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拖带现象     
赵易 《心电学杂志》2005,24(3):184-188
拖带现象(entrainment phenomenon)是指折返性心动过速时超速激动进入折返环的可激动间隙(excitable gap),不断重整折返周期,使之与起搏频率一致,一旦停止起搏或起搏频率小于心动过速频率时,心动过速即恢复其固有频率。其机制是由于在折返环内出现重复的激动碰撞(repetitive impulse collision)所致。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蝉联现象。  相似文献   

2.
单向阻滞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6,25(2):121-124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激动形成异常(自律性)和激动传导障碍两种,后者多见,其又可分为传导阻滞和折返。而折返激动形成的必备条件是单向阻滞。传导阻滞可分为传导速度减慢和传导中断。正常心肌传导组织不论顺向或逆向都能传导激动,即可双向传导。但在某些睛况下可出现双向传导阻滞,或激动可只沿一个方向传导,而反方向传来的激动则不能通过,称为单向传导或单向阻滞(unidirectional block),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基本的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3.
南天一 《心电学杂志》2010,29(5):427-428
拖带时,重整心动过速的第1个刺激后每个进入可激动间歇的激动均以顺向和逆向进行扩布,其中逆向激动均与前一次的顺向激动碰撞而消失,最后一个刺激的逆向激动同样与前一个刺激的顺向激动发生碰撞,而沿折返环顺向扩布的激动则成为心动过速恢复后的第1个波群。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是心脏冲动的折返。每当一次冲动使心房和心室激动的同时由另一条途径折返并再次激动心房或心室,这种现象称之为折返。单次的折返称为折返搏动,连续的折返则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折返可发生在心脏的许多部位,常见的有窦房结  相似文献   

5.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有自律性增高(automaticstrengthen)、触发活动(triggeredactivity)及折返激动(reentry) ,其中90%以上为折返激动所致。折返激动既往均指0相去极化电流所致。本文介绍复极2相折返及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0相折返传统折返概念认为折返的产生及其激动的维持均系由于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电流沿折返环路传导所致 ,相毗邻心肌细胞的去极化亦只能由0相电流介导产生 ,即为去极化电流所形成的0相折返。一、折返激动的定义折返激动是指心脏某一激动循一条传导途径传出 …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塞后期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心包组合电极记录心室晚电位(VLP),应用微机化标测系统记录心外膜等时激动图,研究心肌梗塞后期室性心律失常的折返机制。结果表明:梗塞区心肌除极延迟具频率依赖性,因此心室程序刺激可诱导室早和室速,晚电位标测呈V-VLP-V折返,等时激动图表现激动沿二功能阻滞孤分别作顺钟向、逆钟向传布,形成8字形折返环。二阻滞弧间心肌为延迟除极区,显示VLP。由此研究加深了室性心律失常折返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拖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年WaldoAL首次提出拖带现象 (Entrain mentPhenomenon)的概念。在心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 ,其用快速的心房起搏拖带及终止了典型的I型心房扑动。但在当时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随后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有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的研究中 ,对拖带现象的机制有了不断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并对这一现象的机制提出了三种假设。目前已得到这样一个共识 ,能够被拖带的心动过速是折返机制引起 ,并存在着可激动间隙。晚近WaldoAL又提…  相似文献   

8.
临床电生理学研究证明,折返激动可发生在窦房结区域、心房内、房室结、束支和心室内,并可诱发折返性心动过速,然而折返激动发生于希氏束内者尚未见文献报道。现报告我室在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3例。  相似文献   

9.
很多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是折返造成的。这些折返环通过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很难确定。拖带是电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拖带技术在导管标测时,依据不同部位起搏时,标测电位图的比较,观察起搏位点与折返环的关系,揭示折返心律失常的特征。拖带技术可区分位于折返环上及折返环外的起搏点、确定折返环异常传导区域,指导治疗折返性心律失常。拖带标测已被用于心房扑动、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瘢痕有关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现将介绍拖带标测对诊断折返引起心律失常的的应用价值。另外,将揭示显性拖带与隐匿性拖带的差异,最后,将介绍诊断和治疗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是一复杂但又连续的心律失常谱,发生AVNRT的核心和本质是房室结和(或)房室结附近心房肌的折返激动。脱离AVNRT时心房不应期的额外心房激动可再次夺获心房并可通过侵入AVNRT的折返环在不影响其后第1个His束-心室激动时间的情况下使其后第2个His束-心室激动提前发生,交界区自律性心动过速不具有这一特点。AVNRT伴额外心房激动的心电学特点丰富了AVNRT的心律失常谱,也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了AVNRT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正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有:(1)折返;(2)自律性增高;(3)触发活动。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动过速在食管心脏生理检查中既能诱发又能终止,是无创电生理检查的重要内容。折返机制:从心脏某部位发出的激动在传导途径中遇到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则改从另一条传导较缓慢的径路前向传导并通过前者折返回原处,如原部位已脱离不应期就会再次形成激动,连续的折返激动便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当折返条件被破坏后,心动过速立即终止。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无创性电生理检查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类型的鉴别价值,采用V1导联P波(Pv1)和体表右胸导联P波(PRAM),反映右房激动电位;4个单极食管导联(PVE)和一个双极食管导联P波(PVEB),反映左房激动电位。通过以上导联同步描记来观察左、右心房激动顺序,应用食管心房调搏的方法,基本可区别房室结折返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以及其它形式的PSVT。  相似文献   

13.
吴宁 《中国循环杂志》2001,16(5):324-325
折返激动是多数心律失常机制 ,传导迟缓及单向阻滞是造成折返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认为心肌各向异性也可能是形成折返的一个机制。1 各向异性概念  各向异性 (anisotropy)是一个物理学概念 ,其含义指所测到的物质物理性能间的差别与物质排列方向相关。将此概念引用到心脏电生理学 ,因心肌纤维排列方向而引起激动传导性能的差别 ,即各向异性传导 (anisotropyofconduction)。心肌细胞几何形状是长条梭状 ,分别为长轴和短轴。激动在心脏内传布 ,传布功能差别与长轴和短轴方向有关 ,既…  相似文献   

14.
折返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中文氏及反文氏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返是指冲动在激动某种心肌传导组织后返回原处并再次激动该处组织的现象。其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解剖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2)折返环路中具有单向阻滞,(3)环路内充分的传导延缓。上述条件缺一不能形成折返。 一、文氏及反文氏现象的诊断标准 由基本激动折返而引起的期前收缩称折返性期前收缩。通常折返激动是沿着同样的途径按同样的速度进行折返并达到同一终点的,说明折返性期前收缩与其前一次激动关系密切,故而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固定,且其形态也是一致的。如折返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合左心耳电位快速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348例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患者中发生大折返房速时,将环状标测电极置于左心耳内,消融导管置于左心房前壁,根据冠状静脉窦、左心耳和左心房前壁电位的激动模式初步判断大折返房速的机制,然后在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明确折返机制,评价结合左心耳和冠状静脉窦电位快速鉴别诊断二尖瓣环折返的准确性和特异性。结果40例房颤患者消融过程中共发生经Carto系统激动标测及拖带验证明确诊断的53种大折返房速,其中24种二尖瓣折返、19种三尖瓣折返和10种房顶依赖的折返。24种二尖瓣折返中,8种为冠状静脉窦近端领先的逆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冠状静脉窦近端.中间.远端一左心耳(CSP—CSM—CSD-LAA)的激动模式,16种是冠状静脉窦远端领先的顺钟向折返,均表现为左心耳一冠状静脉窦远端一中间一近端(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与Car-to指导的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出的折返环相比,用CSP·CSM-CSD—IJAA或LAA—CSD—CSM—CSP的激动模式判断二尖瓣折返性房速总体敏感性100%,特异性75%,结合左心房前壁电位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特异性。结论结合左心耳电位的快速标测是鉴别二尖瓣环折返性房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预激综合征患者除了常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外,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也较常见。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时,由于高频率的心房冲动经旁路、或房室结同时下传激动心室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有猝死的危险,其诊断和治疗至今仍是使临床医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之一,正确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也表现在对心房颤动(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包括采用单部位心房起搏,双心房(左、右)起搏,双部位(右心房的不同部位)起搏及不同工作程序等方法。传统的观点认为房颤是由心房内持续性折返激动引起。1920年Lewis提出了折返激动是房颤的发生机制。1959年Moe在计算机程控刺激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小折返环”学说。1977年Allesie在兔的急性房颤模型中标测到多个直径小于1cm的小折返环,并提出核心折返环的概念,认为环中心组织可自动形成一个功能性传导屏障,不需特定的解剖结构就可以发生折返。1981年Hoffman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钟敬泉  张薇 《山东医药》2003,43(28):54-55
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约占整个室上性心动过速的 10 % ,男性多于女性 ,体表心电图呈典型的“锯齿波”。根据折返环路的解剖位置 ,可分为典型房扑和非典型房扑两类。前者的折返环位于右心房 ,依照激动的传导方向又分为 型房扑 (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逆钟向 )和 型房扑 (激动的传导方向为顺钟向 ) ;后者根据房扑的折返环所在部位又可分为右房复合环折返房扑、右房游离壁折返房扑、左房房扑、间隔部房扑、冠状窦参与折返的房扑等。1 房扑的诊断房扑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点 :1部分有器质性心脏病、低血钾或心脏手术等原因 ,如患者无病因可寻 ,称特…  相似文献   

19.
1.折返的概念在生理情况下,下传冲动在依次激动心房、心室后即告消失,因为冲动被最近受到激动、从而处于不应期的组织所包围。于是,心脏必需等待一个新的冲动——正常时系来自窦房结——来进行下一次激动。折返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发生在房室传导系统、房窀旁道以及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构成的大折返环路内的环形运动,依据激动在折返环路内运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90%~95%)和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