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冠心病人由药物引起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早有报道,但这种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临床报道甚少。本文就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率及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系从771例诊断为心肌梗塞的住院患者中挑选。心肌梗塞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有心电图、生化检查结果证实。全部病人均测定血尿素氮、电解质,每天记录12导联心电图二次或更多次,并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护。如发现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则同时记录三个导联(Ⅱ、avF、V_1)心电图。在心肌梗塞急性期有一次或多次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系指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搏动、其频率≥100次/分)发作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771例心肌梗塞病人中,72例有一次或多次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其中9例(12.5%)为多形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内膜导管标测方法陈柯萍综述王方正陈新审校心肌梗塞(MI)后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导致病人出现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迄今为止医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射频能量的运用,无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导管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3.
吕树进 《心电学杂志》1993,12(2):121-122
陈旧性心肌梗塞有时并发左束支阻滞(LBBB)型的室性心动过速。这类患者常伴有左室室壁瘤,经心表标测,室速来自室壁瘤边缘的室间隔部。而本文报道1例陈旧性心肌梗塞并发LBBB 型的室速,从起搏标测和室速的初始向量判断,提示室速起源于右室游离壁的流入道下部。患者女性,64岁。临床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动过速2个月入院。胸片检查提示轻度心脏扩大(心胸比率:0.58)。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 导联异常Q 波,T_(v_3-v_6)异常(图1A)。自发单形性心动过速,呈LBBB 型,电轴左偏,频率171次/min(R-R 间距350ms)(图1B)。室性心动过速时给予静  相似文献   

4.
63例急性心肌梗塞胸疼发作后6小时内入院的病人,观察其并发原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时辰。女19例,男44例,平均年龄63岁。前壁心肌梗塞23例,后壁34例,广泛性6例。用 HP 98220分析记录仪连续观察4天。总室速发生率为73%。白昼与晚间发生心肌梗塞的患者并发室速率无明显差异。如白昼发生心肌梗塞的37例中,有28例并发室速,在晚间发生心肌梗塞的26例中,有18例并发室速。  相似文献   

5.
近来发现一些心绞痛病人用心可定治疗后出现Q—T间期延长,多发性室早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伴昏厥。在四例此种病人用利多卡因治疗后,其中两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最后用心脏起搏器得到控制。例1,82岁,男,心肌梗塞后有稳定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信号叠加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用来检查疑似病人有无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检出的心室晚电位多出现于QRS终末部分,但少数出现更晚,振幅更低,在ST段中,称隐匿型心室晚电位。本文研究这种隐匿型心室晚电位的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心肌梗塞后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48例,其中前壁心肌梗塞20例(42%),下壁心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长时间心动过速终止后对心室复极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 3例长时间心动过速(9 d~6个月)患者,两例为长时间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1例为无休止性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并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另1例为主动脉瓣换瓣术后5年发生束支折返性室速;第3例为持续性心房扑动伴心功能不良并因三度房室阻滞于10年前植入单腔起搏器.结果 3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并无晕厥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而在心动过速间隙或射频导管消融终止后均出现qr间期延长和恶性心律失常,其中1例持续心房扑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最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两例室速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后1周QT间期逐渐恢复正常,分别随访20和39个月无室速和晕厥发作.结论 长时间心动过速后可导致短时间心室复极异常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加强防范,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塞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塞后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现状及展望王方正马坚作为影响心肌梗塞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心肌梗塞后期发生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各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在治疗方面,随着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对传统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5例患者在应用茚满丙二胺(Aprindine)期间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例1,女,51岁,4年前行主动脉瓣换置术.术中并发下壁心肌梗塞.术后常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用奎尼丁和双异丙吡胺治疗引起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其后,改用普鲁卡因酰胺治疗有效,但因引起狼疮样综合征,遂改用口服茚满丙二胺125毫克/日.在入院前一周,有心室颤动发作.入院后心脏监护显示Q-T间期0.6秒,有  相似文献   

10.
程序刺激被广泛用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的电生理检查。以往研究应用两个室性期外刺激(室早刺激)及快速心室起搏可在65~95%反复发生持续性室速及63~81%心脏停搏的病人中诱发心动过速。本文评价应用三个室早刺激,是否可以增加诱发心动过速的可能性,是否常引起更快的和/或多源性心动过速,以及是否会减少程序心室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中J波出现后6~12个月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恶性室性心动过速。方法从113例Af住院患者中选择12例伴有J波心电图(ECG)和临床资料,追踪分析其后6~12个月期间的ECG。结果3例J波伴偶发“RonT”室性期前收缩(PVS)或多源、多发PVS;2例J波消失,PVS呈二联律;7例未见PVS。全部病人无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发生。结论并非所有的J波都能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2.
动物实验显示,在狗右心室心尖部置一电极导管,发放≤1.0瓦·秒的电能使30次心动周期≥200毫秒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中的25次发作终止.通过缝于心外膜心尖部的网状金属线圆锥形电极进行电击,6次室性心动过速中有5次其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的电能阈值可降低至0.008瓦·秒.本文研究在清醒的、未用镇静剂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中使用经静脉电极导管低能量同步心脏复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病人的耐受性,并观察能否用同一电极导管终止心室颤动.方法:7例心肌梗塞后的男性患者,年龄55~  相似文献   

13.
虽然室壁瘤切除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广泛应用于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但效果不一。作者报告一种新的手术——心内膜切除术,作为单纯室壁瘤切除术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伴发折返性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辅助疗法。方法:连续1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复发性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病人,男10例,女2例,年龄44~68岁。在2周至60月前证实有心肌梗塞。均经造影示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疾病(平均1.75支伴>70%梗阻)及收缩失调。除1例为下壁无运动外,余均具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20例年龄32~78岁(平均58±18.2)于心肌梗塞后48小时内入冠心病监护病房的病人作研究。这些病人均无明显的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或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征象。应用磁带式多频道监测仪连续心电监测。并仅对频率在180次/分以上而且之前没有用过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室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分析其发作时异位搏动持续的时限,形态和频率。计算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第一个异位搏动综合波的期前指数(RR′/QT),确定室速之前10分钟所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的数量和复杂性(用卡方试验傲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76 6 4例运动试验病人中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36例进行分析。结果  76 6 4例运动试验病人有 36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占 4 7‰ ,其中 ,心肌缺血阳性组 2 383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17例 ,发生率为 7 1‰ ,阴性组 5 2 81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19例 ,发生率为 3 6‰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且阳性组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阵数多 ,形态多变。结论 运动试验中检出恶性心律失常与缺血有明显相关 ,且阳性组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阵数多 ,形态多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人体急性心肌梗塞1~60个月后梗塞区心室肌和浦顷野纤维细胞的电生理学特点。方法:12例(37~68岁)由于心肌梗塞后形成室壁瘤因难治性心力衰竭或室性心动过速而作室壁瘤  相似文献   

17.
对于室性心动过速的近代治疗,包括电转复、静脉给药、机械刺激即直接捶击胸壁、或在心内膜面用导管或起搏导线进行刺激,第四种方法要讨论的是咳嗽亦可使病人在发生室颤或心跳停搏时暂时维持意识清醒。本文作者报导一例男性64岁患高血压病人并曾有过两次心肌梗塞,最近一次心  相似文献   

18.
2例冠心病,陈旧心肌梗塞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服用2~3种抗心律失常药无效而考虑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术前电生理检查均诱发了持续室速,并了解了诱发和终止条件.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装了第四代ICD.术后随访7~12个月中,2例均有室速发作而正确放电,但1例有窦性心动过速被误感知现象,经程序调整而消失.本文强调了适应症选择,术前电生理检查和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和发生机制。方法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58例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老年患者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58例老年患者心电图改变是在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的基础上出现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于舒张晚期的室性期前收缩易引起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并提示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肌缺血有关。结论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否发生心室颤动或猝死等严重心脏事件大多数取决于患者心脏病变的程度和心功能状态,作为预测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时,应结合临床与具体病人病变程度始可作出明确判断。  相似文献   

20.
实验性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折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汉婴  魏太星 《心电学杂志》1991,10(2):126-129,133
急性心肌梗塞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常可导致猝死。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在体研究显示,其发生机理之一是与心室折返有关。自从1935年Wilson等首次通过描记心表电图研究实验性心肌梗塞以来,Harris、Dur-rer、Boineau和EL-Sherif等应用各种心电记录及程控电刺激法对折返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