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抗生素导致患儿严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方法:对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78例患儿进行观察,其中因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出现不良反应的共计10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所用抗生素药物类型、临床表现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病部位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各组织系统中,尤以皮肤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其次则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以免疫系统的发生率最低.不同机体系统在不同抗生素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有较大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生素用药方式及用药时间差异上,以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则为肌肉注射以及口服治疗,另外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多集中于首次给药以及给药30min内,差异显著(P<0.05).结论:患儿在接受抗生素临床治疗后,在短时间内便会出现皮肤、神经等系统的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当慎重选择抗生素及给药方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儿身体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为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10例,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种类、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结果:在发生不良反应的210例患者中,药物类型包括头孢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类、硝咪唑类及其他,头孢类所占比例最高(31.9%),与其他类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给药、肌肉注射以及口服给药三种,静脉注射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81.9%),与肌肉注射给药、口服给药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有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性损害以及其他,皮肤及其附件所占比例最高(45.2%),与其他系统或器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抗生素为头孢类,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故需严格注意合理应用,减少静脉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抗生素临床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常规医嘱用药,观察组在常规医嘱用药的基础上进行药学干预,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两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况.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方面,观察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0%(P<0.05).结论:药学干预可显著提高抗生素治疗的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抗生素用药更加合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邹淑连 《抗感染药学》2019,16(5):812-814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或单用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患者42例临床资料,其中,与其他药物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2例(联用组),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患者20例(单用组);比较两组患者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以及给药途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治疗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用头孢菌素类药物(P<0.05);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与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到45.45%,明显高于第1代和第2代头孢菌素,且静脉滴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P<0.05);联合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症状可能累及神经、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以及过敏反应(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作用的药物联用治疗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临床应从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类型、剂量和给药途径等角度考虑,采取控制和治疗措施,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仲益 《北方药学》2021,18(6):102-103
目的:探析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实施药学干预对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应用抗生素治疗的1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未实施药学干预的8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药学干预的88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不合理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干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干预满意度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实施药学干预的效果十分显著,有助于提高用药合理性与安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干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用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因素关系.方法:选取感染科、呼吸科和骨科接诊的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住院患者1 256例,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表现,总结与药物因素的关系.结果:104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8%;49例皮肤及附件损害,38例消化系统相关损害,17例其他不良反应症状.给药频次、是否合并用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与消化系统损害,且与给药频次、合并用药表现出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郑海玉 《北方药学》2018,(6):116-117
目的:研究分析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收住我院的支原体肺炎患儿96例,均接受阿奇霉素治疗.静脉给药(10.0mg/kg,1次/d)48例为静脉组,口服给药(10.0mg/kg,1次/d)48例为口服组.疗程1周.观察比较临床疗效,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静脉组总有效率为97.9%(47/48),其中治愈21例,显效20例,有效6例;口服组总有效率为95.8%(46/48),其中治愈20例,显效19例,有效7例.两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有部分患儿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以及发热等不良反应,静脉组发生率为8.3%(4/48),口服组为10.4%(5/4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可引起较大的药物不良反应,且不同给药方式并无明显差异,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与分析氧驱动给药对降低小儿支气管哮喘雾化吸入不良反应的效果,研究氧驱动给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等距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对照组患儿给予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治疗处理,对观察组患儿则给予氧驱动给药雾化吸入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氧驱动给药雾化吸入方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江华  郑霞敦 《中国当代医药》2011,(30):157+159-157,159
目的:分析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及相关临床表现。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6月~2010年12月使用头孢菌类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ADR)206例病例报告,对其年龄、性别、使用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发生与性别无关,20~50岁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第三代头孢菌类抗生素发生ADR率最高,静脉滴注发生率高于其他方式给药,多表现于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头孢菌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临床应分析导致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高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华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的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患者97例,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50岁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静脉滴注给药所占比例高于口服给药(P<0.05);合并用药所占比例高于单独用药( P<0.05);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其中神经系统受累者所占比例最高;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给药10~90min内;转归效果好。结论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有关,且联合用药、静脉滴注等均增加莫西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给药治疗中应予以足够重视,给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和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同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及其对策,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患者1 000例资料,按给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0例);A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治疗,B组患者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累及部位的构成比差异。结果:B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较少累及肝肾功能、心血管系统及其神经系统等。结论:采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治疗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通常其症状较轻,临床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抗生素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患者84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患者服用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61 ~69岁年龄段之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5.7%,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要素所致不良反应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最多,为36.9%,与其他种类抗生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生素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种类较多,不良反应发病率高,临床用药需加强用药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云南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警示。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为样本,从患者基本情况、药品分类、给药途经、临床表现、民族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药品不良反应在不同民族中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我院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6例(占31.58%);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途径给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过敏性皮肤反应最多;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白族、汉族两个民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 7)。结论:定期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临床工作是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阿奇霉素的儿童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高危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12月315例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用药情况,统计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通过比较发生和未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给药情况的差异,分析患儿使用阿奇霉素后发生胃肠道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315例患儿中,共44例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其中恶心12例,呕吐12例,腹痛18例,腹泻2例;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儿年龄明显低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P<0.05);口服给药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注射给药患儿(P<0.05),发生不良反应患儿的疗程长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P<0.05)。结论:口服给药、年龄较小和使用疗程较长是患儿使用阿奇霉素后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姚丹 《北方药学》2021,18(4):98-99
目的:研究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方法:对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者35例进行药事管理,纳入观察组,将药事管理实施前(2017年7月-2018年12月)的患者35例纳入对照组.将两组的不合理用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用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中实施药事管理有助于减少不合理用药事件、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促进用药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选取来我院医治的患者经阿奇霉素治疗引起不良反应的案例共9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结果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P<0.05),首次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二次给药,(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出现的不良反应多发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21.56%)和皮肤变态反应(19.78%)。结论阿奇霉素在临床上用药时,要保证合理安全用药,尽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疗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活血化瘀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124例患者,探析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结果:不同类型活血化瘀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情况方面,血塞通粉剂的不良反应数量最多,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在不同类型活血化瘀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方面,发生时间主要在用药后24h内,持续时间7d以内;在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与系统及临床表现方面,发生率最高的是皮肤系统及其附件,不良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潮红斑点.结论:活血化瘀中成药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8.
黄智英 《北方药学》2016,(12):142-143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与心血管药物配伍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在抗感染、强心及利尿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酒石酸美托洛尔控释片;研究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配伍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2.0%)低于研究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后血药浓度、半衰期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用药后药-时曲线峰浓度、生物利用度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使用他汀类药物配伍心血管药物治疗安全性较高,但需密切观察用药期间药代动力学变化,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整理我院2015年度上报ADR报告444份,从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方面统计,分析.结果:44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中老年患者(﹥50岁)发生较多,占53.60%;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为主,占60.59%;抗感染类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31.08%;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常有多系统损害表现,受累组织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多,分别占38.06%和22.97%.结论:临床用药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黄斌  刘明  刘军  冯静 《抗感染药学》2016,(4):822-823
目的:分析不同剂型阿奇霉素致儿科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为儿科患者临床用阿奇霉素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间收治的儿科患儿72例,将其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4例;A组患儿均给予阿奇霉素胶囊口服治疗,B组患儿均给予阿奇霉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C组患儿均给予非阿奇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分析3种不同药物的用药方法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C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83%低于A组和B组分别为83.33%和87.50%(P<0.05);A组和B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患者中采用阿奇霉素胶囊或注射液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用药需严格把握患儿适应证,并实施相应处理或干预措施,以降低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确证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