多,曾在新疆某地区医院及湖南某医院二次取结节活检,病理诊断为结节性筋膜炎。近来因消瘦、乏力来院求治。体检:除肝在右肋下1cm处可触及、质软外,其他重要脏器无异常发现。皮肤科检查:面、胸腹部、背、二上臂共有112个皮下结节,结节自米粒大到杏子大,质硬、多数可推动,少数与皮肤粘连,结节表面皮肤无改变。大的结节有轻微压痛。胃镜检查诊断为贲门癌。胃镜下溃疡部活检,病理诊断为贲门部胃腺癌。皮下结节活检,病理诊断为皮肤转移性  相似文献   

20.
吴健  薛晓东  刘俊玲 《吉林医学》2012,33(13):2709-2710
目的:探讨坏死性筋膜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采用早期彻底清创、全身营养支持、抗感染、创面延期修复。结果:该类患者大多数有外伤史,并具有典型的局部表现和明显的脓毒症症状。16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对坏死性筋膜炎进行早期诊断、彻底清创、全身营养支持、合理用药、创面延期修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