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表性膀胱肿瘤首次治疗后约有35-82%的病人在6-12个月内复发。复发率:原位癌为82%,多发乳头状瘤66%,单个浅表肿瘤为31%。膀胱内灌注干扰素最近已用于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有两种:1,直接作用于尿路上皮肿瘤细胞;2,间接地通过宿主的典型免疫保护机制。本组采用膀胱内灌注α-2b干扰素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30例,按TNM分期为T_a、T_1和T_B。共计男性27例,女性3例。年龄33-78岁。灌注前a-2b干扰素用30ml生理盐水稀释,每次干扰素的剂量为10×10~6Iu,每周一次,连续8次。第一次灌注是在组织学检查肯定肿瘤侵润程度之后,通常在TURB之后的48-72小时进行。首次灌药后12周全面复查,记录任何与本药有关的可能出现的反应或症状。病人定期每3月复查一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5-氨基乙酰丙酸(5-ALA)诱导荧光光动力学对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血尿患者行5-ALA诱导荧光膀胱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以5-ALA膀胱灌注,2h后采用D-light光源系统进行膀胱镜检,对荧光阳性区域及白光下肉眼可见异常但荧光阴性区域进行活检,活检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31例患者中有4例荧光阴性且普通光肉眼观阴性者未活检。余27例患者共取活检96处,其中荧光阳性区域取活检89处(包括普通光肉眼观阴性区域35处),切缘取活检7处。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尿路上皮癌65处,阳性率为73.03%(65/89),非肿瘤性病变24例,假阳性率为27%(24/89),切缘活检7处为阴性。荧光下阳性而白光下阴性的肿瘤位点11处,切缘活检7处均为阴性。结论:5-ALA诱导荧光光动力学诊断对膀胱肿瘤有较高价值,能发现早期肿瘤,同时进行电切将更彻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5 氨基乙酰丙酸 (5 ALA)诱导荧光光动力学诊断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的价值。 方法  34例血尿患者行 5 ALA诱导荧光染色膀胱镜检及活组织检查 :以 5 ALA缓冲液灌注膀胱 ,2~ 3h后 ,用D LIGHT系统进行荧光膀胱镜检 ,对荧光阳性区域及白光下肉眼观有异常但荧光阴性的区域进行活检。活检结束后行经尿道电切术 (TUR)。 结果  31例呈荧光阳性 ,其中 2 6例为尿路上皮癌 ,5例为良性病变 ;3例呈荧光阴性 ,其中腺性膀胱炎 2例 ,出血性膀胱炎 1例。 11例移行细胞癌患者于癌旁或远处发现普通膀胱镜下无法识别的微小荧光阳性区域 ,经活检均证实有肿瘤存在 ,其中 2例为原位癌。 6 1处活检结果经统计分析 ,该诊断方法对膀胱肿瘤的灵敏度为 97.6 %(4 1/ 4 2 ) ,特异性为 4 7.4 % (9/ 19)。 结论  5 ALA诱导荧光光动力学诊断对膀胱肿瘤诊断有较高价值 ,能发现早期肿瘤 ,同时可彻底进行电切除。  相似文献   

4.
人们尽管对泌尿道的膀胱上皮细胞抗原状况进行了精细的观察,但却很少注意与之并存的淋巴细胞类和巨噬细胞群。本研究在于确定胱膀粘膜和固有层的各种T细胞和巨噬细胞亚群,以及粘连素的构型和分布。经膀胱活检的6例中(4男2女),年龄为34至78岁,尿培养无菌,尿细胞学检查及胱膀镜检均正常。直接从那些接近于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膀胱组织取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检查,经苏木紫和伊红染色及用光镜检查显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为HLA—DR阴性、酸性磷酸酶阳性和ATP酶阴性。这一层中的全部淋巴细胞为T:阳性抑制型/细胞毒型亚组,尚可见与朗汉氏细胞  相似文献   

5.
作者将BTA实验与尿细胞学检查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 ,同时确定此实验能否监测出常规膀胱镜检查不能发现的膀胱癌复发。作者选取 44 5例膀胱癌病人 ,在膀胱镜检查前 ,留尿分别送培养、尿细胞学检查及BTA实验 ,选取BTA阳性而膀胱镜、排泄性尿路造影、肾脏BUS、随机活检、输尿管尿细胞学均阴性的病例 ,分别计算BTA、细胞学及两者结合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膀胱镜发现复发 118例 (2 6 .5 % ) ,其中BTA及尿细胞学阳性者分别为 6 3(5 3.4% )和 2 1例(17.8% )。其它 32 7例 ,有 81例(2 4.8% )BTA阳性 ,其中 48例行进一步检查 ,又发…  相似文献   

6.
聚维酮联合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复发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聚维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具有免疫增强作用[1 ] 。1 995年8月至2 0 0 2年1 0月我们采用PVP联合阿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1 0 4例。均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病理证实为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Ta,T1 ) ,术后无肿瘤残留,细胞学检查阴性,病理分级G2 以上,或为多发肿瘤或复发者。1 0 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阿霉素2 0mg加PVP 30ml膀胱灌注) 5 5例,对照组(B组,阿霉素2 0mg加生理盐水30ml) 4 9例。灌注方法:术前2 4h或4 8h灌注1次。术后1周开始常规灌注,每…  相似文献   

7.
例1,女性,39岁,因尿频、排尿不畅感六个月于1988-11-2入院。查体:下腹部阴道双合诊可触及6cm×4cm左右实性肿物,与下腹壁及阴道壁不粘连;尿落细胞学检查阴性;B超示膀胱左后侧壁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 6.4 cm×4.0 cm;膀胱镜检:膀胱左侧壁肿物凸入膀胱,粘膜呈珊瑚样改变,活组织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考虑为膀胱良性肿瘤,而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膀胱平滑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降低非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经尿道手术后复发率的有效方法。方法:1995年1月~2002年12月205例非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膀胱灌注治疗预防复发。单纯以丝裂霉素30mg膀胱灌注(A组)120例;以丝裂霉素30mg膀胱灌注,联合肌注白介素-2和γ-干扰素(B组)85例。比较两组随访期内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A组膀胱癌的复发率为42.5%,B组复发率为25.9%(P<0.01)。结论:丝裂霉素膀胱灌注联合肌注白介素-2和γ-干扰素能有效降低非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对于患有无症状菌尿的膀胱肿瘤患者使用BCG膀胱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同时BCG在膀胱内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是否能根治菌尿感染呢?作者展开了相关研究,这一研究将90例接受BCG膀胱内灌注的高危膀胱肿瘤患者作为实验组,95例未接受BCG膀胱灌注而行膀胱镜检密切观察的低危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通过尿常规诊断有菌尿(细菌数>104或>105 CFU/ml)并不使用抗生素治疗。BCG治疗组治疗方案为BCG膀胱灌注每周1次,持续6周,首次灌注3个月后行膀胱镜活检;膀胱镜镜检观察对照组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方法:42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分为两组:(1)α-干扰素+丝裂霉素C组20例,α-干扰素3000万IU+丝裂霉素C40mg 生理盐水40ml膀胱灌注,(2)丝裂霉素C组22例,丝裂霉素C40mg 生理盐水40ml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6次,然后每2周1次,连续6次,以后每月一次连续2年。结果:随访6-30个月(中位数18个月),α-干扰素+丝裂霉素C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10%,丝裂霉素C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36%,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卡方检验,P<0.05)。结论:α-干扰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优于单用丝裂霉素C灌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分别采用干扰素2α+吡柔比星和卡介苗进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将74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39例和对照组(Ⅱ组)35例.观察组采用干扰素2α+吡柔比星治疗,对照组给予卡介苗作膀胱灌注,观察其不同疗效.结果:观察组随访35例患者,4例失访,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26个月.术后半年、1年、2年、3年时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0.3%,17.9%,23.1%,35.9%;对照组35例,随访31例,术后半年、1年、2年、3年时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7.1%,54.2%,65.7%,74.2%.观察组首次复发时间平均为20个月,对照组平均复发时间为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2α+吡柔比星疗效优于卡介苗,且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以作为临床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2.
黄莉 《护理学杂志》2006,21(22):62-63
目的 探讨α-糜蛋白酶溶液膀胱保留灌注治疗膀胱积血的疗效.方法 将40例膀胱积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生理盐水行膀胱冲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天给予α-糜蛋白酶溶液行膀胱保留灌注;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行膀胱保留灌注.保留30 min,连续3 d,观察两组血块体积变化、尿色转清时间及患者不适症状.结果 观察组患者保留膀胱灌注后B超测量膀胱血块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泌尿道不适程度、尿液中血色转清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α-糜蛋白酶溶液膀胱保留灌注治疗膀胱积血能快速有效清除膀胱积血,且可减轻患者泌尿道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以5-氨基果糖酸(ALA)作为荧光物质的光动力学诊断系统(PDD)对膀胱微小乳头状癌、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12例临床诊断为膀胱癌的患者,于术前用ALA 1.5克 8.4%NaHCO3 50ml行膀胱内灌注,2~4小时后进行常规膀胱镜检和荧光膀胱镜检(光源为λ=375~440nm蓝光),然后在有荧光部位行活检送病理检查。12例共69个活检标本,病理结果显示PDD对膀胱癌及不典型增生的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7%,假阳性率为13.3%,无假阴性。荧光膀胱镜检可以发现常规膀胱镜检难以发现的微小癌灶及不典型增生,指导电切,对减少肿瘤的遗漏和降低复发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鲜尿标本的流式细胞分析术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3例膀胱肿瘤及非肿瘤(对照)患者的尿标本进行了FCM测定,90例取新鲜尿液,33例为膀胱冲洗液标本,对照组12例,FCM测定均为阴性。膀胱肿瘤术后无复发组10例,3例FCM阳性,随访中2例肿瘤复发。膀胱肿瘤组101例,FCM阳性86.13%,尿细胞学肿瘤阳性48.51%,结合两种方法可使肿瘤阳性检出率达90.09%。结果表明:新鲜尿与膀胱冲洗液相比,在肿瘤检出率上无明显差异,FCM诊断膀胱肿瘤优于尿细胞学检查,两者结合可使肿瘤检出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病特点及其诊治水平。方法:25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前均行B超、膀胱镜检查,22例行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14例行尿细胞学检查,17例术前行膀胱镜活检。2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4例行开放性手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2例恶变,病理分型:小梁型6例,腺型2例。尿细胞学未找到癌细胞;21例行TURBT的患者,随访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非浸润性泌尿上皮良性肿瘤,好发于膀胱颈及三角区,肿瘤较小,单发,有蒂,可恶变,很少复发,诊断依赖于膀胱镜检及术后病理检查。TURBT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窄光成像诱导光动力学检查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高清窄光成像膀胱镜系统对28例血尿患者进行膀胱镜检,术中分别对普通光下及窄光下的可疑部位膀胱黏膜组织活检,普通光组取样35处,窄光组取样79处(含普通光35处,普通光镜下疑似者窄光均显示镜下疑似,不重复取样)送病理检查.比较窄光取样组和普通光取样组肿瘤检出敏感性.结果 窄光取样组活检病理报告尿路上皮癌32处(21例),其中原位癌11处,腺性膀胱炎5处(2例),良性病变(炎性病变)3处(2例),正常黏膜4处(3例).普通光取样组尿路上皮癌17处(15例),腺性膀胱炎2处(1例),无原位癌.活检病理阳性32处,窄光组病理阳性32处,肿瘤检出率100%(32/32);普通光组病理阳性17处.肿瘤检出率53%(17/32);膀胱肿瘤及原位癌检出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取样79处,其中窄光组阳性32处,敏感性41%(32/79);普通光组阳性17处,敏感性22%(17/79),2组肿瘤取样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窄光成像膀胱镜能提高对膀胱肿瘤特别是原位癌的诊断敏感性,降低术中残存率,减少膀胱肿瘤复发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表达水平及其对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吡柔比星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的影响。方法:本院泌尿外科确诊的膀胱癌患者49例,所有患者行TURBT,术后吡柔比星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同时选取49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逆转录实时荧光PCR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TopoⅡαmRNA、TopoⅡα蛋白表达水平,并对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吡柔比星注射液灌注治疗进行随访。结果:膀胱癌组织TopoⅡαmRNA、TopoⅡα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t=42.867、92.026,P0.01);膀胱癌组织TopoⅡα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χ~2=57.408,P0.01);TopoⅡα蛋白表达与年龄、病理分型相关性不明显(χ~2=0.124、0.465,P0.05);与浸润深度、病理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相关性明显,且浸润深度越深、病理学分期越高、TNM分期越高、有淋巴结转移、有淋巴血管间隙浸润,TopoⅡα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χ~2=12.257、9.428、5.682、7.639、3.864,P0.01或P0.05);TURBT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未复发膀胱癌患者的TopoⅡα阳性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URBT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复发膀胱癌患者(χ~2=10.176,P0.01);TURBT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TopoⅡα阳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TopoⅡα阴性组(χ~2=20.862,P0.01);TURBT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TopoⅡα阳性组3年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明显高于TopoⅡα阴性组(χ~2=5.267、Z=6.432,P0.05)。结论:TopoⅡα在膀胱癌组织中高表达,TopoⅡα能促进膀胱癌的进展;TopoⅡα高表达能提高TURBT术后吡柔比星注射液膀胱灌注治疗效果,增加膀胱癌患者3年生存率及生存期,降低膀胱癌复发风险,其机制可能与吡柔比星结合TopoⅡα抑制癌细胞IL-8、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膀胱灌注α-干扰素加丝裂霉素C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提高膀胱癌的治疗效果。方法:63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分为两组:①α-干扰素加丝霉素组30例,α-干扰素300万IU加丝裂霉素C40mg加生理盐水40ml,行膀胱灌注;②丝裂霉素C组33例,丝裂霉素C40mg加生理盐水40ml,行膀胱灌注。每周1次,连续8次,然后2周1次,连续8次,以后每个月1次,总疗程2年。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α-干扰素加丝裂霉素组复发3例,复发率10.0%;丝裂霉素C组复发13例,复发率3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加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丝裂霉素C。  相似文献   

19.
膀胱白斑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膀胱白斑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60例膀胱白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诊断膀胱白斑160例,其中增生型147例,增生、萎缩混合型11例,萎缩型2例。患者膀胱镜检、病理检查、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特征性病理改变。结论:膀胱白斑发病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及时对有间断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下腹部不适、疼痛的患者进行膀胱镜检,病灶活检是早期发现和诊断膀胱白斑的有效方法。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进一步了解病变特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膀胱局部免疫活性细胞对BCG的反应,作者于灌药前后作膀胱壁活体组织检查,病人包括pTa——PT_1期1~3级的表浅性膀胱肿瘤。肿瘤电切后用YAG激光凝固肿瘤基底部,术后7~10天开始灌注,BCG120mg每周一次,连续6周,以后每3个月一次,持续1年。每3个月进行一次膀胱镜和脱落细胞学检查。分别于灌前、第6次结束后的24小时内和每3个月进行一次活检,持续1年。在手术疤痕边缘和正常粘膜处取材,标本立即放于液氮中,-70℃保存。制备冰冻切片,按Cordell方法染色。用单克隆和多隆抗体标记后进行检测。对肌层,粘膜下和上皮层进行镜检,每个病人至少计数3个显微镜视野的浸润细胞类型(Th/Ti,Ts/Tc、白细胞介素-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