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中的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单支血管病变程度介于50%~70%的临界病变心脏病患者24例,对狭窄血管行FFR测定,测量值FFR<0.75的患者行支架植入,FFR≥0.75的患者行药物治疗,8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FFR及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FFR<0.75组植入支架前后冠脉狭窄程度由(68.00±10.00)%下降到(8.00±2.00)%(P<0.01),FFR值由(0.70±0.03)%提高到(0.92±0.03)%(P<0.01),心绞痛发生例数由10例减少为0例(P<0.01)。FFR≥0.75组药物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FFR<0.75组冠脉狭窄程度较FFR≥0.75组显著降低,FFR值升高,心绞痛发生例数减少为0(P均<0.01)。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测量FFR值能有效评估心肌供血情况,为临床是否行支架植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国每5人中就有2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FFR)用于量化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狭窄是否产生心肌缺血;微血管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 IMR)是定量评价冠脉微循环状态的有创指标。传统FFR和IMR测量临床上依靠导丝,在最大充血态下进行介入测量,临床上辅助心肌缺血的诊断。基于冠脉造影的caFFR和caIMR(coronary angiography-derived FFR and IMR)无需介入操作、无需血管扩张药物、无禁忌症限制,可以快速同步计算FFR和IMR,进而辅助冠脉介入手术的诊疗。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基于冠脉造影的caFFR和caIMR以及其他冠脉生理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开展基于造影的FFR和IMR组合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开展冠脉功能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是揭示管腔狭窄引起的血流受损的重要生理学指标。采用压力导丝测量跨狭窄病变的血流压力阶差是临床测量FFR的金标准,但是该操作存在损伤血管的风险,且需要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增加了介入手术时间和整体费用。冠状动脉成像是临床诊断血管狭窄性病变、评估病变程度和制定诊疗计划等的重要辅助手段。近年来,从常规采集的冠状动脉影像中获得血流的生理学信息,进而估算FFR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也降低了对病变进行生理评估的成本,减少了压力导丝的使用,有利于加强介入治疗中的生理学指导。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项新兴技术,本文重点介绍了该技术的实现原理和诊断性能,分析其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85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组,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之间冠脉病变程度与相应的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冠心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越高,冠脉病变狭窄程度越严重。结论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评价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疾病通常采用影像学诊断方法指导治疗,然而其只能反映病变几何特征而无法反映功能状态。本文探究冠脉狭窄形态学与功能学之间的相关性,以期提高影像学诊断的有效性。本研究共纳入39位患者55支狭窄血管,采用医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和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讨论冠脉优势型和狭窄位置因素对其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按照冠脉狭窄位置和优势型进行分组后,冠脉右优势型的左前降支狭窄患者的冠脉FFR与狭窄率存在相关性(r≈0.79,P0.000 1);分组后狭窄率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从70.9%提高到了82.8%(参考FFR0.80),敏感度(从72.2%提高到78.6%)和特异性(从70.3%提高到86.7%)也有明显改善。研究提示,冠脉狭窄位置和优势型是FFR与狭窄率相关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心肌缺血时纳入考虑这两个因素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冠脉介入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反复形成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当地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术后7d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栓形成,使用球囊反复高压扩张支架内血栓部位开通血管,术后7d又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架内再次血栓形成,查氯吡格雷抵抗试验阳性,改变抗凝方案7d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冠脉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原因较多,但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抗凝治疗是减少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关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有限体积法对冠状动脉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不同狭窄程度的冠状动脉简化模型在舒张期血液的压力分布,并以此计算出(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FFR值,阐明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与肿值之间的关系,为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以血流动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不同狭窄度冠脉的物理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计算不同狭窄几何模型的速度、压力和壁面剪切力等血液流体动力学特征。利用开源软件OpenFOAM对人的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简化模型进行血流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计算获得了人的左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血流在舒张期压力分布图。当狭窄程度小于70%,FFR值下降缓慢;当狭窄程度在70%和90%之间内,彤R值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当狭窄程度大于90%时,FFR值急速下降,另外,当狭窄程度在大于80%之后,冠脉血管内血流流场的速度压力变化加大。结论:通过对不同狭窄度下冠脉血管血液流体动力学特性的计算,进一步说明有限体积法对冠脉狭窄的模拟问题的计算,人左冠状血管狭窄的百分数与冠脉的FFR值并不是呈线性关系,而是呈曲线样改变。  相似文献   

8.
赵静  蔡永兰 《医学信息》2008,21(3):368-371
目的 探讨八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25例患者均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心率均在60-75次/分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在心动周期R-R间期的75%的心电相位上进行横断面重建.然后采集的 数据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客积重建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内窥镜、曲面重建,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结果 25例患者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100%,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近段均清楚显示,其中11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后:前降支5例、回旋支3例、前降支回旋支各一例、右冠状动脉2例,在MIP、VR、MPR上均能显示支架的位置和形态:8例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前降支呈阶段性狭窄4例、回旋支狭窄2例、右冠状动脉2例、对8例冠状动脉CT成像提示有狭窄的患者进行了有创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三维成像均相对应;2例搭桥手术后吻合口通常:3例冠脉平扫显示钙化而造影后三维成像均未引起狭窄;1例扫描失败,由于心率不齐无法扫描.结论 25例冠状动脉造影经三维重建技术不仅显示冠状动脉的钙化、狭窄、斑块,而且还能观查桥血管是否通常,支架位置形态,远端血管的情况.与有创冠状动脉相比较.安全、快捷且经济,X射线少,是进行手术后评价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也是一种重要无创筛查手段.越来越多的被患者和临床医生接受.  相似文献   

9.
周俊高 《医学信息》2010,23(16):2672-2673
目的观察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08年3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行冠脉介入术患者180例的临床资料,分为3组:普通支架组(A组)、药物涂层支架组(B组)和药物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组(C组)[1],随访1~24个月,比较3组的疗效。结果 B组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及再狭窄率低于A组,C组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及再狭窄率低于B组。结论药物涂层支架联合普罗布考能够明显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再狭窄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学科学院完成一项冠状动脉研究中华医学会信息,为了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痉挛与冠脉病变间的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纪林等,对38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冠脉痉挛发生在造影显示完全正常的冠脉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叉病变在即刻手术成功率及远期心脏事件方面是最具有挑战的冠脉病变之一。血流动力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对分叉病变单支架虚拟植入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支架后再狭窄的影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选取一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首先用Mimic软件对所获得冠脉CTA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得到冠脉血流区域,然后运用类似虚拟去除斑块的方式建立不均匀壁厚血管壁模型,对所得模型在ABAQUS中进行单支架虚拟植入,最后根据虚拟植入前、后的冠脉模型分别生成支架前和真实变形后的血流域有限元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通过瞬态CFD分析模拟动脉血流的流动状态,获得目标血管段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支架植入后与支架植入前相比,目标血管段的血液流速、壁面剪切应力均降低;支架植入后主支血管远端有振荡的低剪切应力区域;支架边缘位置壁面剪切应力低于其他位置;分支血管直径变小;分支外侧壁壁面剪切应力低于内侧壁。结论分叉病变的单支架植入可改善冠脉主支的狭窄,但术后主支血管远端振荡的低剪切应力区域、支架边缘和边支外侧壁处的低壁面剪切应力,以及斑块和分叉嵴的移位有可能是分叉病变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传统冠脉数值模拟的边界条件不能真实反映个体差异性,难以保证其结果的合理性等问题,本研究在阻抗出口边界条件下对患者冠脉造影图像进行血流储备分数(FFR)的无创检测,并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方法:对患者冠脉造影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建立简化冠脉狭窄模型,并对网格划分方法及边界条件的设置进行验证。随后利用该方法对重建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将其导入OpenFOAM中设置边界条件进行模拟计算,与临床有创FFR值进行对比。结果:当网格数量达15万左右时,网格数量达到合格,不会对模拟精度造成影响。阻抗出口边界条件下,简化模型的两支血管的流量比基本接近于1:1,阻抗出口边界条件更符合人体血管的自动调节特性。对患者冠脉重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FFR值为0.80,临床有创FFR值为0.79,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利用该方法对狭窄冠脉进行数值模拟,其实验结果与临床结果基本吻合,基于冠脉造影图像的无创FFR检测方法合理、可行、有效,可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型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冠心病患者和冠脉造影正常者血浆中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及介入治疗中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冠心病组40例,造影正常组17例,采用硫敏感法测定术前血浆H2S含量并用Greiss法测定血浆中NO含量,动态监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前后、介入治疗后即刻、术后24h和72h血浆H2S、NO含量,分析冠心病组和造影正常组患者血浆H2S、NO含量的差异及介入治疗后血浆H2S和NO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2S、NO含量远低于造影正常组(P均〈0.01);冠脉双支和多支病变组血浆H2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和P〈0.01)。不同支数病变冠心病患者血浆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血管有闭塞组其血浆H2S、NO含量明显低于单纯狭窄组(P均〈0.05);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狭窄者NO含量明显低于无狭窄者(P〈0.05),H2S含量也低于无狭窄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术对血浆H2S、NO含量无影响,但PCI治疗术后即刻H2S、NO含量显著降低;H2S含量术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NO含量术后24h降至最低水平,72h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H2S和NO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及介入治疗后急性血管闭塞及再狭窄的发生,血浆H2S含量的高低与冠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溶栓治疗时代前及期间,糖尿病人患急性心梗的转归一向较非糖尿病人差.随着器械介入治疗,特别是主支架的放置,是否便糖尿病人的结局得以改善?本文比较了76名非糖尿病人(年龄61±14岁,66%男性)和28名糖尿病人(年龄65±12岁,64%男性)的血管造影结果和临床转归,这些病人均连续使用直接支架放置术治疗急性心梗,位于 3级血流的冠脉栓子在 96%糖尿病和 97%非糖尿病者再通.放置支架后两组人的血管造影结果相似.1个月后随访,两组病人均生存.糖尿病组有高得多的支架血栓形成(18%比1%,p= 0.0…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痉挛、微血管病变等。临床工作中发现胸痛原因就诊的患者,冠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而仅仅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称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本文就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定义、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评价方法、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程志刚 《医学信息》2006,19(8):1401-1403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对73例NSTEMI病人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者50例(68%),合并糖尿病者26例(35%),高血脂者34例(46%),有吸烟史28例(38%)。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者52例(71%),住院期间发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2例(30.6%)、严重心律失常15例(20.4%),心源性休克者7例(10.2%)、死亡3例(4%)。心电图ST—T下移512例(71%),大致正常21例(29%)。冠脉造影显示:≥2支血管病变54例(74%),单支血病变19例(2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阻塞程度为95%-99%狭窄者最多,占66.8%(48/73),侧支循环形成者占26.5%(19/73)。在2—3支血管病变的54例中49例(90.7%)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结论 NSTEM!病人临床症状往往较轻,住院并发症较低,但其基础病变较重,预后较差,需及时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7.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重叠支架多运用于治疗弥漫长病变冠脉。关于重叠支架的临床研究有很多,虽提供手术效果和支架的临床疗效,但不能直观地揭示重叠支架置入过程中支架与支架、支架与血管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重叠支架置入弥漫长病变冠脉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支架置入过程中支架与血管形态和应力的改变,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重建出真实的右冠状动脉(RCA)弥漫长病变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对重叠Resolute 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冠脉长病变过程进行模拟,重叠长度3 mm,整个过程包括支架的压握与输送、远端支架与近端支架的置入。在支架虚拟置入过程中,通过观察支架与血管形态和应力的变化进行支架与支架、支架与血管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支架置入后,管腔截面积由最初的1.4 mm2增加到6.5 mm2,血管狭窄得到很好的治疗。在支架重叠区域,位于外层的远端支架由于过度扩张,其应力大于近端支架的应力。管壁在支架重叠处的应力(0.64~0.81 MPa)大于非重叠区域的应力(0.32~0.56 MPa),重叠处的血管过度扩张使得管腔截面积没有受到重叠支架的影响。研究表明,重叠支架可使血管血流得以通畅,但支架重叠区域支架与血管的受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危险因素聚集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聚集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2993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高龄、男性、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以及吸烟)进行调查。结果随着伴发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冠脉造影阳性率随着伴发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而明显上升,冠脉多支病变比例显著增加,重度和闭塞病变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结论冠状动脉病变水平与伴随冠心病危险因素数量有关,危险因素越多,冠心病发生机率越高,累及支数越广,狭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1)本组5例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4例,年龄27~70岁。(2)临床表现主要为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除1例老年患者外,其余4例病人都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和缺血心电图变化。(3)冠状动脉造影示3例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给予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随访2月~6年无明显不适;另2例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药物治疗后仍有劳累性心绞痛发作,其中1例半年后猝死。结论: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是一种罕见的冠脉畸形,对存在严重心肌缺血的患者应进行预防性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介入治疗,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量评价核素心肌断层显像(SPECT)与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冠心病(CAD)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狭窄面积与SPECT心肌缺血程度、缺血面积进行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病变血管直径、血管面积和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狭窄面积相关性很高, r=0.98、0.93;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狭窄面积与SPECT心肌缺血程度、心肌缺血面积相关性较低(r=-0.26、0.33);病变血管直径与 SPECT心肌缺血面积不相关(r=0.04);病变血管狭窄面积与SPECT心肌缺血程度负相关(r=0.12)结论冠脉造影病变血管缺血程度、病变血管面积与SPECT心肌缺血程度、心肌缺血面积两种检查的相关性较低,但其间有内在联系,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