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暴腹胀大《金匮要略·至疒湿3病脉证治第二》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已,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痉病为邪阻经脉,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而暴腹胀大者,为欲解之候,有诸多解释:李克光《金匮要略讲义》认为,“其理未明,当存疑。”张保伟认为是句读的错误,应为“其脉浛浛,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从脉象上解释为:“柔和滑利,如同蛇胀大的腹部一样。[”1]袁培智认为“腹与复通假”,意为“脉管由…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一书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距今已一千七百多年,由于年代久远、除文字古奥费解外,难免错简、散佚,致使该书部分条文理义难明,争议纷法,为后学者带来了不少困难。本文拟就《痉湿病》篇的两条迄今尚无定论的原文提出浅见,供同道品评,以期获益。《逢温阴病》篇第七条“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襟,背反张者,癌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开已,其脉如蛇。”《痉温眼病》篇第八条:“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相似文献   

3.
在《伤寒论》中,桂枝汤证共15条,其适应证是:太阳中风,发热、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藏无他病,时发热、汗自出者;头痛发热、不大便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等。柯琴在评价桂枝汤时说:“此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见,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亦证实了这一论点。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剂应用于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这部有法有方、承先启后的著作,是医学的宝贵遗产,已为大家公认的事实。其微妙意旨,约略述之如下。辩证大法平脉辨证,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明确的发挥。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为湿病。太阳中暍,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为热病。这就简明扼要的分出了风寒温湿热等五病各个证状。其间有相同的、有不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对痉病早有详细记载,如《内经》云:“诸颈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金匮》云:“病者身热足寒者,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又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又云:“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西医传染病学在流感症状中,提到神经型较少见。 76年6月中旬,我公社相继发病5  相似文献   

7.
医圣张仲景善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内科杂病,其立法及选药对今天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伤寒论》条文,就其调和营卫法的临床指导意义,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1 调和营卫治肺卫表证 调和营卫法治肺卫表证是仲景指导临床较为普遍的一大方法,其常用药物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葛根等。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均使用调和营卫法以解肺卫表邪。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葛根二越婢一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中葛根、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均为调和营卫之品。再如大青龙汤方证亦包含有调和营卫的法则。“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方药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其中桂枝、炙甘草加姜枣予调和营卫之意。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上均论述了桂枝汤的方证,提示出调和营卫在肺卫表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医圣张仲景善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内科杂病,其立法及选药对今天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伤寒论》条文,就其调和营卫法的临床指导意义,作如下分析和探讨。1调和营卫治肺卫表证调和营卫治肺卫表证是张仲景指导临床较为常用的一大方法,其常用药物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葛根等等。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均使用调和营卫法以解肺卫表邪。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第58条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是中医治病之总纲。纵观《伤寒论》全文,可见自愈证遍及各篇,它显示了人体对疾病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痊愈力的威力。(伤寒论)所述各种自愈证中,有自汗出而愈者,如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仅停,必先振票,汗出而解。”有自翩血而愈者,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觑者愈。”有自下血而愈者,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有下利而愈者,如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  相似文献   

10.
参看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伤寒论讲义》有关大青龙汤的条文是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九条。第三十八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第三十九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讲义》还对条文要点进行了解说。“凡用大青龙汤,必须见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等大青龙汤的主要证状。至于脉之紧缓,身疼之有无,不必备具,若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亦可用之。”又“如果主证不备,仅有身疼痛,或身重、乍有轻时症状,还不足以为用大青龙汤的依据。”还从八纲分类说明:“用于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证。”本文作者介绍了他的少数经验是表实里热证可用,且发热时即使没有恶寒或烦躁者也可  相似文献   

11.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1] 为千古不变之定法也。仲景本《内经》之旨 ,以疾病为依据 ,崇辨证为准绳 ,拟温凉并用之剂 ,创寒热并调之法 ,应用于临床 ,实用阴阳兼顾之功 ,异道夹击之妙。本文拟就此展开讨论 ,不到之处 ,尚请同道指正。1 温表清里法  温表清里法 ,实为外寒内热证设。大论阐述有三 :一曰大青龙汤证 ,如 38条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2 ] 其“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脉浮紧”为风寒束表 ,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所致 ;“烦躁”乃邪热内郁 ,外无宣泄之路 ,上扰心神使然…  相似文献   

12.
<正> 发热证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但引起发热的原因十分复杂。从病机上讲有虚实之分,从发病因素上讲有外感、内伤之别。故临床上所见发热证不可不辨。《素问·调经论》云:“阴虚则內热,阳盛则外热”。症状虽然都是“热”,但“阴虚则热”的病机是阴虚,是指阴精(液)亏虚而发热,属虚证,阳盛则热,其病机为阳盛,是指阳邪亢盛而发热为实证。一般说,实证、新病属外感;虚证,久病属內伤。临床上辨发热证时,应首先分清是属外感还是内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详细询问病人发热的时间、性质和病之新久以及其他兼症。如问病人在发热的同时,有无恶寒的感觉,因恶寒而发热者多是外感所引起。但发热(潮热)不恶寒者多是内伤(恶寒已解而高热不退的是外感热病的极期)。还要观察和询问病人在发热的同时,是否出汗?因内伤发热者多有盗汗;外感初期多无汗,极期虽有汗而热更盛。再问病人有无头痛、身痛以及疼痛的吋间和程度。内伤头痛、身痛较轻,时发时止:外感头  相似文献   

13.
一、刚痉与柔痉在症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有何异同?答:刚痉与柔痉均有颈项强急等痉病的主症以及太阳病发热等症状,均属外感风寒致痉,伤及营卫、筋脉失养,故同用桂枝汤调和营卫、间接达到濡养筋脉的作用;但就脉症而言,刚痉另有无汗,反恶寒、口噤不  相似文献   

14.
1、论病有发于阳与发于阴,为本论辨别疾病阴阳的大纲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其阴也。……(7)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两句是《内经》全部辨别疾病阴阳,寒热的大纲。仲师因发挥经旨,所以在本节提出“发热恶寒发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在白虎汤症治后所列禁用白虎汤四条,即“四禁”。原文:“白虎汤本为逐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沉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本人临床多年,常用白虎汤,认为第二禁“脉沉者,不可与”当禁用白虎汤,其它三条,不属禁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七条说 :“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 ,七日愈 ;发于阴 ,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关于“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历代注家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1 认为发于阳是发生阳径 ,发于阴是发于阴径  如钱潢说 :“发于阳者 ,病入阳径而发也 ;发于阴者 ,邪入阴径而发也 ,即《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胜则身热 ,阴胜则身寒’ ,阴阳更胜之变也。”2 认为发于阳是发于太阳 ,发于阴是发于少阴  如张隐庵说 :“此言太阳少阴之标阳标阴为病也 ,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 ,故发热恶寒而发于太…  相似文献   

17.
治疗外感,不论伤寒温病,辛温解表或辛凉发散,都应重视患者脾肾正气之强弱,不能不顾正气,一味发表。如遇感受风寒,发热恶寒,有汗或无汗,体倦,脉沉细弱者,最忌发汗。仲景《伤寒论》有“脉微弱者,不可发汗”。再伤寒发汗不当或过汗,都会引起不少变证。仲景日:“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固当汗,若不取微似有汗而发之太过,阳气无所止息,简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玄府不闭,风乘虚人,故复恶寒,汗多于表,津弱于里,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此离中阳虚不能摄水,当用桂枝以救心阳,阳密则漏汗自止矣。坎中阳虚不能行水,必加附子以回肾阳,阳归则小便自利矣,内外调和则恶风自罂而手足便利矣。  相似文献   

18.
温病条辨乃讨论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的一类热性疾病。和伤寒论一样,均为描述热性病的辨证和施治问题。温病条辨中所讨论的热性疾病是“温病”。关于温病,伤寒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睡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相似文献   

19.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因其言简意奥,某些篇章多生歧义,此时若联系临床斟字酌句,往往柳暗花明,解决许多问题。1其人短气但坐《伤寒论》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微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相似文献   

20.
栀子豉汤证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程批:此条与“阳明脉症”下篇第一条同法,亦三焦病也。本文禁汗、禁火、禁下,与少阳同,故柯氏注云“此阳明半表里证也”,惟云阳明之半表里证,则义不大合,盖在表之半表里证,即少阳经之小柴胡证也。在里之半表里证,即三焦募原府也,募原近于胃府,故并入阳明病中。且伤寒亦由上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