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确定小鼠肝脏SOCS2基因在饥饿、糖尿病和肥胖状态下的表达水平,并初步研究SOCS2对糖异生的影响。方法动物分3组:C57BL/6J小鼠、对照组(饱食)和实验组(饥饿24 h);糖尿病模型小鼠db/db及对照小鼠db/m饱食;肥胖模型小鼠ob/ob及其对照C57BL/6J小鼠(饱食)。处死小鼠后提取肝脏RNA做反转录PC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肝脏SOCS2及糖异生相关基因在3组小鼠中的表达水平;使用腺病毒表达系统在C57BL/6J小鼠原代肝细胞中过表达SOCS2,Western blot检测SOCS2蛋白的表达,葡萄糖生成实验检测糖输出。结果饥饿使C57BL/6J小鼠肝脏中SOCS2 mRNA水平下调,db/db和ob/ob小鼠肝脏SOCS2基因表达比其对照小鼠均明显下降(P0.05),调节糖异生的关键基因PGC-1α、PEPCK和G6Pase的mRNA水平均上升。在C57BL/6J小鼠原代肝细胞中过表达SOCS2,得到大小为Mr 23 000的蛋白,糖输出受到明显抑制。结论初步认定SOCS2可抑制C57BL/6J小鼠原代肝细胞糖异生,可能是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在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可能性,将来源于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的B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或经皮肝穿刺直接注入肝脏组织的途径移植入同源正常雌鼠体内。分别于移植术后1、2、4周处死受体雌鼠,取其肝组织,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和免疫组化法同时检测Y染色体的存在和白蛋白的表达,以观察确定所注入的BMSCs在受鼠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情况。采取经皮直接肝穿刺注射途径移植BMSCs的两个实验组,无论移植细胞是新鲜分离的、还是P3代BMSCs,均可于移植后1周,在受鼠肝脏内检出Y染色体阳性细胞的存在,此类阳性细胞并可同时表达白蛋白。另一方面,经尾静脉注射法进行移植的实验组,于移植后2周,也可在其肝组织内检测到同时表达Y染色体和白蛋白的细胞。本研究证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生物人工肝是近年国内外治疗重型肝炎及肝脏功能衰竭的新方法及研究热点。该方法是用体外培养的动物或人肝细胞暂时代替衰竭的肝脏,以期渡过衰竭期。由于猪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人类,而且用于基因操作非常稳定,因此猪包括转基因猪是最可能用于供体的动物。使用猪源性人工肝支持系统(XLSS)主要的缺陷有:(1)受体抗猪肝细胞的免疫反应;(2)猪肝细胞的生理功能及代替人肝脏的能力有限;(3)可能感染人畜共患疾病;(4)生命伦理学问题。本主要介绍目前XLSS应用中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中p53基因的缺失与HER-2基因的扩增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中 17号染色体上p5 3基因的缺失与HER 2基因的扩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以不同颜色荧光标记的p5 3基因、HER 2基因和 17号染色体着丝粒为双色探针组 ,应用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检测 42例肝细胞癌间期细胞核中p5 3基因、HER 2基因和 17号染色体的拷贝数及其相对比例 ,以确定其缺失或扩增 ,结合临床分期、血清甲胎蛋白 (AFP)、肿瘤大小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42例肝细胞癌中p5 3基因缺失 2 7例( 64 3 % ) ;HER 2基因扩增 9例 ( 2 1 4% ) ,其中高拷贝扩增 (HC) 4例 ( 9 5 % ) ,低拷贝扩增 (LC) 5例( 11 9% ) ,同时具有缺失与扩增的 6例 ( 14 3 % ) ;另外 ,17号染色体多倍体有 2 6例 ( 61 9% )。p5 3基因缺失与 17号染色体多倍性呈正相关 ( χ2 =12 2 86,P <0 0 0 1) ,但与HER 2基因的扩增无关 ( χ2 =0 0 0 ,P =1 0 0 )。p5 3基因缺失与肝细胞癌患者AFP水平、肿瘤大小有关 (P <0 0 5 ) ;术后 2年存活率p5 3基因缺失患者 ( 18 5 % )显著低于无缺失患者 ( 60 0 % ,χ2 =7 467,P =0 0 0 6)。结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17号染色体上存在p5 3基因高频缺失和HER 2基因的扩增 ,它们可能与部分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由猪肝细胞组成的人工肝支持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人工肝是近年国内外治疗重型肝炎及肝脏功能衰竭的新方法及研究热点。该方法是用体外培养的动物或人肝细胞暂时代替衰竭的肝脏 ,以期渡过衰竭期。由于猪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人类相似 ,而且用于基因操作非常稳定 ,因此猪包括转基因猪是最可能用于供体的动物。使用猪源性人工肝支持系统 (XL SS)主要的缺陷有 :(1)受体抗猪肝细胞的免疫反应 ;(2 )猪肝细胞的生理功能及代替人肝脏的能力有限 ;(3 )可能感染人畜共患疾病 ;(4 )生命伦理学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目前 XLSS应用中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与胶原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器官,肝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合成蛋白质(如白蛋白、转铁蛋白等)。在生理情况下肝细胞是否合成胶原蛋白还不清楚。在各种慢性肝脏疾病时(如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内胶原纤维大量增加,一般认为这些增多的胶原纤维是由肝内纤维母细胞产生的,后来又发现储脂细胞(Fat-storing cell)、肌纤维母细  相似文献   

7.
1.本实验系用年幼的小白鼠绝食66至120小时,及重喂11小时至3日, 观察肝脏内硷性及酸性磷酸酶、核糖核酸及糖元的改变。结果绝食的肝脏内糖元及核糖核酸完全消失;硷性磷酸酶中等量增加;酸性磷酸酶无变化。重喂的肝脏内糖元比对照标本更多,核糖核酸未完全恢复,硷性及酸性磷酸酶变化不一致。 2.绝食 66小时以上肝细胞内硷性及酸性磷酸酶含量并不随绝食时间延长而增多。 3.重喂的肝细胞膨大,细胞质稀薄中空,血窦狭窄。这种改变在重喂11小时後即已出现,连喂3日并无恢复的迹象。中空的原因是由於糖元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8.
目前 ,在供体器官短缺的情况下 ,大家公认猪是最合适的异种器官和组织的提供者 ,用猪肝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病人已有报道。如何将肝细胞最大限度完整地、无损伤地分离出来 ,这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步。我室在进行猪肝细胞的分离中 ,逐渐探索出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材料与方法 :采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 ,常规麻醉、消毒、开腹 ,用 D- Hank′s液进行肝脏原位灌注 ,再用 0 .0 2 % EDTA- Hank′s液( 37℃ )灌注 1 8~ 2 0 min,摘取肝脏行多点灌注 5 min,置肝脏于 6 0目钢网上 ,用直剪迅速剪开肝脏被膜 ,用镊子夹起轻轻抖动 ,并用1 6 4 0液冲洗…  相似文献   

9.
棕色田鼠的G、C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棕色田鼠G、C带核型进行分析和研究 ,描述了G显带特征。所研究的 10只个体的第一对常染色体 (No .1)存在 3种多态类型 ,即 (1)全部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2 )只存在一条中部着粒丝染色体 ;(3)无中部着粒丝染色体。这是由罗伯逊易位引起的 ,本文并对此作了讨论 ,认为棕色田鼠的核型进化趋势以第一对常染色体发生罗伯逊断裂的可能性更大。本文还以G、C带核型为依据 ,证实了雌雄X性染色体存在着多态现象 :一条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一条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正>FAM3家族包括4个成员:FAM3/B/C/D。在糖尿病小鼠及人肝脏中,FAM3A表达下调。在糖尿病小鼠肝脏中过表达FAM3A,能激活Akt并抑制FOXO1活性,缓解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及脂肪肝。FAM3A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并促使ATP合成分泌。分泌的ATP通过P2受体激活Akt信号通路,调控肝细胞糖脂代谢。FAM3A-ATP-Akt通路是不依赖胰岛素信号转导的新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急慢性炎症,目前世界上约有2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1]),中国约有3700万~4 000万~([2]).感染者约80%发展成慢性肝炎,在慢性丙肝感染中,HCV不仅导致所感染的肝细胞凋亡,也会干扰肝脏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免于被免疫系统所清除,同时会导致肝脏免疫病理变化,产生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癌~([3]).HCV感染后大约10%~15%的感染者在感染后能通过病毒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而旱自限性过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据报道肌肉来源的细胞能重建造血功能,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其他系细胞是否也能重建造血功能。 目的:对比不同细胞对C57BL雌鼠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 方法:摘眼球取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雄鼠外周血,溶血后制成白细胞,再取脾脏、肝脏制成脾细胞和肝细胞悬液,同时制备骨髓细胞。将C57BL雌鼠半致死量射线照射后,回输4种细胞,并在移植后18,39,53 d检测外周血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同时标记CD4-PE和CD8-PE,并在移植后100 d杀鼠取骨髓检测Y染色体阳性率。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8,39,53 d均在C57BL雌鼠外周血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C57BL雌鼠外周血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回输脾细胞和骨髓细胞>回输肝细胞>回输外周血白细胞。同时在回输脾细胞和骨髓细胞的C57BL雌鼠外周血中检测到绿色荧光蛋白和CD4双阳性细胞、绿色荧光蛋白和CD8双阳性细胞,而回输肝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的C57BL雌鼠外周血中几乎未检测到双阳性细胞。移植后100 d检测到的Y染色体阳性率与外周血中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率呈正相关。结果说明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雄鼠的外周血白细胞、脾细胞、肝细胞和骨髓细胞均有重建造血功能的作用,其中脾细胞与骨髓细胞作用相似,作用大于肝细胞,肝细胞作用大于白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肾损伤(AKI)引起肝细胞凋亡的细胞学特点。方法:建立AKI(包括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大鼠模型后应用免疫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光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对AKI大鼠的肾脏和肝脏进行观察。结果:(1) 缺血性AKI 肾小管出现了大面积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的表现。不论是缺血性还是非缺血性AKI的动物都发生了急性肾功能损伤和急性肝功能受损。(2) 免疫印迹法测定结果显示AKI动物肝脏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α(TNFRα)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从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可以看出阳性细胞均出现在AKI动物肝脏内。(3) 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AKI动物肝脏中确有细胞凋亡和副凋亡的表现。(4) 缺血性与非缺血性AKI诱导肝细胞凋亡的表现相同。结论:AKI可引起肝细胞凋亡和副凋亡,其中经TNFRα启动的caspase依赖的细胞死亡构成了AKI引起的肝细胞凋亡。这种肝细胞凋亡是由肾功能损伤导致的血尿毒物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否与肝细胞凋亡相关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变化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Pringle法复制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单纯肝门阻断;B组:血流阻断+抑制剂:N-苯甲基氧化碳酰-缬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氟化丙酮(ZVAD-fmk)15mg/kg;取无肝硬化大鼠,作单纯肝门阻断为C组。各组肝门阻断时间均为30min,再灌注72h。比较3组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肝组织的caspase-3活性和肝细胞凋亡数。结果:A组大鼠肝组织caspase-3活性、肝细胞凋亡数在再灌注后6h达高峰,分别为(18.1±1.8)μmolAMC·h-1·g-1(tissue)和20.9%±4.9%,与I/R前的(6.6±2.0)μmolAMC·h-1·g-1(tissue)和0.5%±0.3%相比,P<0.01。肝细胞凋亡数、caspase-3的活性随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减低,两者随时间的变化一致。3组中A组肝损伤最严重,表现为再灌注后6h血清AST最高,与B、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大鼠7d生存率只为62.5%。进一步研究表明,再灌注后6h,A组的肝组织caspase-3活性、肝细胞凋亡数亦明显比B、C组高。结论:肝细胞凋亡是肝硬化大鼠肝I/R损伤的主要病理改变。肝细胞凋亡的发生可能主要依赖于肝组织caspase-3活性的改变,抑制caspase-3能明显减轻肝I/R损伤。肝硬化肝脏比无硬化肝脏对缺血损伤敏感性高的病理机制与依赖caspase-3的肝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是一种在微环境刺激因素作用下由肝细胞基因组积累的突变所导致的常见原发性肝癌。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由肿瘤细胞、间质组织、细胞外基质、组织低氧及饮食、胃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微泡等组成,肝脏微环境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肝细胞癌微环境可为发现肿瘤生成机制和肝细胞癌治疗新靶点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SEM对人类染色体的多态现象进行了结构研究.对1、9、16号染色体近着丝粒区域、及Y染色体的远端,首先由光镜进行C显带标本的分析,然后在SEM下进行G带标本的详细研究.作者用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按照Sumner方法进行C显带.用于SEM检查的显带标本处理如下:①3%戊二醛(GDA)(0.1M pH7.4的Sorensen缓冲液配制)中  相似文献   

17.
摘要:肝脏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肝损伤后,许多信号分子通过激活级联反应促进残肝细胞的转录因子AP1、NF-κB、STAT3等转录,进而促进G0期肝细胞进入G1期。然后,促进肝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相继进行细胞周期,代偿丢失的肝脏细胞及恢复肝脏的生理功能。这一肝再生过程需要多条胞内信号通路调控,主要包括MAPK、JAK-STAT、NF-κB和RHO通路等。本文对近年这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部分肝切除术后Hedgehog(Hh)信号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以建立SD大鼠部分肝切除术模型。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A)、部分肝切除术组1(B)、部分肝切除术组2(C)。A、B组于术后24 h、C组于术后48 h取肝组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Ki-67、Sonic Hedgehog(Shh)、Indian Hedgehog(Ihh)和Glioblastoma-2(Gli-2)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B、C组可见肝细胞水肿,点状坏死。C组可见处于不同分裂期的细胞。B、C组Ki-67、Shh、Ihh和Gli-2的表达明显高于A组(P<0.01),C组Ki-67、Shh、Ihh及Gli-2的表达高于B组(P<0.01)。结论: 部分肝切除术后Hh信号通路被激活,可能参与促进肝脏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9.
<正>据2014年3月6日黄萍[Cell Stem Cell,2014,14(3):370-384.]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研究组研究发现,通过表达FOXA3、HNF1A、HNF4A肝脏转录因子,可成功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变为肝细胞。这一获得人类肝细胞的新方法,使人类向最终实现肝细胞治疗、生物人工肝等目标前进了一大步。目前,因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其他终末期肝病患者往往只能通过肝移植来治疗,但肝脏供体的缺乏严重阻碍了肝移植治疗的应用。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等新型治疗手段,也面临着肝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深入对肝组织学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并为丰富肝脏的组织学内容提供资料。方法收集附属医院药流或引产的4~38周人胚肝组织,进行石蜡切片,用HE染色、PAS染色和铁矾苏木精染色,对不同阶段人体胚胎肝脏组织结构观察。结果 (1)肝细胞:胚胎第4~6周,可见成团或成索的肝细胞,肝细胞索不连续由多行肝细胞组成,无中央静脉;随着胚龄的增长,肝细胞数量增多。胚胎8~9周,中央静脉出现,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排列有序,肝小叶结构形成,随胎儿发育,肝体积增大,肝小叶数量增多。(2)造血组织及肝血窦:胚胎早期、中期,肝细胞索间造血组织较丰富,血窦腔隙较大,窦腔内外可见大量原始血细胞;胚胎发育后期,肝血窦渐变窄,造血组织明显减少。(3)胆小管:胚胎8~9周,特殊染色可见胆小管。结论肝小叶的结构形成于胚胎8~9周,胚胎肝细胞功能活跃,早期即可合成糖原和多种血浆蛋白。胚胎期肝脏具有重要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